十月是玫瑰月,在这金风送爽,凉露惊秋的季节,我们天津中心桥堂区一行52人在本堂蒲神父和西开教堂杨神父的带领下,到上海佘山圣地朝圣。一路上,伴随着玫瑰经的诵祷声和嘹亮的圣歌声,经过16个小时的旅程,我们顺利抵达佘山。
到达佘山脚下已是傍晚时分,漫步在青苔翠藓的石阶上,置身于幽篁疏影的竹林间,世间的喧嚣噪扰早已被隔绝于垣墙之外,屏气凝神生怕叨扰了这清幽之境。教友们三三两两地立在林中,举起手机化作路灯,借着这一抹微弱的暖光,投宿于山腰中山堂的修女院中。
清晨的钟声和着虫鸣,刹那与旷达交响,身心同天地齐融。在三圣亭前晨祷后,我们来到徐家汇天主堂,这是上海最大的天主教堂,位于蒲西路158号。它座西朝东,平面呈十字形,是一座仿法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红色的砖墙,白色的石柱,青灰色的石板瓦顶,两座钟楼,南北对峙,高耸入云,经彩色玻璃过滤的光线瞬间变得柔和明媚,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教堂高79米,宽28米,圣歌声在圣殿的穹顶和堂柱间回荡,偌大的教堂里,只有我们一行52人,此时,我发现,原来我们和天主是如此接近,不,应该说“天主从未离开过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我们离开教堂后又参观了徐光启墓园,缅怀这位为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扬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辈。
位于重庆南路的圣伯多禄教堂是我们参观的第二座教堂,这是一座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式样别致,正门上面有头戴皇冠的圣伯多禄宗徒石像浮雕,系由整块大理石雕刻而成。之后我们又去了傅家玫瑰教堂,并在那里公念了玫瑰经。这是一座小巧美丽的哥特式建筑,堂前钟楼高23米,内供玫瑰圣母像,可容800人。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位于黄浦区四川南路的洋泾浜圣若瑟堂,由于那时刚好有新人举行婚礼,我们留下祝福便离开了。董家渡天主堂又名圣方济各·沙勿略堂,这是上海现存的146所天主堂中最古老的一座教堂了。现已湮没在南市大片灰色平屋群里的董家渡天主堂──在今天董家渡路和万裕街的交汇处,这所砖木结构的老教堂由于左近厂房的逼仄而显得有些内敛、谦逊。它的外观造型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西班牙味──大概因为设计师本身是一位西班牙籍教士,且又受到作为宫廷艺术家的父亲影响。建筑风格则归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式。经典的巴洛克建筑追求动感,喜用富丽堂皇的装饰、雕塑和强烈的色彩,线条也曲折多变。但在董家渡天主堂却表现出略微出人意外的简洁的装饰风格,碰巧的是我们又遇上举行婚配圣事的夫妻,于是我们挥一挥衣袖,留下一堆祝福后匆匆离去。
参观了上海市区的五座教堂后,我们回到了余山修院,这里的教堂虽然没有市区的富丽堂皇,却简洁大方,还有明亮整洁的德图书馆,杨神父还为我们请来了张可创教授和王春勇神师为我们讲课,使我们加深了关于信仰和爱的认识。我们又来到半山腰,这里有可容纳500余人的、中国传统风格的中山圣母堂。中堂正门两侧刻有一副对联:上联“小堂筑山腰,且憩片刻修孝子礼”,下联“大殿临峰顶,再登几级求慈母恩”。门前有可容千人的广场,设有栏杆、石凳,供教友们休息、观景,西面建有三圣亭(耶稣圣心亭、圣母亭、若瑟亭)。
最后,我们来到了坐落于西佘山之顶的佘山天主堂,被誉为“远东第一大教堂”。该堂为欧洲“巴洛克”风格建筑,融希腊、罗马、哥特式建筑艺术于一炉,部分建材与装饰采用中国传统建筑手法,可谓中西文化融合的结晶。天主教堂与山融为一体,轮廓协调自然,堂红山绿相映成辉。整个建筑平面呈拉丁式十字形,充分体现建筑美学对称中不对称的美感。
山顶大堂高17米,教堂内设3000个座位,可容纳近4000名教徒,而且音响效果极佳。大殿正祭台用大理石砌成,殿窗部分镶嵌五彩玻璃,顶部盖以碧色的琉璃瓦。钟楼高38米,按一定音符排列着8只大钟,由紫铜铸成的圣母像,高8米。圣母双手高举伸开手臂的小耶稣,圣婴耶稣伸开他的双手,似乎在召唤我们,接纳我们,圣母的足下踏着毒蛇,是因着圣子的功勋,而战胜了魔鬼的象征,成为我国天主教徒朝觐的圣地。我们在圣殿里举行了弥撒圣事,举目望天,头顶是彩色玻璃,柔和的彩光洋洋洒洒地落在我们的头上,仿佛天堂离我们很近很近。
从山脚到山顶的曲折小路上有14座苦路亭,每亭中有一幅耶稣受难浮雕,还有3座圣亭和一个中堂,逐级向上的苦路把苦路亭、圣亭、中堂及山顶教堂联成一体。我们在佘山拜苦路时,沿着曲折的苦路逐级而上,领略耶稣代人受难的经历,感受我主爱人之心,有着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徐家汇教堂前的合影

每年来佘山朝圣的人络绎不绝,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朝圣的旅程。让我们用洁净的心灵、赞美的歌声,在凡尘俗世的生活让更多可能的人蓬勃地走上这朝圣之旅。让圣母玛利亚我们的“进教之佑,罪人之托”的母亲向她的圣子恳求遣发圣神,唤醒我们灵魂深处的彷徨踌躇的决定:“来吧,返回到你父亲那里”。他在生活里等候你。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