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开华神父若六27,耶稣告诫他的追随者,要为那能够「留存到」(menō)永生的食物劳碌。信从他的话语,即是体贴天主的旨意(六29)。动词menō的原意是停留、持续存活,以及等候。因此,这个词汇呈现一种相对静态的,提供一种可被观察,或者相当稳定的状态。Menō在《若》中首次出现于一32:若翰向自己的门徒说,他在约旦河施洗时,看见圣神仿佛鸽子降下,「停留」(menō)在耶稣身上;借此,他指出耶稣的身份:天主的羔羊(一29,36)、天主子(一34)。并引致今日福音叙事之中,两次使用menō一词(一38,39)。若翰的门徒要求去看看耶稣的住处。下午4点钟左右,若翰的门徒看了耶稣的住处之后,就决定「在他那里住下」。显然,耶稣的生活态度所呈现出来的情景,要比若翰的宣称丰富得多,为此,耶稣赚得了首批门徒。这几位跟随者试图深入于耶稣的讯息、心灵之中,他们被天主子在约旦河畔所生活出来的天国荣光迷住了。借着同居共处、参与观察,他们获得了对于耶稣的全新洞察:「我们找到了默西亚!」(若一41)无疑,这个洞察超越了若翰对于耶稣的远距观察与描绘。更有意思的是,耶稣的「住处」随后在他生命的末期再度出现:若十40。在这个逻辑上,可以将耶稣的生命划分成三个时段:约旦河受洗前,「纳匝肋圣家生活」;约旦河受洗后,周游各地的「宣讲天国生活」;圣城重建节(十22,冬天)以后,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呈现逾越奥迹生活」。因此,耶稣其实并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住所。所谓「耶稣住下」,不过呈现一种宣讲天国的生活态度而已:心心念念,随方施教。天国被活生生的人活了出来,因此而唤醒了更多数人的向道之心;为此,有心人获得了「相信耶稣」的契机(十42)。这是今日许多善良、美好的基督徒所深刻体会到的生活见证,不是吗?因此,以约旦河畔的「两次停留」为界,耶稣将MENŌ拓展出愈加丰富的神学内涵。首先,天国门徒与耶稣彼此寓居。若六27,耶稣告诫他的追随者,要为那能够「留存到」(menō)永生的食物劳碌。信从他的话语,即是体贴天主的旨意(六29)。随后,耶稣宣称自己的肉、血是人类的生命之粮。吃喝这食粮的人,与耶稣之间彼此寓居(六59)。这是透过信德,所能达致的生命意识的彻底交换与融合。不过,在这里需要提醒各位的是,《若》的「最后晚餐」叙事,并没有「建立圣体圣血」这个环节,然而,若六所表达的生命之粮的言论,却出乎意料地深刻、通透的表达了圣体圣事的神圣奥迹。领受基督圣体的天国门徒与他们的主之间彼此属于!基督徒的身体因此而成为基督的「居所」!其次,天国门徒与耶稣共同寓居在圣父之中。这种与基督之间的生命联通,透过若十五「葡萄树与枝子」的比喻更加清楚地表达了出来。与耶稣彼此寓居,那就意味着,天国门徒生活在光明之中(十二46),是耶稣推动他们结灵性果实(十五5)。圣子-耶稣是天主圣言,天父存留在这圣言内(十四10)。这圣言既是创造的生命之言,又是激励人活出天国荣光的降生之言。因此,圣史就为我们带来一个更为深刻的基督信仰内涵:与耶稣彼此寓居,那就意味着,和他一起,回到众人的存在之源:圣父之爱(十五9,10)。回归圣父,在圣三的合一之爱中融通(十七6-26)。这种属灵寓居,让天国门徒获得了为世界祈求的力量,他们像耶稣那样祈祷,实践自己身为天主子女的宝贵身份(十五9,16)。他们实践爱德,是复活基督在透过他们行动;他们悔改自新,是慈悲耶稣激发他们回应天主圣洁的光照。第三,行旅于世,活出生命的实质。关于menō的议题,若十二章的后半部分中,被表达出了触及生命实质的内涵。耶稣说一麦粒子,如果不突破既有的状态(menō),那就不可能从死亡中,重新塑造生命(十二24)。显然,这是告别约旦河居所之后的耶稣,在隐喻自己的死亡与复活。无论是若六所承诺的吃、喝耶稣体血而达致的与他彼此寓居,还是像葡萄树枝与树干之间须臾离不得那样合而为一,这一切效果的产生,必须以耶稣的死亡为前提。死亡之后的复活,换来了神性生命与人性生命的融贯合一、融通无碍。因此,这是圣言持续中的下降行动,一直到死。表面看来,死了,一切都了结了。然而,大自然的规律却是新生命因此而顺势脱颖而出。只有这时候,生命才完整呈现它的实质。唯其如此,神性力量之于生命的主权,才真正地得以施展。复活耶稣,让人重新审视生命的实质:天主才是生命主权的拥有者。最终,透过聆听耶稣的宣讲、参与他的生活、洞悉他的生生死死,耶稣为天国门徒开启了灵性眼目,让他们看透所有现象后面的神性本质:跟随默西亚的人,赖他的名字获得生命(廿31)!显然,这是那些最初宣报耶稣是默西亚(一41)的人,所始料未及的。耶稣是更新他们生命意识及生命态度的「主,天主」!(廿28)未见而信,因此蒙福;因信而见,眼明心清。信而弥坚,天地无垣;时时处处,因信称义!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