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迪菲作为一名教友,每个人都会有一本《圣教日课》,我也是有的。还特别小的时候就只会画十字,只会背《圣母经》,对进堂、弥撒、祈祷这些事都没有概念,好像那些都与我无关,教堂就是一个经常会去的地方而已。到了上小学该开圣体的年龄,姥姥和妈妈送我去上暑期要理班,修士教我们一班小朋友背八端经。那个时候因为已经上学了真是特别要强,好像应为考试一样,一定要背的最快最好最清楚,却完全没有想过背来干嘛,我想修士是讲过经文的意思的,不过现在回想却一点印象也没有了。之后我会了很多经,会知道念早晚课,会知道应该多念玫瑰经,慈悲串经等等,日课上的好多经文都会了。就像是每天要写作业一样,念经对于我就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因为是教友所以应该要按照神父规定的多念经,当时还小的我就是这样理解的,以为念经进堂这些事都是在神父的要求下才做的。最早开始念经只是用嘴,应为熟练而念得飞快,每天像连绕口令似的把玫瑰经念得又好又快真是特别满足,特别有成就感,至于里面写的是什么,为什么念经,念经有什么意思,那都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只是知道作为一名教友应该念经,应该恭敬天主,是硬性规定,是完成任务,而我已经把任务完成的这么棒了,反正该念的都念了,后边就没我的事了。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越长大就越来越不爱念经了,枯燥、无聊、不知所谓、浪费时间… …渐渐的,我不愿意每天再去完成这个任务了,渐渐的,我发现不完成任务好像也没什么不好的。念经的乐趣已经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对读《圣经》的热情,比起干巴巴的念经,还是《圣经》比较有趣,里面都是故事,故事又都特别神奇。从旧约看到新约,晦涩难懂的就跳过,情节有吸引力的就多看两眼,一本《圣经》看了好几遍,没有看到天主,只看到了一段又一段的童话。那时,信仰之于我,就已经是一个根深蒂固的意识,已经和我的生命,和我的人格融为一体了,但要是有人问我,天主教是什么,你们信教都干什么,弥撒里面这些程序有什么意义?很抱歉,我不知道。我所知道的,会做到的只是机械的用嘴念经,机械的主日进堂。意义?目的?感受?一概没有,就好像每天起床要刷牙洗脸一样,这些都是应该的,都是惯性使然,并不是出于需要,渴望。走过了十几岁的懵懂无知,一步步走向社会,当需要独立面对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时,这时候才开始想到天主,想到我还有这么大一个后台可以依靠,终于知道信仰不只是无休止的重复行为,祂的存在是这么的重要。念经不单单只是“念”了,我开始看,开始想,开始思考文字里面的内容,我看到每一段经文都是有指向性的,以前我背的那些绕口令一样的文字其实都是一篇篇的祈祷词。哦,祈祷!我开始学会祈祷,开始和天主提要求,用念经作为交换向天主索取好处,帮助。念经对我变得有意义了,我可以通过念经和天主交流,只不过这种交流是单向的,我用念经的方式告诉天主我需要什么,我以为念的多,天主就会按我的需求赏给我所需要的。屡试屡灵之后,祈祷变成了一个功利行为,有需要我就念经,求得了心情愉快、身体健康、万事顺遂之后就恣意享乐,再有需要就再祈祷,求到了就满足于此享受祈祷的成果。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祈祷便成了一个非常好用的工具或称途径,唯一的缺陷是保质期短,总有新的需求是要我重新祈祷求得的,要是能念一段玫瑰经管一年才好呢。这种心态持续的时间最长,一直到现在还会有,我变得越来越喜欢念经,觉得念得越多天主看我越眼熟,就会时时记得我那些小小的要求,想着成全我的心愿。直到最近,意识又有了新的转变,虽然不知道应该怎么开始,但迫切的希望祈祷的时候能更多的走心,而不单纯是一个行为而已,不要再是硬性规定完场任务,不要再是为了达到目的交换的条件。我终于意识到真正的祈祷应该成为和天主交流互动的过程,是走近天主的一个渠道。念经是可以有不带着目的的时候,纯粹的把整个人完全沉浸在这个过程中,在祈祷中去认识天主,在祈祷中聆听天主的圣训,在祈祷中回应天主的爱,这种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念经祈祷本应成就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可以完全脱离世俗的羁绊,全心全意的靠近上主我们的天主。但是,最遗憾的是这种时刻还没临到我自己身上,多数还是会分心、会有所求,会想要赶快念完今天的任务好去干别的事。不过起码认识到了,有想改变的信念,灵修的功课会一步步精进的。我想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需要我用心来体会,用心走近天主,然而这一切仍是需要靠祈祷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