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莺古往今来,以举手之劳来帮助需要的人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但这是在出于自愿的前提下所作的,如果这样的帮助被打上了不得不的标签,那也就失去她原本美丽的色彩了。前几天在一次和朋友们的聊天中,忽然谈到了“帮同事带午饭”的事,一时竟引起了一番热烈的讨论。在一个办公室上班的同事认识没几天,忽然一次提到要我帮他带午饭,我也没想太多于是就按照他的要求带回了午饭,随后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陆续出现相同的场景,在我要去楼下买饭的时候会被同事叫住“请帮我带份午饭,好吗?”而且紧接着又有另两位同事也提出了同样的事,而且他们还把早已准备好的午饭的详单列了出来,比如水饺多少,菜多少......因为自己要去买饭所以就没想太多,拿过来去了餐厅,到了餐厅我才发现他们的采购清单,并不在同一个窗口就可以买到,而且刚好是午饭的时间,其他的同事也在买饭,于是我不得不在一个地方排完队,又紧接着去另一个窗口继续排,等我好容易把午饭买齐,已经过去了将近半个小时,再等我大包小包地回到办公室,迎来的是同事们异样的眼神,“怎么今天中午买饭这么慢”,“本来中午吃饭的时间就短”,“我和你说过土豆丝不要辣的,怎么还有辣椒啊!”在一片怨声中我不好意思地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对这午饭也失去了兴趣。可是我也忽然想到了一些事:为什么他们不自己去排队打饭,而理所应当地要别人替他们带回来呢?为什么他们没有看到我对他们所做的是在帮助他们,而不是在拿他们的薪水替他们工作呢?为什么我原本好心帮他们买饭最后却要自己身心疲累呢?第二天午饭的时间,我准时收到了我叫的外卖,同事们看到我接过的外卖似乎还交头接耳了一番,我没想太多——也不愿想太多。我也在这次的经历中想到了几点,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为什么有人会理所应当地觉得别人就应该帮助他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他的心理是很正常的,因为他在自己原生的家庭中就是这样被“帮助着”长大的,他们不需要自己早早地起床,因为父母会早早地替他们准备好一切,并几次三番地被父母唤醒才万般无奈地起床,吃饭,然后上学;当他们放学回家,他们又会被父母连哄带劝地陪着把作业写完;当他们开始就业了,父母又努力动用一切可用的资源帮孩子找到好的工作,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找到好心人帮他们度过。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一个母亲的忏悔:说的是一个母亲为了孩子的成长,学业,辞去了自己的工作全天候陪伴孩子,甚至孩子几点休息,几点学习,几点吃饭都做了最细致的规划,以致于孩子刷牙要用的牙膏都由妈妈亲自挤好在牙刷上送到孩子面前,这个孩子很争气,最终以优异成绩才十几岁就破格进入“社科院”,在这样的地方父母不允许陪在孩子身边,所有的一切必须孩子自己来面对。于是这孩子不知道该几点起床,几点该上什么课,哪一天该去找老师进行答辩,甚至基本的生活能力都丧失,生活严重不规律,身体状况也极差并因最终错过了硕士论文的答辩而被迫离开“社科院”。母亲得知后,哭着对记者说:是我自己害了孩子......我们不该怪罪这个母亲,因为她很自己的孩子,我们又不该怪罪这个孩子,因为他确实需要母亲的爱,可是我们却又深深地被这个故事的结局所触动。到底是谁导致了孩子的今天?我们应该一个懂得知足和感恩的人!保禄曾说过:“我也知道受穷,也知道享受;在各样事上和各种境遇中,或饱饫,或饥饿,或富裕,或贫乏,我都得了秘诀。我赖加强我力量的那位,能应付一切。”斐4:12-13我想这应该不是他泛泛空谈,这是他真实的生活感悟,这是生活的智慧。如果我的同事没有把我帮他买饭当作是在帮他,那么他在说土豆丝有辣椒不应该的时候,他在说我耽误了他吃午饭的时候就不会觉得这样其实不应该。也许我在叫了外卖之后,他们还会——甚至应该窃窃私议一番。我只是不想和这样的人说太多而已,如果他们足够聪明应该会明白我为他们做的并非理所应当,我牺牲自己的时间替他们排队并非一种义务。二、我应该不应该表明自己的立场在《神秘巨星》这部影片之中,尹希娅原本定下的飞机舱靠窗的位置几次被人占用,但她并没有忍气吞声,她向人明确地表明了自己应该是那个座位的使用者,并且在她和妈妈、弟弟一起乘坐飞机时也因此让妈妈坚定了一些原本已在心中的意念——最终在行李安检时拿出她已签过名的离婚协议。如果我们不在正确的事上表明正确的立场,那我们最终会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如果我一再忍受要替同事排队打饭而且还会有怨言的事情的发生,那么只会让自己的午饭变得更加难过,甚至会让同事越发觉得自己不帮他们反而是自己的不对。原本打饭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导致的结果是自己很累对方还会更加颐指气使,我觉得应该及时说“不”——即便对方在说“请你...”的时候。曾听过一个这样的故事:一个乞丐在一个小区门口乞讨,一位善良的住户每次看见他都会给他一百元钱,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住户给乞丐的钱变成了八十,再后来变成了五十。一天乞丐叫住住户问:你是不是遇到什么意外了?开始的时候你给我一百,后来是八十,现在却是五十。住户回答说:开始我给你一百的时候那时我还是单身,有更多可以支配的钱;后来我交了女朋友并结婚了,要为女朋友买礼物并维持家庭开支;现在我有孩子了,必须要更加节省...没等住户说完,乞丐就生气地说:“你怎么可以拿我的钱来养你的老婆和孩子呢?”我觉得这真的不仅是一个笑话而已,他更是一部分人心里的一种状态——别人帮助我就是理所应当,别人让着我就是应该的,别人给我提供服务就是必须的——不然也不会有那些刚在餐厅坐下点完菜就大呼小叫地催着快上的人。三、信仰中的理所应当并非在信仰中看不到这样的现象发生,虽然我们都该努力以自己基督徒的身份来活出自身的使命,一言一行表明我们确实是主的门徒,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经意间就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弊习带到信仰中来。比如生活中的“代祷”。雅各伯宗徒说:“你们要彼此告罪,彼此祈祷,为得痊愈。义人恳切的祈祷,大有功效。”(雅5:16)这代祷原本是一件美妙的事,借着我们帮别人祈祷我们也会得到祈祷所有的恩惠,也会令对方获得来自天主的扶助。假如我们常把自己的需要轻易地转移给他人,自己所遇到的难题只是很简单地告诉另一个人,托对方替自己祈祷,而自己就只是心安理得地等着奇迹的出现,不仅不做生活上的改变,甚至也没有在与天主的关系上发生更深的碰撞。这样的代祷如何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呢?天主原希望每人都得救,是借着自身的努力和相互的扶持;借着爱与被爱来成圣我们自己,而不是把这样一份得恩宠的机会轻松地错过。再比如请神父弥撒。这原是教会极力提倡的善行,借着奉献弥撒不仅可使自己的祈求得到主的帮助和垂听,更可以帮助教会的经费的需要。可是我们应该明了的是参与弥撒所得的不同神恩:1.普遍的神恩,就是每位参与弥撒的教友都会得到的来自天主的恩宠的祝福;2.意向的神恩,就是在自己所献弥撒的当台弥撒中参与全弥撒,不仅会得到普遍的神恩,还会得到自己所献弥撒意向的神恩。比如为去世的亲人所献的周年弥撒,如果我在当天的弥撒中向主祭表明了自己的意向,并得到主祭同意做这台弥撒,那么我应该参与这台全弥撒以得更圆满的恩典。可是假如我们省去了这参与弥撒一事,只是让一位进堂参与弥撒的弟兄姊妹帮自己把钱和意向交给神父,让神父来做弥撒——而且理所当然地在家睡大觉也不去进堂,甚至现在的微信支付也让我们直接从网上就把弥撒献仪交给了神父,自己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耶稣所说的话:“天主曾说过:‘你要孝敬父亲和母亲。’又说过:‘咒骂父亲和母亲的,应处以死刑。’你们却说:谁若对父亲或母亲说:我所能供养你的,已成了献仪;他就不必再孝敬父亲或母亲了。”(玛15:4-6)“祸哉,你们经师和法利塞假善人!因为你们捐献十分之一的薄荷、茴香和莳萝,却放过了法律上最重要的公义、仁爱与信义;这些固然该作,那些也不可放过。”(玛23:23)小结生活中的相互帮助实在是美好的见证,“如果你们之间彼此相亲相爱,世人因此就可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若13:35)可是如果这份帮助渐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那么我们真该反思了,不仅努力不让自己成为不知足,不感恩的人,也该引导他人成为懂得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人。以上便是我——由“请帮我带午饭”想到的,各位弟兄姊妹们,您怎么看呢?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