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手按:
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堂从2016年8月16日起,历经七百余日文物修缮,于2018年7月22日复堂,在承前启后,焕然一新的背后,是天主圣爱的垂顾助佑和各位神长教友的热忱奉献、默默付出,同时北堂修缮工程也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为其它圣堂修缮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感恩西什库教堂本堂甄神父为我们提供可靠翔实的第一手珍贵资料。我们将陆续介绍北堂修缮各个细节的考量、初衷以及依据和广大神长教友分享,并以作为一个弥足珍贵的资料加以科普推广。
(1)为甚么重新规划圣所:
西什库北堂曾经过1900年及1985年几次重修;今次2016年的重修,距离梵蒂冈大公会议(1962-1965)礼仪宪章(1962-1963)已53年。梵二礼仪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续渐实行,但是礼仪空间的改革,却未有贯切,原因是没有机会广泛地给信友解释:梵二礼仪精神除了礼仪行动的更新之外,也需要更新礼仪空间,作为配合,才可真正活出梵二的礼仪精神。
因此,北堂这次内外重修,正是最好时刻,更新礼仪空间,使能配合普世教会已实施了几十年的礼仪更新,使北堂与时并进,让信友得到更大神益。
2016年重修北堂,是按照教会教导执行的:
在建筑圣堂时,务必注意,使能适合于礼仪行为的执行,以及信友的主动参与。(礼仪宪章.第124条)
(2)分析北堂的建筑风格:
西什库北堂于1888年落成时,正值欧洲十九世纪新哥特式教堂的流行年代。北堂不属于十二至十四世纪的法国哥特式,而是属于欧洲十九世纪重新流行的新哥特式,再掺合了中国北方的建筑元素。
(3)认识哥特式建筑的历史与当代信友的祈祷生活:
当哥特式教堂于十二世纪在法国兴起时,在罗马地区以外一般的信友,都不懂拉丁语。信友到教堂既听不明白,也不能有意识地参与拉丁语的弥撒,他们的虔敬只能表达于民间热心敬礼。因为热心敬礼既切合民众的了解和参与,故大为盛行,影响了仿罗马式及哥特式教堂的设计,发展出哥特式圣所后面的游廊和多个小堂,提供给信友在不同小堂里敬礼圣人圣像及圣髑,并热心祈祷。
固然哥特式教堂也善用彩绘玻璃窗的图画,来帮助信友认识圣经故事。圣所周围又续渐演变由高屏风所围绕,好避免穿越游廊的信友所骚扰,并在圣所前方加建圣所屏风门,划分开神职人员和信友的祈祷范围。这样划分出来的圣所,设有诵经团席(高路斯),供咏祷司铎诵经;祭台也越推越远,以至靠贴墙壁或屏风围栏。神职班每天在圣所里诵唱日课及举行弥撒。
渐渐地,圣所范围变成是神职人员的专属区。当时信友普遍文盲,既因语言障碍,听不懂读经,又不能有意识参与拉丁语礼仪,且又因怕自己犯罪冒犯圣体,因而也很少领圣体。信友既看不清楚礼仪的进行,便只顾留在圣所以外的游廊和小堂里热心祈祷。
当时又没有共祭;圣所的功用,除了让诵经司铎唱日课外,就是让一位司铎或主教联同执事举行弥撒。另外,在圣堂内每一小堂,都设置一个小祭台,供个别神父每天献弥撒,且可以在同一时间,在不同小堂,为个别教友的意向举行弥撒。这可见:教会的礼仪及祈祷生活,直接影响了教堂的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