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感谢郎国锋神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小助手“信仰种子”栏目开辟了新的子栏目-“奥体灵修”用以连载郎国锋神父的佳作《奥体灵修——由圣经谈复兴》一书。


第四节 从哪里找回基督

人为中心论和理性主义的思潮严重地束缚着教会的发展。过分地强调人,使人看不见基督的存在;过分地强调理性,使人的信德徘徊不前。人化的东西好似铁钉一样把基督禁锢在十字架上;理性化的智慧犹如高墙一般拦住了信德的去路。如果我们仅生活在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主义中,我们就永远超不出人的界限,就几乎不可能与那位超越万有的天主相遇。在理性的视野中,我们最多能认识到有一位神,却不能明白神究竟是什么,更不可能经验神是怎么样的。

两千年来,我们教会一直在追随基督,然而今天的教会与初期的教会相比,在信德的活泼上不但没有进展,反而普遍衰落,问题出在哪里?是基督不照顾我们,还是我们追随基督的路径偏离了方向?

耶稣十二岁时,偕同父母到耶路撒冷逾越节。回去的时候,孩童耶稣留在了耶路撒冷。玛丽亚和若瑟并未发觉,便在同行的人群、亲戚和相识的人中寻找他。既找不到,便折回耶路撒冷。过了三天,才在圣殿里找到了他。他在经师中,聆听他们,也询问他们。凡听见他的人,对他的智慧和对答,都惊奇不已。他的父母一看见他,便大为惊异,他的母亲就向他说:“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找你。”耶稣对他们说:“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但是他们不明白他对他们所说的话。玛丽亚却把这一切默存在心中。(路:二41~51)

这是一段耳熟能详的圣经金段,然而并没有几人能了解它的深刻意义。这段圣经对于挽救人化的、世俗化的教会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

当失去耶稣的时候,我们的心是多么的“痛苦”。今天很多人在无奈、无助、失落、痛心、牵挂、焦急、彷徨、寂寞中寻找啊寻找,却找不到自己的生命所归、存在所依。很多人离开了教会,犹如群众离开了耶路撒冷。教会本应该成为时代的先知,然而也常常在所谓的“跟上时代”的口号中,不经意地随波逐流与世界同行,在“未发觉”中丢失了她的“耶稣”。

“孩子,为什么你这样对待我们?看,你的父亲和我一直痛苦地找你。”玛丽亚如是说。玛丽亚是教会的象征,教会失去基督时就会陷于“痛苦”中。所幸,教会与世界还不同,她知道在彷徨时去寻找基督,因此她是第一个发现基督、第一个找到基督的团体。

教会要想复兴,必须把基督找回来。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求索上下亦崎岖。玛丽亚和若瑟的心是多么迫切,多么焦急。他们在“人”中寻找,终不见基督之身影,心中的愁云悠悠飘荡,袅袅不绝。

他不在“人”中,这里不是他的“家”,这里只是人的“路”。在路上已不可能找到他,因为他不在路上,他在自己的家里。他的家在哪里?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耶路撒冷原是教会的象征,圣殿则是天父的居所,天父的家。教会啊!你的基督迷失在哪里?你为什么只是在路上寻找?人的知识、人的理性、人的方法、人的权力……难道在这里真的能够找到天主吗?他不在这里,他却在耶路撒冷——教会里——等待人们的回归。

“你们为什么寻找我?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是啊,我们为什么寻找他?他就在圣殿里面,就在他父亲的家里啊!他并没有迷失,因为他不在路上,他原本就在家里。

是谁丢了?是谁迷失在路上?是我们还是基督?我们为什么在“人”中寻找?我们在寻找什么?在人的学位、人的理性、人的知识、人的权位、人的享受、人的饱足里面真的有天主吗?我们为什么在相识的“人”中寻找?

相识的事物,相识的人,让我们有一份安全感,有一份可把握性,是自己熟悉的路径;天主的神秘性却让我们不可把握,感到陌生。于是,我们宁可停留在心理的安全中去寻找人的东西,也不愿为天国舍弃人的东西去冒险。

可是,我们所寻求的这些东西并不属于天国,因为“基督的国不在这个世界上”(若:十八36),耶稣对群众说:“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你们寻找我,并不是因为看到了神迹,而是因为吃饼吃饱了。”(若:六26)我们追随基督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基督的神秘性,对我们来说,常常不如“吃饼吃饱”来的现实。似乎物化的、人化的事物,有理由取代属天的神秘!!

“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的家里吗?”我和我的父亲在一个家里,我在他内,他也在我内,他就是我的家,我和他原为一体,我和他一样是神秘的、超越的。既然他超越人类之上,还在人中寻找不就是徒劳吗?

“过了三天,才在圣殿里找到了他。”为什么是“三天”呢?他们来这里过的是逾越节,逾越节的第三天不正是基督复活的日子吗?可见,由失去主到与主重逢正是指向死而复活,正是死而复活的预像。他已经不在死人中了,为什么还要在死人中寻找活人呢(路:二十四6)?

本小节未完待续......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