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运输需要,父亲又买了辆拖拉机,前面有棚子,后面托着带挂的大型机动车,后轮比8岁的小弟还高。其时,大弟,二弟跟着父亲跑业务,成了父亲的左膀右臂。 这一年,奶奶60岁,开始过寿(从60岁过到86岁,87岁寿终)。记忆中,奶奶基本上就在炕上,除了念经、祈祷,就是撕羊毛。 奶奶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腿脚痛得厉害,但天天扶着窗台,跪在垫子上念经,不是傍晚就是清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念珠从变了形的指缝间滑过,圣像挂在墙的中央,奶奶念经的那尊身影,是我记忆中唯美的“雕塑”。 当时,在农村,60岁已经是长寿老人了,有庆寿习俗,父亲规定的仪式是念经,敬酒,拜寿。拜寿就是全体晚辈跪在地下磕头,先给天主磕一头,再给奶奶磕一头,很虔诚,很规范,很严肃。 奶奶过寿的范围不大,就近的几家亲戚。本村的姥姥,舅舅,父亲的叔伯兄弟;隔河有父亲的姑舅,大发公是奶奶的娘家,农历八月二十,秋收结束了,人们都不忙了,参与过寿很是高兴。 过寿前后三天,第一天“接人”,父亲套上毛驴车,把隔河的老姑姑接过来,常规性地带着几个寿桃,以表庆祝。 接回人来“捣糕”,糕米放在碓子里,用石锤一下一下的捣,捣出来的面叫“糕面”。妈妈用糕面蒸糕,把糖菜熬成“糖”,包糕。包上糖的糕叫“糖糕”,形状是三角,没包糖的糕叫“甜片子”。第二天清早,妈妈蒸糕,炸糕,熬粉汤,30几口人总是嘻嘻乐乐地吃着,说着,笑着。中午是馒头烩菜,后来是鸡肉汤粘素糕,再后来是硬四盘,有鸡、鱼、丸子、爬条肉,叫“坐席”。 第三天送人,父亲赶上毛驴车,拉上自己家的瓜果,蔬菜,车上连人带农产品总是装得满满的。 再后来,离家多年的姑姑,叔叔也回来了,参加过寿的人更多了,比过年都喜庆、热闹,妈妈忙着,乐着,腿痛着…… 这一年,父母有了大孙女这一年,我离家到乌海教书这一年,二弟娶过了媳妇这一年,三弟到东胜学艺这一年,四弟高中离校修道 这一年,陕坝天主堂恢复了教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