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感谢郎国锋神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小助手“信仰种子”栏目开辟了新的子栏目-“奥体灵修”用以连载郎国锋神父的佳作《奥体灵修——由圣经谈复兴》一书。本文3900余字。第四节 “看,你的母亲!”

若望福音十九章25~27节,没有记载圣母十字架下留下的任何一句话,却记载了圣母偕同若望和几个妇女毅立在十字架旁。她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观看,静静地聆听。她也没有做什么,只是把一切交与天主,信赖地顺服着主的旨意,让天主自由地去完成,并默默地观看天主如何完成。这是圣经中,对圣母默观生活的极其精美的反映,突出地表现了圣母的信德、希望、情、顺服、信赖、交托等优美品质,是圣母神秘生命的集中表现。

也因为这一幕是对圣母美丽生命的集中反映,我们仅仅由此就能窥见圣母的伟大。因此,耶稣在十字架上向门徒邀请说:“看,你的母亲!”。这一邀请就含有让我们学习圣母,向她看齐的意思。那门徒原来就是我们的代表,因此主耶稣在他的话中,并没有像前文称呼母亲一样,加上了称呼的对象“女人”,作为“看”的主语。这里没有称呼“若望”,反而省去主语而宽泛地说:“看,你的母亲!”。这使人联想到,耶稣的话不仅仅是对若望说的,也是宽泛地指向圣母的所有孩子。我们必须响应主的召唤,把目光投向圣母,必须向她看齐。她实在是我们的典范,是一个最属于天主的人。她的光辉熠熠照人,是任何帷帐都不能遮掩的。

那么,我们究竟能从圣母身上,看到什么?这就需要联系一下十字架上的耶稣,看他给圣母的心灵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和微妙的变化。

在众人的讥诮与辱骂声中,耶稣被无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钉死他,钉死他!” 震耳欲聋,人声鼎沸,这声音像密布的阴云摧压着无言的大山,笼罩着人们的心灵。众人都摇着头,撇着嘴,竭尽其能地嘲讽着十字架上的这个人。“你不是默西亚吗?救救你自己和我们吧!”就连十字架上的强盗也加入了嘲讽的行列(路:二十三39)。小丑,是小丑在嘲讽“小丑”!人们向十字架投向了狐疑、审视、冷漠、鄙夷的目光,然而回应他们的却是人子无能无助的淋漓鲜血。

是呀!你不是天主子吗?怎么连自己也解救不了?玛丽亚,耶稣的母亲,你又有什么感受?

他是从天主来的儿子,是圣神庇荫了我,他就是默西亚,那将要统治以色列的达味的后裔,这是确定无疑的,这是天使的预报,也是我的亲身经验。怎么回事?怎么天主的人竟会遭此不测?玛丽亚将这一切“默存在心中,反复思索”。天主究竟要做什么?他让圣子降生为人,如今却让他走向十字架的一败涂地,这是一个矛盾,还是一个奥秘?圣母在那里静待着,注视着,心中充满疑问,却坚信天主借天使预报给她的计划一定会完成。她相信天主一定会在耶稣的十字架事件中运作,这由天主而来的圣子一定不会被抛弃。然而耶稣的失败令圣母的理性模糊了,充满了矛盾和不解,但在这模糊的理性黑夜中却透露着一束强烈的光亮,那就是她的信德之光。圣母的信德让她的理性超越自己的狭小而飞跃,从而顺服于信德的希望。

“父啊!宽赦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他们做的是什么。”这是耶稣的慈悲宽仁之爱,他竟然以平静的心,无怨无尤地宽恕了正在褫夺他性命的人。

“看,你的母亲!”。她并没有失去理性,歇斯底里地与凶手搏斗。她的心就如基督的心,充满爱、宽恕、慈悲与平和,比海洋还宽,比蓝天还广。这种大慈大悲的胸怀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所难能具备的。

十字架上的疼痛、凄苦、孤独、无助、无能、被误解、被鄙夷等都达到了极点。耶稣作为一个可怜的边缘人被无情地抛弃在绝境之中,以至于他凝聚了全身心的痛苦,悲凉的呼唤说:“父啊,你为什么舍弃我?”。哎!多么惨痛,多么悲凉!就连他平时最信赖的天父,也离弃了他,犹如门徒们一样作了“逃兵”。他的父并没有回答他,而是默默地一语不发。无言,静默,冷清,让人寂寞地可怕!主的支持力在哪里呢?他犹如掉进了大海里的孤儿,连一根细茸茸的茅草都抓不住。

倘若你就是耶稣的母亲,听着耶稣那凄婉的悲诉,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潸潸落泪,放声悲哭,人仰马翻,痛不欲生,还是坚定地屹立在十字架旁边呢?如果说主基督的支持力已丧失殆尽,那么这“女人”的支持力又从哪里来呢?

有人说她的支持力来自她的母性。作为母亲,她深深地了解儿子在最痛苦、最孤独的时候需要他的支持,所以她来了,她的莅临就是对儿子的鼓励、支持与安慰;作为母亲,她不愿意让儿子带着牵挂,目睹一个孤苦的母亲的惨状,在遗憾中死去,所以她不能显露她的痛苦,只能以其坚强的“站着”来目送她热爱的圣子。这样的解释固然有着它的道理在,但还没有完全深入其中的玄妙。这种观点只显示了圣母的人性美,但还没看到信德的力量与恩宠的作用,更没有理解圣母的灵性境界。圣母自其领报时就表现了出类拔萃的灵性境界,尤其以其交托和顺服的精神表达出对天主的极大信德。如果圣母能将她在领报时所有的困难交托在天主手里,那么她同样能将在十字架下所遭遇的一切交托在天主手里;在领报时,她相信并经验了圣神的大能,在十字架下,她同样相信圣神在十字架事件中的运作。圣母的力量来自她的信德,她相信天主能完成在她领报时所作的许诺,即把达味的御座赐给耶稣,使他永远为王统治雅各伯家。虽然她此时看不到任何前景,但是她依然坚信不疑。她在默观中静静地期待着天主的行动,一万个困难为她的信德也构不成怀疑的理由,她借着活泼的信德能在各种境遇中与她所深爱的天主直接相遇。这就是圣母的境界:在各种境遇中凭借着信德顺其自然地直接与天主相遇,并把这一切交托在天主的手中,顺服着他的安排,期待着他的完成。

天主在哪里呢?就连耶稣本人也感觉“阿爸”舍弃了他,“逃跑”了。天父的静默无言,是否同样也震撼着玛丽亚的心?难道天主就这样的绝情?耶稣,你看到了什么前景?玛丽亚,你又看到什么前景?你们的前景在哪里?这是理性的黑夜,理性实在穿不透这浓浓的夜幕,然而他们并没有绝望。耶稣说:“父啊!我把灵魂交在你手里。”他的希望就是天主本身。他不凭所谓的“成功、事业”引起希望,事实上,他在十字架上还有能什么事业与成功呢?他的希望仅仅是天主本身。玛丽亚的希望也是这样,她凭着信德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天主身上,天主就是她的一切,她默默地站在那里,注视着天主,期待着他在基督身上完成他的计划。她也同时将自己交付给天主,希望天主在她自己身上完成他的旨意,因此,她没有趴下,她的交付态度使得天主的恩宠有效地支持了她,成就了她。

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这是一种“无我之境”。无我之境并不是说自己不存在了,也不是说圣母不在天人关系中了,而是说她不凭自己成就什么,一切皆由天主去推动,去完成,自己好像消失了,完全顺服父的安排与推动,自己并不刻意地做什么,凡自己所做的一切也全都是天主的所愿,自己的作为和天主在她身上的作为完全合一了。她的主动性成了被动中的主动性。

“无我之境”同“有我之境”很不同。在有我之境中的人,会依恃自己的能力专注于修习或善功,以为多行爱德是成圣的根本,也愿意自己去掌控自己的灵程。即使悟到了倒空自我的极端重要,也是依靠自己倒空自我。由于行动的主体永远是自我,自我也就永远消失不了。这犹如一个人把自己看作一个器皿,不断地从器皿中倒出垃圾一般,即使把垃圾倒完了,还剩下一个器皿在这里,天主只能按着这器皿的限度把自己分施与他,而无法把更多的爱给他。在“无我之境”中的人则不同,他完全任由天主去作为,自己顺服的犹如一滴水,从来不固执于自己的形状,任凭天主自由的改变它的形状,天主愿意怎样他就怎样,从不自作主张,他的自我的器皿被打碎了,消失了。自己犹如水滴消融在天主的大海之内,致使人无法分清何者是那水滴,何者是大海。天主令海风呼啸时,他就在大海的怀抱里欢乐地跳着舞,掀起一层层浪花,当风平浪静时,他就随着大海的洪流而涌动。小水滴不见了,他所做的就是天主在他身上的行动。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天主的“启示者”。这就是圣母的境界,她的完美就是天主的美妙在她身上的某些侧面的反映。人与天主结合的愈深,他就越能启示天主。这样的灵魂注重的不是如何拼命地立善功,而是专注于被动地接受天主的爱,如何顺服地与天主配合。

在无我之境中的人,并不去主动地完成什么,而是让天主主动地去完成一切,自己只是顺服地配合。基督空虚自己顺服天命,以至于死在十字架上,这时,他并没有做什么,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一切交与圣父手中,让父去完成。他没有说“完啦!”、“完蛋啦!”反而深怀希望地说:“完成了!”(若:十九30)这正是无我之境的绝妙,在配合中交由天主成就一切。

于此之前,耶稣对圣母说:“女人,看,你的儿子!”。这里的“你的儿子”首先指耶稣,把目光投向圣子,这是耶稣对圣母的一个叮咛。事实上,圣母一直注视着她的亲生儿子。她儿子的境界一直是她默观的目标,是她学习的方向。正因为她这样默观着她的儿子,所以她的心才最相似她的儿子。她仰望着,默观着,期待着,犹如她的儿子期待天父的完成,她也期待着天主在她的儿子身上完成一切,也在她身上完成一切。圣母的默观是借活泼的信德与天主生动地相遇,是注视天主本身。

“看,你的母亲!”,她是天主的最完美的合作者。她向我们揭示了成圣的本质:不是我们要英雄般地修炼什么,而是让天主在我们的生命中自由地做他所要做的。我们的行动只不过是承行主旨的配合与忠诚于天主的表现。

希伯来书上论到基督说:“于是我说:看,我已来到!关于我,书卷上已有记载:天主!我来是为承行你的旨意。”(希:十7)这是耶稣的至死不渝的气节;玛丽亚在她领报时就说:“看,上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吧!”这是圣母贯彻始终的态度。基督的“无我之境”可说是圣母的“无我之境”的源泉。两者的“无我之境”都在十字架事件中表达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真可谓“异曲同工, 日月同辉”。

“看,你的母亲!”,基督所深深透视的玛丽亚,她的圣心竟然和耶稣圣心如此默契合一,以至于基督不能不号召人们向她看齐。她实在是人类灵修路上的鲜明旗帜,是我们所景仰的巍巍高山。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