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感谢郎国锋神父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小助手“信仰种子”栏目开辟了新的子栏目-“奥体灵修”用以连载郎国锋神父的佳作《奥体灵修——由圣经谈复兴》一书。本文3800余字。第五节 “女人,看,你的儿子!”
“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旁边,就对母亲说:‘女人,看,你的儿子!’然后,又对那门徒说:‘看,你的母亲!’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进自己家里。”(若:十九26~27)
耶稣看见母亲,又看见他所爱的门徒站在十字架下,心中的滋味是可想而知的。身处绝境,悲惨沉痛,孤凄无助,母子相怜。花若有情,花溅泪;天若有情,天亦老。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儿子走后,剩下母亲孑然一身,孤苦无依,她将如何回答生活的邀请呢?母亲,你是否落泪了?你的心是否在颤抖?西默盎说:“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路:二35)母亲,你的心岂不也如基督的心留下了利刃的伤疤?基督是血往心外淌,母亲,你却是泪往心里流;基督不仅被刺穿了血肉,母亲,你却也被刺到了“灵”的深处!
基督看到一个这样的痛苦之母,首先想到的是母亲的安慰吗?不,不是母亲,却是“儿子”。因此,他首先将“儿子”指给母亲看,其次才把“母亲”交给“儿子”。这是基督不懂何谓孝道,还是其中大有文章?
“女人,看,你的儿子!”这句话可作多种解释。
首先,“你的儿子”指耶稣。
“看”就是“仰望、默观”的意义,如此,基督就是圣母始终注视的对象。圣母怎样注视了基督,学习了基督,这在第四节中已经有所交待,可说十字架下的圣母是其注视基督的绝妙写照,故此,在这里不再赘言。至于耶稣称圣母为“女人”,却也值得我们思考一番。
“女人”在希伯来的文风中,并不含有贬义,不是对圣母的轻视,反而让我们想起它的神学意义。
“女人”在创世纪中,首先指“厄娃”,她生育了全人类,是“众生之母”。玛丽亚被称为“女人”,实在是因为她就是“新厄娃”,是新人类的母亲。“事实上,正如圣依肋乃所说的:‘她由于服从而成为自己和全人类得救的原因。’所以,古代不少教父在讲道中,很乐意和圣依肋乃一同强调:‘厄娃不服从的死结,由于玛丽亚的服从而解开,贞女厄娃因缺乏信心而束缚的,因贞女玛丽亚的信心得以解开’;将玛丽亚和厄娃比较,他们都称玛丽亚为‘生活者的母亲’,他们经常宣称‘由厄娃而死亡,由玛丽亚而生还’”(教会:56)。“女人”在原始福音中,被描绘为偕同她的后裔,一起和撒旦作战的形象(创:三15);在默示录中,“女人”更鲜明地以战士的形象和教会,即她的后裔(十二17),一起作战。这女人和教会密切相连,以至于“女人”的称呼,具有不可忽略的教会论的意义。其次,“你的儿子”指若望。
耶稣对若望说:“看,你的母亲!”。在这句话中,没有提及若望的名字,这就使这句话具有了宽泛的意义,所以若望既是指若望其人,也指圣母的其他孩子们,或者说,若望本人也代表教会。
耶稣将圣母交给若望是为了让他照顾圣母的晚年,这正是耶稣对圣母的孝敬之心。耶稣是圣母的唯一的亲生儿子,所以耶稣的临终托孤是十分必要的。
“就从那时起,那门徒把她接进自己家里。”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除了是指若望真的将圣母接进了自己的家里予以照顾外,还具有重要的教会论上的意义。如果若望代表教会,那么“若望的家”象征什么呢?不就象征着教会成员的居所与归宿,也就是教会吗?
教会是一个“家”,这在圣经里有明显的启示。在旧约中,天主所拣选的以色列民被称为“雅各伯家”(出:十九3、咏:七九7、依:二5),直到新约时代依旧这样称呼(路:一33);在旧约中,天主所拣选的人,也被称为“以色列全家”(户:二十29、撒下:六5、耶:九25),到新约时,依旧如此(宗:二36、玛:十五24)。教会是一个“家”,基督还将自己喻为“家主”,将自己的人称为“家人”(玛:十25),甚至,保禄更明确地说教会就是天主的家(弟前3:15),他对信徒说:“你们已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圣徒的同胞,天主的家人”(弗:二19)。
既然教会被称为“家”,那么把“若望的家”理解为教会的象征,这很符合象征手法的“相似性”原则,因此,这样理解应是顺理成章的。
那么,圣母被接进家中又意味着什么呢?不正意味着她与教会密不可分吗?教会是她的家,教会接纳她,她也进入教会内,二者密切结合,以至于她就是教会的典型、教会的象征。
再次,“你的儿子”具有更广义的意义,它是指耶稣所救赎的每一个人。
正是这些人的罪把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圣若望在此以“士兵”作为人类的代表与象征,正是他们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耶稣对圣母说:“女人,看,你的儿子!”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不正意味着耶稣要求圣母对普世人类的看顾吗?
“看,你的儿子!”圣母究竟看到了什么?她看到她的儿子们正在瓜分耶稣的衣衫。
“士兵们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后,拿了他的衣服,分成四分,每人一份;又拿了长衣,因那长衣是无缝的,由上到下浑然织成,所以他们彼此说:‘我们不要撕开,我们掷骰,看是谁的。’这就应验了经上的话:‘他们瓜分了我的衣服,为我的长衣,他们拈阄。’士兵果然这样做了。”(若:十九23~24)
这瓜分衣衫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耶稣基督就是真理,人类将真理钉在十字架上,却按着自己的见解,各立门派地讲述着自己的“真理”。他们瓜分了基督的衣衫,象征着他们瓜分了真理的衣衫。他们以为自己拥有真理,却不知他们所拥有的仅仅是真理的外衣!亦即仅仅拥有真理表面的东西。其实,就连真理的外衣他们也不过拥有四分五裂后的一份而已,这是他们各派的特色部分,是他们所持有的一部分真理。
他们不愿将长衣分裂,但又想据为己有,所以要掷骰而争。奇怪的是圣若望并没有说明那长衣到底落入何人之手,就草草结束了掷骰一事。这实在是若望的生花妙笔。他的用意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这长衣是各派所共有的部分,是任何人都不能透过据理力争而夺走的。这是各派所共有的真理部分。
人类意识的相左,信仰的分裂,实在有着人们过分相信自己理性的原因。人们宁愿将目光投到真理的衣服——真理的表皮上,而不愿将目光投向真理本身,即十字架上的那一位。这是将理性高抬于启示之上的可悲!
面对教会的分裂,我们可说什么呢?这瓜分基督的衣衫岂不更象征着教会的分裂吗?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复活的主临在于教会之内。教会就犹如基督的外衣一般,是基督临在于世界的外在可见形式。瓜分基督的衣衫,就是瓜分基督奥体的外在结构的象征。
梵二后,教会特别强调教会是基督的圣事,意即教会是基督在世界中临在与行动的救恩性标记。作为标记,教会就是基督的衣衫,它是基督在世界中临在与行动的有效表达。尽管如此,教会毕竟不是基督,它在历史过程中会因其软弱而犯罪。这罪不仅将基督钉在了十字架上,而且也瓜分了基督的外衣,即分裂了教会。更为严重的是偏偏又有一群糊涂的基督徒,为了那不分彼此的“长衣”掷骰抛阄,你夺我拉,较量高低。
基督在十字架上看到人们瓜分他的衣衫时是何心情呢?“女人,看,你的儿子!”他们在瓜分我的衣衫,还想把“长衣”归为己有,并自以为是地宣称自己为正统。他们令我好难受啊!你看,你看你的儿子,去看顾他们吧!
十字架下的“女人”啊!你的心情与基督的心情一样地沉重吧?历经了基督十字架的凄凉哀怨,你一定不愿意基督的心灵再遭受什么重创。你一定会把基督的话铭刻于心,如数家珍般地“默存心中,反复思索”,且一一切实履行吧!然而,直到今天,你不但没有被基督徒视为普世人类合一及各个基督教派合一的主保,反而还往往是各基督教派之间走向合一的一个误解性的障碍。呜呼哀哉!有谁了解十字架上的那一位的心愿呢?
“有一个士兵用枪刺透了他的肋旁,立时流出了血和水”(若:十九34)。
这颗血淋淋的心呀!在停止跳动的那一刹那,也要将自己洞开,喷溢出血和水来洗净人类的罪。圣母妈妈啊!“看,你的儿子!”从他的心中流出的血和水,已化作滚滚碧涛,蜿蜒流淌,浇灌着一片绿原,给教会带来了新希望。
据教父们的意见,基督肋旁流出了血和水,象征着教会的诞生。犹如从亚当的肋旁生出了他的女人厄娃(创:21~24),新亚当——基督从其肋旁也生出了他的净配教会。
十字架上的主,曾对圣母说:“看,你的儿子!”。由此可知,圣母一定会把士兵刺穿基督肋旁的情景看在眼中。可是,当时圣母是否懂得基督肋旁流出血和水的象征意义呢?圣母在此是否看到了教会的希望呢?但无论怎样,在基督复活后,圣母一定懂。即使我们假设圣母不懂,也否定不了她对教会的诞生与成长的关怀。她不会忘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重托,她会按照基督的话,看顾自己的儿子们。因此,她协同门徒们走进了晚餐厅,祈祷着圣神降临,来开创新的局面(宗:一14)。
圣神降临为教会的诞生及教会今日的复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必不留下你们为孤儿,我要回到你们这里来。不久以后世界就再看不见我,你们却要看见我。”(若:十四18)基督的死,并不是离开门徒。他反而借着圣神的降临,以超时空的方式,更自由地临在于世。而且基督借圣神的再来直接关涉教会的建立,也就是新的以色列的复兴(宗:一6~8)。
圣母是最了解圣神与基督之间的关系的,她因着圣神而孕育了耶稣,深深明白是圣神将圣言带进了人间。因此,在晚餐厅中圣母是最渴慕圣神再次将圣言带进人间的人。
圣神降临后的效果就是各民族语言的合一(宗:二1~13)。这同“巴贝耳”语言的分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创:十一1~9)。这也意味着普世万民因着圣神在教会内的合一。
这种合一的景观,正是圣母偕同门徒求来的。
我们决不可忽视圣母同教会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她是教会的母亲,时刻关注着教会的兴衰,并受基督的重托,鞠躬尽瘁地看顾着教会,教会的复兴离开她的祈祷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投奔到她的台前,恳切地依赖她的转祷,如此教会的复兴才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