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纳罕妇女及她的女儿
玛15:21-28
客纳罕妇人的信德(略)
读这片段难免对这位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爱女心切的慈母深表佩服、欣赏及敬意。
当时耶稣身在提洛及漆冬境内,属外邦人地带。这妇女是个外邦人,马尔谷说她生于叙利亚腓尼基,玛窦称她为客纳罕妇女,总之,她不是犹太人。耶稣是在外邦人的境地与一位外邦妇女交谈。
本来,按犹太人的风俗习惯,犹太人避免与外邦人近距离接触,也不会在同一屋檐内交往。这位妇女不知如何闯进了耶稣所在的人家屋内,她的临在使气氛紧张不自然,玛窦还报道门徒们请耶稣打发她走(玛15:23)。那妇人却不顾这一切,诚恳地跪伏在耶稣脚前,态度谦虚真诚,苦苦哀求耶稣治好她的女儿。圣史们不太注重描写她女儿患的是什么病,或是怎样被邪魔附体。当时在民间有很多身体的疾病,尤其是奇难杂症都被认为是邪魔在作怪,在折磨人。这片段不把焦点放在患病或附魔的女孩身上,更被关注的是这位慈母,她一心想女儿痊愈,为女儿做任何事情都在所不惜,她相信耶稣能帮助,把一切希望放在他身上,准备克胜一切隔膜、阻碍,慕求得耶稣垂允。
耶稣的回答使人有点愕然,“应先让儿女们吃饱了,因为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耶稣好像要划清界线,拒外邦人于千里,还用一个看似贬抑人的比喻,视外邦人为小狗。耶稣所说的话是站在一个典型的犹太人立场而说。“儿女”与“小狗”的对比在犹太文学中不罕见,虽不好听,但却没有蔑视之意,犹太人常以自己为天主子民而自豪,觉得这是别的民族没有的特宠,梅瑟及先知们也常提醒他们:“你们是上主你们天主的儿女……你们是属于上主你天主的圣洁人民,上主由地上的万民中,特选了你做他自己的人民”(申14:1;参阅欧2:1;依1:2;30:1,9;耶3:14)。既是天主的儿女,他们更应洁身自爱,按自己的特宠身份而生活,行为正直,无瑕可指。耶稣的来到,不等于将这已有的特宠一笔勾销。虽然他宣讲天主爱众人,毫无性别、种族、地位、文化、传统之分,但他也确认在救恩历史中天主实在拣选了一个民族,先把自己的眷顾聚焦于一,让全人类可看见天主如何爱一个民族,而从中领会他如何爱所有人。这是他救恩计划中的从众而选一,再从一推及众,也是历史中的先后有序。正如保禄所说:“天主的恩赐和召选是不会撤回的”(罗11:29)。以色列永远都是天主的选民,虽然这“选民”的身份被耶稣渐渐扩大,超越疆界。
耶稣对这位外邦妇女所说的,不等于把她拒之于外,或把以色列的特宠绝对化,主要是向她解释以色列与外邦人有别,救恩在历史中先后有序。岂知那妇女的回答很妙,可能连耶稣也惊讶她的智慧。她不反对耶稣所说,她完全接受以色列的优先。耶稣用比喻,她也来一个,把“儿女”与“小狗”的主题继续发挥,迈向一个令人预料不到的新境界,“主!是啊!可是小狗在桌子底下,也可吃孩子的饼屑呢!”这答案令耶稣也拍案叫绝。她承认以色列与外邦人有别,但大家都可在同一家中进食,桌上桌下,都可享用食物;饼与碎屑,都同样可充饥。她深信家主慷慨大方,他端出来的食物一定很丰富,令坐席的儿女们吃得绰绰有余,连桌下的小狗也能受惠。
这妇女好像一位高材学生,超越了老师循序渐进的教案,向前大跨一步,甚至把老师也向前推。她提前了耶稣想一步步把门徒们及群众拉上的高峰,提前了耶稣在受难前在圣殿中所说:“我的殿宇将称为万民祈祷之所”(谷11:17;参阅依56:7),提前了耶稣只在升天前对门徒们的吩咐:“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玛28:19)。
耶稣面对这妇女的一鸣惊人,也不用多加说话,他只有赞叹、嘉许、欣赏,并答应施恩于她及她的女儿:“为了这句话,你去吧!魔鬼已从你女儿身上出去了”(谷7:29)。耶稣赞赏外邦人已不是第一次,在葛法翁他也对一位信德坚定的百夫长言出肺腑地感叹:“连在以色列,我也没有见过这样大的信德”(路7:9)。
真替耶稣高兴,他讲道时常受敌对者批评拒绝,也多次遇到自己的门徒心硬迟钝,不解他的心意,他竟在外邦人身上遇到惊喜,遇到心灵的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