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除免世罪者
耶稣的复活带来了天主的正义行动,那就是天主透过他的仆人耶稣修复了人的非正义的、悲剧性的命运。然而,穆恩自己设问:到底耶稣提供的是「什么样的救恩」(quel salut?),与「救恩」相关的「罪」又是「什么样的罪」(quel péché?)需要天主子为我们而死?
穆恩并没有采用神学史上传统的原罪学说来理解耶稣的救恩与人类的罪之间的关联,他选择了从人类学、心理学出发,先描述恶的现象,再给予圣经神学----尤其保禄----上的综合响应。
法利塞党人及司祭权贵在比拉多面前控告耶稣的那些罪,其实并不能够简单地被定义为宗教法律或者伦理意义上罪。犹太法律中的「罪」(péché)的概念,最初的意义只是为了引导一个人圣洁自己,将自己奉献给天主。先知们以法律为依据,呼吁人们不要再去朝拜外邦人的巴耳神(Baal),只应信奉唯一的雅威上主。其实,在耶稣这个时代,「法律已经丧失其引导人在天主面前自讼自承的权威,因此人有一个需要,那就是经由耶稣被重新赎回,他正是因着触犯法律而被判罪的。」[1]
在先知们和耶稣的教导中,真正的罪是「心的硬化」(endurcissement du coeur)和「信仰的缺失」(manque de foi),意即面对天主透过良知和他的受派遣者启示予人的话语时,人们关闭内心。这些被漠视的话语其实无非是帮助人聆听天主的忠信、爱、同情和宽恕。因此,「罪」并非抗拒天主的秩序那么简单,而是因为害怕失去自以为美好之物的恐惧,让人在自己的生活中拒绝为了「在他的目光中行走」(marcher sous son regard)留下空间。那是和天主巧施计谋,以自我服务的方式佯装在寻找天主,因天主之名的关切来反抗天主的自由。最终,穆恩说,「罪是篡改天主的神性,僭越天主的至上神意,肆无忌惮地以手遮天,模糊天主是『完全的另一位』(le Tout-Autre)的行为。」[2]宗教权贵就是这样对耶稣犯下罪行。他们滥用宗教,在以自我取代天主之时,还「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路廿三34)。于是,天主的法律就被相对化了,被人的权力意志悄悄地取而代之。
不仅如此,穆恩说,罪并非仅仅是指反抗天主,还被人表达为拒绝近人。对近人尚且如此,对天主的爱亦然。为天主而言,人的近人是按照「他的肖像和模样」(Son Image et Ressemblance,参创一26)而造的,是天主之爱的主体。因此,自私、骄傲让人与人之间的联通变得颇不容易,而联通恰好又是耶稣救恩的核心目标:人与人、人与天主之间的合一共融。因此,「与近人对抗之罪是一个人际关系上的错置:人们不愿意成就他人,那他人也会如此回敬。」[3]
犹太人指控耶稣「说了亵渎的话,将自己当作天主」(参若十33),即是一个不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穆恩说,这个指控不仅仅是相反天主之罪,而且构成了相反他人的罪:并没有尊重在人身上的天主容貌和天主所赋予话语。这才真正地是在亵渎天主,并以天主之名专横地对待他人;在耶稣身上,天主启示自己是爱的天主、宽恕的天主及最弱小者之父。
致耶稣于死地才不折不扣地是一个浸透着罪的历史行为。[……]这一点才真正地突显了罪的本性及其奥秘:人际关系的错置将人逼迫得几近疯狂,无视别人的存在将会带来厄运。[4]
面对这样的情形,耶稣那因人的罪而带来的十字架上的「救恩」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穆恩说,「天主的爱」这一观念并非自然而然地发生在人身上。相反,这是人在存在上的欠缺与根本的需要。因此,只有依靠天主采取主动。爱在本质上是白白的恩赐,如此,天主的爱才能够将人从悲怆与死亡的阴影中救出。
在这个意义上,穆恩更深入地拓展「罪」的概念。他说「罪是对爱天主及近人的缺乏。」[5]罪人,没有生活在爱中。相反,若望圣史告诉我们爱才能够给予生命。因此,耶稣作为除免世罪者所带来的爱完全是为了重建生命,将来自永恒生命的纯粹的爱与自由给予我们。于是,耶稣从根源上为我们去除了罪过,让人类与天主和好如初。[6]
穆恩进一步说,救恩并非仅仅经由复活耶稣为我们开启天国之门,更重要的是天主的这个行动为所有受到不自由、痛苦及死亡奴役的人予以开释,让他们从天主透过耶稣所获得的胜利中得以重建。天主让人重获自由。人的自由并非解除暴力,或者放任自流,相反,「自由是天主的恩赐与人的法律之间的一个交流。」[7]这自由成就了天主与人之间的合一。因此,耶稣的死亡,为门徒而言,是一个令人悲伤的诀别;为耶稣来说,却是天主性与人性合而为一的契机。于是,将自己的「精神」交给圣父的耶稣,成为除免世罪的救主。人与天主合一共融的救主。
注释:
[1]见J. Moingt, 1993, p. 532.
[2]Ibid., p. 533.
[3]J. Moingt, 1993, p. 533.
[4]Ibid.,p. 534.
[5]J. Moingt, 1993, p. 538.
[6]见Ibid.,p. 538-545.
[7]Ibid., p. 547.
穆恩的基督论研究(六)
——以《从天主而来的人》为中心
六父啊,我将我的精神交在你手中
·················································
在十字架上,耶稣大声喊叫说「父呀,我把我的『精神』[1]交在你手里。」(路廿三46)穆恩说:
我们看到的是彼此交付:耶稣将自己交给父,同时,父也将自己交给子。一个存在上的交换,一个活生生的共融。经由死亡的工程,已经完成了耶稣成为圣子的转换(le devenir-Fils de Jésus),原因就在于他大声喊叫的同时,天主被他尊称为父。[2]
准此,关系发生了质的更新:「天主之于耶稣」(de Jésus à Dieu)的个别关系与「父之于子」(de Fils à Père)的个别关系成为同一回事。天主呢?天主就被称为「耶稣的父」(Père de Jésus)。在这一章中,穆恩从圣父、圣子彼此之间的「投射」,和「圣神的礼物」(le don de l'Esprit)这三个方面来为我们呈现「天主圣三的共融」之于人类的救恩是如何奇妙地发生在十字架事件上的。
首先讨论的是「圣子的投射」。穆恩将「投射」(projection)这一概念使用于人的实存性领域。他解释道:「人是主体中的存有,人经由别于自己的他人所施予的爱得以建构,同时,他也向他人投桃报李藉以呈现自己的实相(sa vérité)。」[3]将「投射」这个概念套用在耶稣身上,我们会发现圣父之子的位格被呈现于发生在基督身上的信仰的理性幅度。从形上学的立场来看「位格」(personne)的话,一方面我们会看到人的整个存在无不经由他的作为来建构其「位格-存有」(être-personne),「圣子」一词的教义学内涵亦然;另一方面十字架被举扬起来其实真正呈现出来的是耶稣对于父的信德(la foi),与此同时,圣父又在耶稣的信德投射当中,于其存有的至深之处联通他的圣子。因此,死亡之于耶稣是一个「不」(le non),但是对于圣父而言却是一个「是」(le oui)。「不」让人从受造存有(l'être créé)的限制中得以解脱,「是」却是天主凭其工程彻底地将人救出,天主当然也愿意经由让人「成为其所是」的工程中成就耶稣。因此,耶稣所体会到的「天主的遗弃」(abandonné de Dieu,参玛廿七46)其实是他的自我认同。经由这个十字架上的自我否定,他将自己彻底地置身于天主的慈目之下,他要重新回到天主的右边,回归到他那原初的「虚无」(son néant)。
耶稣根本性地自我倒空,直至他那受造性的人的存有。他完全的倒空扫清了天主与他之间的晦暗,排除了天主与他之间彼此凝视的阻碍。
除了那引导他于此境地的爱之外,他完全的倒空竟至最后一口气息,使他成为天主面前的一个「典押」(un gage)、一粒种子——将自己最大限度地投射于天主。恰好是这样一个死亡临到耶稣的时刻敞开了天主无尽的爱。[4]
其次,「天主在历史中的投射」。「天主在历史中的投射」意即他的「父性」(patenité de Dieu)透过耶稣,在历史中,为我们所做的外显(extériorisation)。这一点,穆恩认为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天主在历史中的显现出于他的存有,这个显现是一个「显现的存有」(l'être-manifesté)。天主存在于显现之中,舍此无它。他是一个受到崇敬的存有(un être d'adoration):被公认为天主的存有(son être-reconnu-pour-Dieu[5])。
(2)天主显现的历史是天主在自己内的自主行动,一个为了在他内成就他自己作为我们的「救赎者」的外显。
(3)天主在死而复活的耶稣身上的外显行动是「一个虚已的行动」(un acte de kénose):一个让耶稣消失,却成为「另一位」的行动;救赎施展于外,圣子之父和施惠者圣神的显现却成就在耶稣内。[6]尽管耶稣「交付精神」(参路廿三46)的话是他尘世生活的最后一句话,然而,穆恩却敏锐地肯定这是对于他在约旦河受洗,公开生活之初圣父自天而来的声音(参路三22)的终极响应:他是由父而生的爱子,完成使命之后,将其精神返还天主。于是,复活后,这带着血肉之躯,坐在圣父右边的圣子-耶稣在「神性的共融与共在」(communion et coexistence divine)中与圣父彼此馈赠。[7]
最后,还有「圣神的礼物」。圣神作为圣父与圣子之间的馈赠和回馈的「礼物」(Don)一方面发生在天主的神性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圣父与圣子的「彼此给予」透过圣神,也同样发生在圣父与耶稣之间。耶稣在十字架上向天主交付精神的行动,穆恩称之为「皈依」(conversion),这个行动起源于耶稣受洗,并延续至经由他的死亡与复活方才得以彻底完成。耶稣以其「在已存有」(son être-pour-soi)皈依成为「为主存有」(être-pour-Dieu),借着发生在他内的爱的回应,耶稣以其存在深层的「圣子的存在」(existence de Fils)完全地朝向圣父。当耶稣向父交付「精神」(esprit)之时,这精神也同属圣父。
穆恩说圣神是在耶稣的死亡与复活事件中的一个双重否定的客体(l'objet d'une double négation)。从耶稣的立场来说,他不会拒绝那由父而来的礼物,他返还天主的是一个完整生命的种子;从圣父的角度而言,他并不乐意眼见耶稣的生命之气枯竭或者被连根拔出,相反,圣父赋予耶稣能力让他从死亡中赢得他所有的弟兄。经由这个双重否定,圣神从他的存在中,以独立自主的圆满姿态来临,他被圣子视作「圣父之神」:在他那无穷无尽的相异性中,他是以其模样(sa ressemblance,参创一26)生育其他儿子们的无穷根源[8]。圣神被圣父视作「圣子之神」:他有不可化约的自主权,他投掷能力给所有的人,为了将他们从死亡中救出。圣神作为位格,在与圣父、圣子一样的「存有样式」中(sous le mode d'être)各自独立,却又彼此融通,圣神的样式是「他」(IL):由此及彼,互相联通的共同语言;他永远授权给他们中的一位在另一位内得以成就,但却禁止另一位在其自身内枯竭。人们称他为「礼物」:在存有的样式上,他是「天主的爱的存有」(l'être-amour de Dieu),自我给予的永恒泉源,永恒地给予的礼物[9]。因此,「宛如十字架上的耶稣将自己完全倒空交给圣父一样,『被倾注在所有人的身上』(宗二17,出自岳三1)的圣神也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给予世界。」[10]
注释:
[1]καὶ φωνήσας φωνῇ μεγάλῃ ὁ Ἰησοῦς εἶπεν· Πάτερ, εἰς χεῖράς σου παρατίθεμαι τὸπνεῦμά μου. τοῦτο δὲ εἰπὼν ἐξέπνευσεν.在路加福音廿三46里,耶稣交给圣父的是πνεῦμάμου,穆恩采用直译「我的精神」(monesprit)。
[2]J. Moingt, 1993, p. 570-571.
[3]Ibid., p. 574.
[4]J. Moingt, 1993, p. 576.
[5]穆恩引证宗十七22-23保禄在雅典传播信仰的经验说那个「未识之神」其实就是他所宣讲、相信的天主,耶稣基督之父。穆恩以此说明人有着一个针对天主的信仰的普遍意识,因为天主是一个不受地域、文化限制的「被公认为天主的存有」(son être-reconnu-pour-Dieu)。
[6]这一部分的内容综合自J.Moingt, 1993, p. 580-590,606-614.
[7]Ibid., p. 614.
[8]J. Moingt, 1993, p. 617-618.
[9]Ibid., p. 618-619.
[10]Ibid., p.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