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爵之盾• 信理组 作者 | 陈开华 辅仁圣博敏神学院信理神学博士、巴黎耶稣会神学院信理神学硕士。 在当代法语神学家中,穆恩(Joseph Moingt, S. J., 1915-2020)是相当特殊的一位。退休前,大部分的时光都在巴黎天主教大学和耶稣会神学院里教书,偶尔有零星神学书籍面世。1993 年,78 岁高龄时,出版了一本厚达 708 页的巨著:《从天主而来的人》(L'Homme qui venait deDieu),这本基督论方面的专著引起当时神学界不小的骚动,因为很少有神家学愿意冒险去处理「历史中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之间的鸿沟。不料 2002-2006年间,他又出版了一部厚达近 2000 页的《走向人的天主》(Dieu qui vient à l’homme),这是一本侧重于促进当代哲学与神学对话的基督论专著。此后,直到 2018 年,穆恩又出版了十一部著作,其中有三部是 300 页左右的大书。 我们选择研究《从天主而来的人》的理由是,在当代基督论所面对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方面,这本书是相当重要的既有综合性,还有创造性的一本重要著作。为了面对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历史中的耶稣」和「信仰中的基督」之间的鸿沟,这本书一方面系统地梳理整个基督论,特别地总结了穆氏身临其境的近百年来的神学思想;另一方面独具匠心地从关于耶稣的「传闻」(la rumeur)破题,从针对「耶稣复活的信仰宣告」的正、反不同的反应来呈现耶稣基督的历史面貌。在方法论上,我们想处理两个问题:作者说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因此,本文分为两个部分:一、从天主而来的人;二、穆恩基督论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批评。 01 从天主而来的人
《从天主而来的人》共有两个部分,分别从「基督徒论述历史中的耶稣」、「人的历史中的耶稣」这两个部分来开展。第一部分综合梳理了基督论的历史,并特别着重现代部分;第二部分是穆恩自己的基督论主张,他依次从「他将再来」、「天主使他复活了」、「为了我们而被交出」、「他渎神了」、「除免世罪者」、「父啊,我将我的精神交在你手里」以及「圣言成为肉躯」这七部分来呈现耶稣基督的历史性面貌。统摄这七点的「方法论」是:「神学反省运动----即从『道成肉身』的教义学探讨的结构中针对基督的讲法----需要从我们的时代『重新返回』(revenir)到以『耶稣的历史』(sur l’histoire de Jésus)为中心的基督论。」[1]
(一)他将再来
耶稣离世以后,关于「他将再来」的「传闻」(la rumeur, 积极的意义)一直流传在初期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当中,同时,也充斥在那些非基督徒中间,形成「谣传」(la rumeur, 消极的意义)。穆恩说,那些为耶稣的复活所做的见证,实际产生的效果是:开辟了未来。[2]这未来是耶稣不再生活于世,然而,信奉他的门徒们还生活于斯,他们身负一个开拓未来的使命。因此,基督徒的未来其实是来临中的基督。
受到哈纳克(Theodosius Harnack, 1816-1889[3])的影响,十九世纪的一些自由派神学家(desthéologiens liberaux)拒绝将希望投向耶稣。这个时期兴起的末世论(Eschatologie)的论调是说耶稣所宣称的「天国临近了」的讯息(参谷一15)与当代生活毫无瓜葛。史怀泽(Albet Schweitzer, 1875-1965)干脆地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丑闻」(scandale historique)。祈克果(Söeren Aebye Kierkegaard,1813-1855)则说耶稣教导的这个丑闻会导致人在他自身内丧失希望。
实际发生的情形真的如此吗?
经过旷野试探的耶稣呈现出了一种特别的风格来重建希望。耶稣即将带来的天国是「一个好消息」(Bonne Nouvelle),它将安慰忧苦者、让贫穷弱小者得享快乐、让失明者复明(参路四18);他拒绝为了一个灭顶之灾而哭泣和斋戒,他将他的职务奠基于欢乐的基调之上(参五33-35)。他并未教导一位施罚的天主,相反,那是一位宽恕的天主。他定义自己的使命是「一个救恩而非判断的使命」(参五31-32)。即使是耶稣的比喻和末世言论,都没有以判断及恐吓作为手段,相反,他一直鼓励听众,敦促他们对天主的国度保持警醒的意识。那么,他所说的天国「临近」当作何观?在路十七章里,耶稣说:「天主国的来临,并非是显然可见的,人也不能说:看呀,在这里;或说,在那里。因为天主的国就在你们中间。」(十七20-21)其实,天国「已经开始,已经实现,它关涉所有的时刻,它来临,它在那儿,它没有摧毁历史,而是让自身隐而不彰。」[4]在焦虑中等待和害怕它的来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已经是欢乐中的迎候之时。
至于耶稣的复活,那更是重新点燃那些失望的门徒们的希望之火。在复活后的相遇行动中,耶稣给予他们真正的信仰。[5]
田立克(Paul Tillich, 1886-1965,又译称蒂里希)从形上学的立场将「存有的勇气」(le courage d’être)理解为一个与天主相遇的经验,然而却是一个由天主采取主动的存有经验:「当天主沉寂于怀疑的焦虑之中时,存有的勇气根植于显现的天主。」[6]
在这个意义上,穆恩拓展性地说「存有经验」能够被称作「末世性的」(eschatologique),它直面时间的界限,在时间终将消逝的焦虑中,让每一个流逝的时刻皆如末刻。「存有的勇气」经由时光荏苒的「存有经验」得以支撑。穆恩进一步肯定,由这针对时间从流失到再来的同一体验开启了理解耶稣复活之意义可能性,同时,这个体验为这个事件赋予了光明。经由死亡而来的生存体验产生一种可能性:生命的超越能力一次性地自我显现于这个事件之中----仅仅是一次,然而,却一劳永逸。如果不道及耶稣的话,穿越死亡而来的、支持我们的生命的「存有能力的体验」就会丧失其自身的力量和存在的理由,并且极有可能不复存在。然而,一旦宣称耶稣逾越了生命的辽远无期,借着他,我们也有份于此一逾越能力。那么,我们那些存有方面的无约束性能力,及为了将来所施展的工作就与耶稣复活的宣告协调一致了:「以耶稣复活为基础的信仰,为人类的偶发事件及面对未来的勇气赋予了意义。」[7]
天主的启示将会在基督的光荣显扬中得以完全实现。这光荣显扬有一个「回归」(retour)和「来临」(venue)的幅度。耶稣的「回归」(retour),即他透过死亡实现了的复活-升天,一次而竟竞全功(une fois pour tous)地成就历史的终结。耶稣的「来临」(venue)发生于任一时刻,也让任一时刻充满期待,于此,展示天主的国。这国度已经初现端倪,但是,却指向将来。以此方式,天主显现、来临以及自我启示发生于任一时刻。[8]因此,「任何一次的来临」(chacune de ses venues)都应该被我们迎候宛如他的首次来临,并对那尚未实现的「来临」充满期待。「重点在于,在他(耶稣)显现的日子里,他认识我们,他认识所有带着标记及他的死亡与复活成果的人,这些人可能连自己也不知道,他们经由耶稣再来的希望所驱动着。」[9]
注释:
[1]Moingt, Joseph.L’homme qui venait deDieu.Paris, Cerf,1993,p. 23.[2]Ibid., p. 297,
[3]哈纳克有一个句名言:「基督宗教是一个失望部落的宗教」。
[4]J. Moingt, 1993, p. 316.
[5]Ibid., p. 317.
[6]在《存有的勇气》中,田立克首先从心理学的角度将「勇气」(courage)定义为「非存有的窘境中的自我存有宣言」;其次,从形上学立场理解的「勇气」是「存有的能力」。存有的勇气就是一个与天主相遇的经验,然而却是一个由天主采取主动的存有经验(expérienced’être sur-pris par Dieu)。参PaulTillich, Le Courage d’être, Casterman, éd. amér, 1976, cité p. 155, 169et 184.
[7]J. Moingt, 1993, p. 330.
[8]Ibid., p. 335.
[9]J. Moingt, 1993, p. 336.
穆恩的基督论研究(二)
——以《从天主而来的人》为中心
二天主使他复活了
基督信仰建基于「耶稣复活了」这个讯息之上,我们坚持这一点,并由之带领我们面对未来。这一讯息是一个当下的事件:「他复活了,他活着,他与天主同在。」[1]他是「上主和基督」(Seigneur et Christ)。这个「忠信的证人们的宣告」还指向更深远的未来,他将再来,他来审判世界:他能够在历史当中开展天主所赐予他的永恒生命的未来。
1.复活证人的资格
「天主使他复活了!」(宗二24,32;三15等)宣告者的资格是他们进入了曾经安葬耶稣的空墓穴,同时,耶稣还亲自显现给他们。他们曾经「在他从死者中复活后,与他同食共饮。」(宗十41)因此,他们才具备对一件过往事件「作证」(témoignage)的资格(参宗二32;三15)。
宗徒们与复活耶稣相遇的经验及其复活宣报,被保禄做了简要的总结:「基督……被埋葬了,且照经上记载的,第三日复活了,并且显现给刻法,以后显现给那十二位,此后,又一同显现给五百多兄弟。」(格前十五4-5)这短短的几句经文中,保禄反复用了四次「显现」(s’est montré,直译「自我展示」),并配以「以后……此后……最后……」(6-8)这类连词,就很清楚地告诉读者,提及前三次显现的根本意图在于指向第四次:「最后,也显现给我这个像流产儿的人。」(8)保禄所使用的「他曾经显现」(il s’est montré)句式是教会的初传(Kéryme[2])。这个「初传」的成形时间在主去世后的十年之内,而新皈依的保禄则于同一时期从安提约基亚领受了这个宗徒传承[3]。别于其他宗徒的是,保禄对于「初传」的宣告出自于他自己的皈依经验(参宗九3-6;格前九1-2;迦一15-16)。为他而言,已经升天的耶稣总是处于「显现」之中[4]。
2.复活显现
四部福音所记载的「复活显现」略有出入,但是,都有两个共同的元素:看见和听见(voir et entendre)。每一次的相遇都是耶稣采取主动,由他决定显现给谁,或者在哪里相遇。同时,每一次的显现都有一些特别的教导,耶稣持续保持着他那身为老师的身份。这些教导并非再给予什么新的内容,相反,让门徒们回顾圣经,回忆起他曾经给他们讲过的话,因而更深入地认识眼前的复活耶稣的真实身份。耶稣以新的身份持续着与门徒们的关系,那是为了让他们获得一个新的身份:引渡他们更深入地理解耶稣身为天主子的实际身份,引领他们迈向天主国度。
至于耶稣责备宗徒们不相信圣经上关于他所记载的那些话,穆恩认为这是所有由天主派遣去传递信仰的人的共同遭遇。「当人们为了信仰寻求证据、标记或者理由之时,其实已经违反了信仰的法则;人们最终还是不愿意相信他们所见者。」[5]责备多默「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的同时,耶稣也肯定今天的基督徒:「那些没有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廿29)信仰的法则并未赋予基督徒如同宗徒们那般亲眼目暏耶稣的特权,相反,信仰的美德并不依靠这样一种优先权,信仰因为建基于耶稣身上,而拒绝那些似是而非、力有不逮的证据[6]。
此外,穆恩还深刻地观察到,复活显现的叙事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礼仪的幅度。当耶稣在厄玛乌二徒的住所中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吃饭的过程中,耶稣「拿起饼来,祝福了,擘开,递给他们」(路廿四30),这时,他们立即就认出耶稣来了。要知道,这两个人是无份于四天前耶稣与十二宗徒共进晚餐建立「圣体圣事」时的人。然而,就在耶稣类似的行动中(参路廿二19;格前十一23),他们「眼睛开了」(路廿四31),认出一路同行而来的耶稣。不过,耶稣却在他们眼前隐没。穆恩说,耶稣隐没了,但是天国却为他们开启了。因为在四天前的最后晚餐上,耶稣许诺,当他再次与门徒同食共饮之时,那就是天国成全之日[7]。在展示耶稣真实身份的神性国度里,肉眼无能为力,只有凭借内心的道路才能抵达。「耶稣已经在离世前夕告诉宗徒们辨认他的记号,即通过他那已经交付,但是又恢复了生机的生命(参若十17),这是『为你们而舍弃的身体』(路廿二19)的生命。」[8]耶稣让这身体为永恒的生命所拥有。就这样,这生命经由死亡,成为整个人类的生命之源。
3. 使命
注释:
[1]J. Moingt, 1993, p. 339.
[2]Kéryme的原意是宣讲,即城市官员或国王代表隆重地宣告某事的行为。新约作者采用这个词汇,如罗十六25;格前二4,借以表达宗教时代具有固定纲要与基本内容的教理宣讲。具体内容如十五4-8的s’est montré(显现)、ressuscité d’entre les morts(从死亡者复活)等固定格式。
[3]J. Moingt, 1993, p. 341.
[4]Ibid., p. 343.
[5]J. Moingt, 1993, p. 367.
[6]参Ibid., p. 367.
[7]耶稣对他们说:「我渴望而又渴望,在我受难以前,同你们吃这一次逾越节晚餐。我告诉你们:非等到它在天主的国里成全了,我决不再吃它。」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把这杯拿去,彼此分着喝吧!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非等到天主的国来临了,我决不再喝这葡萄汁了。」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你们应行此礼,为纪念我。」晚餐以后,耶稣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约。」(路廿二15-20)
[8]J. Moingt, 1993, p. 370.
[9]参Ibid., p. 379.
[10]J. Moingt, 1993, p. 388.
[11]Ib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