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圣家节的读经
读经一则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天主坚强几乎在考验中失望的亚巴郎,再次重申给亚巴郎的祝福「你的亲生儿子要作你的继承人」(创十五4)。后一部分是天主实践了祂的许诺,在年老的撒辣身上行了奇事:「给年老的亚巴郎生了一个儿子」(创廿一2)。旧约中,由亚巴郎的唯一爱子依撒格而衍生出整个以色列民族;在新约,则由耶稣,圣父的唯一爱子,衍生出新约的天主子民。年老的亚巴郎与撒辣接受的不但是祝福,更是天主的奥秘的计划。亚巴郎从命献子,将是天主为爱世人将爱子交付的预像。
乙年的答唱咏(咏一零五1b-6,8,9)则跳出家庭的主题,邀请信友赞美天主给亚巴郎的许诺和盟约;这许诺和盟约,在旧约时延伸到整个雅各伯的子孙,即以色列选民;如今已经在耶稣基督身上延伸至全世界所有的家庭;依然是不变的三样祝福:土地多多、子孙多多和祝福多多。因此,对于天主的祝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和谐与世界的和平,基督徒需要联同新、旧约全体天主子民,与整个宇宙一起赞美感谢,永不止息。
读经二(希十一8,11-12,17-19)中希伯来书的作者以亚巴郎为信德的典范来坚强受苦的新约团体:在信德的道路上,勇敢冒险,全然回应天主的带领。信德不只是相信冥冥之中的一位守护神,而是相信一位爱我们,并对我们守约施恩的神;信德更是对天主话语(许诺、盟约)的完全信赖,正如亚巴郎一样:「信了天主,天主就以此算为他的正义」(迦三6;罗四3;创十五6)。天主按我们的信德的尺度,施恩给我们生命所需要的。
与甲年逃亡的圣家(痛苦中也有祝福与爱)不同,乙年的圣家图像则是在新旧约互相辉映下呈现的:亚巴郎之家在信德中成长、延伸,而纳匝肋圣言降生成人的圣家则在天主的爱中延伸到整个寰宇。
二
圣家节的信仰意义
教会对圣家的敬礼,是在近现代才兴起。最早发端于法国和比利时,在加拿大魁北克教区推广开来,但目的还只是从家庭推广司铎圣召,影响整个美洲教会。十九世纪的欧洲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冲击,传统家庭观念岌岌可危。伟大的「法律教宗」良十三世发表《万王之王》(Graves de communi re)的通谕来捍卫基督徒家庭的信仰价值观,指出「推出纳匝肋圣家的光辉榜样并祈求它的保护,是大有裨益的」(25号)。
这节日的最终形成也是颇费周折:1893年7月14日建立圣家庆日的礼仪,并定于主显节后的第三个主日举行。1911年圣教宗比约十世礼仪革新时,取消该庆日。1921年10月21日,教宗本笃十五重新立定该庆日在主显节后(1月6日)的第一个主日庆祝,并收入教会通用年历。1969年又将它移到圣诞八日庆期内的主日。1970年《罗马弥撒经书》又说明:如果圣诞节和它的八日庆期落在主日,圣家节就定在12月30日举行。对于这庆节的「命运」,有些神学家(如Auf der Mauer)则百般挑剔地说,「这个浪漫而田园般的庆祝,尽管它有着高尚且重要的目的,却不是教会普世年历中的节日,而是为特定的年历和小群体」。其实这一责难是缺乏信德的表现。因为从它在圣经中路二41-52 的编辑来看,是重要的「前职务期基督学的第二支」——即隐居生活的历史耶稣讯息来源。而从它在「圣诞节八日庆期内的主日」这一富于启示性的庆祝日期来看,路二41-52是「路加记载的第三个圣诞叙述」——耶稣真实地诞生在一个纳匝肋的人间家庭中。因为圣史路加实际上记载了三个耶稣诞生的故事:
(一)耶稣诞生在白冷的马槽中——世界的圣殿中(路二1-20);
(二)是耶稣诞生在圣善和正直的人心中——心灵的圣殿中(二21-40);
(三)耶稣诞生在真实的圣殿和真实的家庭——天主的家和第一个基督徒家庭中(二41-52)。
如果从路二41-52「第三个圣诞故事」的圣经解释学高度看,圣家节的建立的确是有启示论据的。1980年9月26至10月25日在罗马举行的世界主教会议反思了「基督徒的家庭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本质上是对《教会在现代世界的牧职宪章》,GS, 47-52的训导的反省)这一议题。一年之后,1981年11月22日,圣教宗若望保禄二世颁布了《家庭团体》的劝谕,把家庭定性为一个由福音而来和为福音而在的「家庭教会(domestic church」)。1993年6月6日,教宗宣布从1993年圣家节到1994年的圣家节为教会的「国际家庭年」:教宗提倡在家庭内建立基督「爱的文明」,并在家庭内圣化婚姻。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在《家庭团体》劝谕中说:「今日的家庭必须回归到它原来的地位,它们应追随基督」(FC, 86)。教会知道家庭能达到有关它深切道理的核心道路,因为在基督徒的家庭中,有道路、真理、生命的基督。这才是教会庆祝圣家节的真实目的。
三
路二41-52的圣经诠释
第一个五分法强调寻找性的基督论和回复童心的与降卑的基督论。玛利亚和若瑟在两个“上去”(ascent)的经验中找到了在经师们中间,也是在天父身边的智慧基督与经师默西亚;而耶稣在上去和下来(descent)之间的行动中启示了祂要做的父的事业:在父家里祈祷和承行父的旨意。玛利亚虽然对这奥迹尚未觉察,也不明白,但她成为一个默观者——一个智慧的默观者。第二个五分法强调的是从成孕和诞生的基督论向使命的基督论的过渡(即从路二40到路二52的过渡),被称为「前使命期的基督学」。单元的界定是指基督论上溯的圣经暗示:二40节是降孕基督论的总结,二52是成年基督论的总结,二者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成年的耶稣初次以「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表达他人性和天主性意识的完美结合和全人的综合评估、完整的自我认识。
路二41-52这段圣经是路加童年叙述中第二次将「默西亚-天主子」(一32,35;二49)的讯息与「圣殿」(相当于若二16所指「我父的殿宇」)结合。以42节和46节的同一个字「到了,或过了(ἐγένετο)」引出,表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长到十二岁,表示成年时期的开始,因为在犹太人看来,成熟的年龄有两个:第一次是十二岁,是就学习犹太律法所需要的明悟而言的;第二次是在二十岁,是就国家、社会的责任而言的。寻找了三天(即发觉失踪有三天之后),才找到了他们仍在寻找,而实际上已经是成年的「孩童耶稣」。因此,在圣殿寻获耶稣的事件,是一个过渡事件,即成人耶稣即将要开始他公开生活前的核心事件;也是一个启示事件,成人耶稣初次显示自己的天主性,初次把天主子的意识完美地表达于「两性一位」的位格结合中(hypostatic union);最后也是一个预像事件(prefigure),预指了耶稣的逾越事件:二49//廿三46——在父家//回归父怀。在天主子与圣殿联系的「献殿」(presentation)事件(二22-24)中,天主是一个发言人(addresser)和主角,因为福音作者反复提到天主的名字:
——上主(the Lord)(二22,24,39);
——圣神(Holy Spirit)(二25,27)
——天主(Theos)(二28,38,40);
——主(Master/ δέσποτα, 二29)。
而在寻获耶稣于圣殿事件中的主角则是耶稣自己,只有两次提到天主,一次是「我父」(二49),一次在故事的结尾「天主」(二52)。这就提醒我们:基督本人就是全能的发言者和整个事件的主导者,他在人性的父母苦寻之时,一直在父那里,一直在做超越的事情:祈祷和研经。从祂那里激发出人性的自由、真正的创造性和天人交通的能量,在祂那里一切「位移」和「离合」都是稳固的结合,这样,他成了天主和人前的恩宠的中人。这段圣经的旨趣亦如若三17-18所说:「恩宠和真理却是由耶稣基督而来的。从来没有人见过天主,只有那在父怀里(向着父怀eis ton kolpon tou Patros /εἰςτὸν κόλπον τοῦπατρὸς , Joh 1:18 BGT)的独生者,身为天主的,他给我们详述了」。耶稣所说的「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指的就是「祂向着父怀」的启示。
42节提到按照「惯例(custom/ ἔθος)上去(went up/ ἀναβαινόντων)」是两个非常有象征意义和灵修化的词。玛利亚和若瑟按法律的惯例,把耶稣视为「法律之子」,虽然他们都得到过启示:耶稣就是天主的儿子-默西亚,但是他们还是愿意按梅瑟法律的规定——成年男子必须每年三次在上主面前朝拜和奉献祭品(参阅出廿三17;卅四23;申十六16)。这表达了圣家的虔敬之德,但同时这种旧约的朝拜行为也是造成他们感觉上的未觉察和理智上的不明白,即他们的想法与耶稣计划分离(disjuction)的原因。这导致了父母回去(return),精心守护的救主却仍留在(remain)圣殿。「上去」的属灵意义是要指出圣家此次的行动是一次常规朝圣,而耶稣将启示圣家,这是一次心灵的朝圣:回归父怀,并住在那里。
43节提到「孩童耶稣(the boy Jesus/ Ἰησοῦςὁπαῖς, Luk 2:43 BGT)」,这里的「孩童」既非指「婴儿」(brephos/ baby二12; 二16),也非指「儿童」(paidion/little child,中性名词,指没有开明悟的孩童或年轻的奴仆),而是指「孩童」/pais/child/servant,参阅路二43,48)。耶稣在此启示自己的孩童形象,即是卓越的天主的儿子和天主的仆人(the son and servant of God)。此情此景,耶稣亦如第二依撒意亚笔下的「上主仆人」一样在向我们说:「吾主上主赐给了我一个受教的口舌,叫我会用言语援助疲倦的人。他每天清晨唤醒我,唤醒我的耳朵,叫我如同学子一样静听」(依五十4)。路加要告诉我们的是耶稣在十二岁时不但是法律上的成人,而且也在人间和天主前的智慧与恩爱上成长,他将在约旦河受洗时成为一个负有使命的成年人。接近而立之年,他将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中人。48节中用的「孩子(teknon)」,这个词本来的意思是「儿啊」,强调的是称呼者与被称呼者之间的亲子关系(参阅路十五31父亲对大儿子;十六25亚巴郎对富翁)。但在此路加的用意是:玛利亚愿意在人间的亲子关系上教育孩童耶稣,让他在服事圣殿和服从父母之间作出一个正确的选择:即在「受教于天父的孩童」与「服从于父母的儿子」的角色之间作一种平衡。
43节开始提到的「过完了节日」,不是路21,22中的「一满了(pimplemi)」,也不是二39用的“teleo(行完了一切)”,用的却是“teleioo”。这个词在玛窦和马尔谷福音中都没有出现过,而路加仅仅在此处和路十三32「第三天我必要完毕」中用过。我们不能简单地或是欣喜地将这两处圣经联系起来,并说:圣家在此朝圣行动的「完成」和耶稣预告的第三天「完成」的逾越奥迹,二者之间是预表与实现的关系。两处都用了“teleioo”一词,共同之处是朝圣活动的完成或逾越奥迹的完成,将导向一个开放的将来:开始寻找在父那里的耶稣,或开始寻找复活的基督。
44节中提到「同行的人(caravan/ sunodia)」,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想象到:从纳匝肋之家出来的朝圣者是一个团结关怀的团体,他们由圣家的邻居、亲属和朋友,或者在路上认识的新朋友组成。他们成了圣家朝圣路上的「同路人(homo viator)」。从这里我们默观到圣家的另一个面向:他们在爱近人上活出了自己信德的生命。但是路加不只要暗示我们这些,他要告诉我们的是:玛利亚和若瑟以人性的方式认为「失踪」的耶稣就在熟悉的人群中,但是天主的旨意是要他们重新回到「完成」的终点——朝圣的中心,他们必须回去。正如天使曾向妇女们所说:「你们为什么在死人中找活人呢?」(路廿四5),同样,这里天主启示二圣:为什么以人性的方式找神性与人性结合的耶稣呢?为什么要在边缘寻找那就在中心、在外面寻找本来就在内在的耶稣呢?
46-47节是本段福音的中心画像:玛利亚和若瑟在圣殿中找到了以智慧的化身诞生在圣殿中的经师、默西亚、耶稣。「过了三天」,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耶稣第三天复活的预像,而是要展开一幅向将来开放的启示的图画:耶稣以一位师傅(didascalos/master)的身份,坐(kathezomenon)在以色列人的师傅们(didascaloi/teachers,即经师/rabbi)中间(en mesoi)。这使我们想到山中圣训中耶稣的姿态:祂坐在门徒们中间给他们讲论天国的奥秘。
48-50节是寻获主于圣殿的核心部分。这是寻求和启示相遇的记述:玛利亚以人性寻找不在场的耶稣,而耶稣却以祂临在的本质「我与父原是一体(若十30),我的存在是在父那里」来启示寻求真理的圣家。但是路加要教训他所在团体的是:耶稣在启示的高度,回到了自己人性的童心内,回到了不会出什么好人,也不会出先知的纳匝肋,属于人性的父母管辖。这一降卑的奥迹再次成为第一个基督徒玛利亚,也将是今天的基督徒默观的对象。玛利亚亦如看见牧童朝拜降生的圣言一样,对所发生的这第三个「降生奥迹」仍是默存在心,反复思想。玛利亚的这一对智慧基督的默观,使她进入了基督的心,进入了父所在的圣殿。玛利亚的默观,再次给我们印证了圣奥斯定的那句至理名言:祈祷,俾能了悟圣经!
鉴于以上的释经,我们可以对圣家有更进一步的灵修和神学反省。反省主要是以基督为中心的,因为基督在整个事件中是主角,祂在圣家中也是主角。我们从已知的主角日后的事业来预测其特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耶稣和圣家的虔敬;二是耶稣的智慧;三是耶稣的自我肯定预示了祂一生事奉的基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