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 18:21~19:1

那时,伯多禄前来对耶稣说:「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该宽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吗?」耶稣对他说:「我不对你说: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个七次。为此天国好比一个君王,要同他的仆人算账。他开始算账的时候,给他送来一个欠他一万「塔冷通」的,因他没有可还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儿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变卖来还债。那仆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说: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还给你。那仆人的主人就动心把他释放了,并且也赦免了他的债。但那仆人正出去时,遇见一个欠他一百「德纳」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咙说:还你欠的债!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说:容忍我吧!我必还给你。可是他不愿意,且把他下在监里,直到他还清了欠债。他的同伴见到所发生的事,非常悲愤,遂去把所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主人。于是主人把那仆人叫来,对他说:恶仆!因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债;难道你不该怜悯你的同伴,如同我怜悯了你一样吗!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给刑役,直到他还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们不各自从心里宽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这样对待你们。」

耶稣讲完这些话以后,就离开加里肋亚,来到约旦对岸的犹太境内。

本日弥撒福音主题为宽恕,这是一个令人尴尬得常常想逃避的话题,一方面耶稣极力强调宽恕的重要性,甚至毫无余地地指出,一个人若不宽恕得罪他的人,他将得不到天主的宽恕!另一方面,我们却是如此的“舍不得”宽恕那些伤害我们,特别是深度伤害我们的人,于是我们便常常选择逃避,但逃避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七”在犹太文化中是一个“圣”数,不是确指“七”,而是代表许多。正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三”一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能理解为“三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而是“多个人”。

对于伯多禄而言,他认为宽恕到七次已经是非常了不得了。因为按犹太经师的说法,宽恕的极限是三次,第四次就无需再宽恕了。

显然的,耶稣发现了伯多禄对于他关于的教导尚存理解上的误区,还没有完全跳出传统教导的局限性,所以对他说要宽恕到“七十个七次”。

按我们刚才对犹太文化关于“七”的理解,“七十个七次”指是无限次,也就是说必须无限制地一直宽恕下去。

接下来,耶稣打的这个极端比喻是一个令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现实。说它极端,是指一万年塔冷通和一百个德纳的悬殊差别,这是两个极端的数字。按圣经学者的考证,一万个塔冷通相当于当时一个行政省一年的GDP,一百个德纳则相当于一个工人的月薪。

以我们福建省为例,2021年全年GDP为48810.36亿元,而一个工人的正常月薪就乐观地算个5000元吧,前者是后者的近10亿倍。在耶稣眼里,所谓的宽恕就是以1元钱换10亿元钱,谁还能说宽恕是吃亏呢?如果一定要说宽恕是吃亏,那也只能说吃亏是福,而且是大福,是巨福!

宽恕的核心在于谦逊与爱德。简单地强调宽恕可能很难,缺少谦逊时,我们不自觉地自我定位为“义人”,忘了我们也伤害过别人,更屡次地辜负过天主的爱,相比我们宽恕别人,我们更需要得到天主的宽恕。

可是我们却只想得到宽恕,而不想付出宽恕,这种自私的心态显然不是一个全人的心态。天主要求我们宽恕别人,正是要打破我们的心灵禁锢,走向一个全人的境界。

爱德是宽恕的力量,不努力培养爱德却想去宽恕,则犹如一个大腿骨折之人不先治好伤病却想健步奔跑一样不现实。

我们每个人都有感觉很难宽恕别人的经验,病根在于我们缺少谦逊及爱德,并且对自己对天主的亏欠(我们自己的罪)缺少足够的认识。治病讲究治本不治标,要想有能力宽恕别人,谦逊与爱德是前提条件,二者与宽恕的能力、次数成正比。如果感觉自己很难宽恕别人,那就先致力培养自己的谦逊与爱德,并且加深自己对天主亏欠的认识,这三者提高了,宽恕到七十个七次也自然水到渠成了。

另外,我们都是基督奥体的一部分,如果拒绝宽恕,甚至心怀仇恨,那相当于我们自我游离于基督奥体之外。对于一个自绝于基督奥体的人,他又如何能得到天主的宽恕?不是天主不宽恕,而是自己拒绝天主的宽恕!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