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那天,来自教会团体的弟兄姐妹们相聚一起,一来庆祝节日,二来欣赏正在热播中的电影《沉默》。结果,本来是充满了节日气氛的场面,明显地添加了不少悲哀、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原因不在其它,就在于电影中那么多人竟然在日本德川幕府政府的迫害下背教了,包括两个从遥远的欧洲远渡重洋来传教的耶稣会会士,而且他们还是师生关系。不过,情绪归情绪,我们还是进行了观后的讨论分享。大家几乎都自然而然地将发生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日本教会历史和数十年前发生在中国教会内的遭遇做了比较,而且还有名有姓地说出了不少要么为信仰流血牺牲的殉道者,要么为了各种原因而选择在背教书上签字的教友,或选择离开神职及修道生活而结婚的主教、神父、修女们。说到悲伤处,有人止不住留下了泪水,更有人说“如果这些遭遇发生在我们身上,也不知道会如何面对呢?”意思是说,尽管我们在情绪上难以接受,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理解人性(包括影片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的软弱和苦衷,而不要轻率地做出判断和结论。
是的,不同的观众在观看每部影片时的角度和心态都不尽相同。就本人而言,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影片中诸多令人深思但却不容易找到答案的场景和对话。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沉默》的内容概要:全家人因信仰被迫害致死后流落他乡、整天靠酒精来麻醉自己的吉次郎(洼冢洋介-饰),帮助罗德里格斯(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eild-饰)和葛尔贝(Adam Driver-饰)两位年轻勇敢的耶稣会神父偷渡到了日本的一座沿海村镇,一来向当地居民传播信仰,二来试图寻找据说已经“背教”的资深传教士费莱拉神父(Liam Neeson-饰)。起初的成功与收获让两位年轻的耶稣会会士获得了不少内心的安慰和满足,但不久后面对审判官井上大人(尾形一成-饰)的残酷迫害,他们必须要在继续传教和保护村民二者间做出选择。其中的困难并非出于对个人安危的顾虑,而是如下两大因素:一、“忠于职守”而又充满“爱国情怀”的井上大人及其翻译官(浅野忠信-饰)告诉他们,基督信 仰对日本本土的信仰和文化是“相当危险的”,而且是不可能在日本这块“沼泽”地上扎根的。但老于世故的井上大人深知从肉体上折磨神父们是无济于事的,于是就大肆折磨因他们而皈依基督信仰的普通百姓,并对罗德里格斯说:“你不是个好神父。但你是个好人,所以你会屈服的。”眼睁睁看着那么多善良无辜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因为他所宣讲的天主而经受酷刑并惨死,但这个天主似乎又总是沉默不语,罗德里格斯也只能沉默无语了……二、如果天主的“沉默”已经动摇了罗德里格斯起初的坚定信念,则接下来的经历就成了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最终与寻找多时的导师费莱拉神父面对面时,这位曾经像他一样愿意为信仰而流血牺牲的恩师却告诉他:“这些日本人,相信的不是基督信仰的天主,而是他们扭曲后的东西。基督信仰的天主,在日本人心中,不知何时已丧失了祂的本质。”与此同时,一对要求神父给孩子领洗的父母和那位被淹死的少女对罗德里格斯所说的话,也似乎说明了,他们仅仅将基督信仰看成了逃避人世痛苦的“彼岸幸福”,并不真的了解其中的实质教义。“这样的信仰是否有其存在的价值?”“有没有必要为了这样的信仰而让自己和教友们受迫害?”“他们是为基督信仰的天主而死的,还是为我而死的?”……这些心灵的煎熬和挑战最终让罗德里格斯选择了他所鄙视的导师已经选择的道路和生活:起了日本名字、娶个丧偶的日本女子、帮助鉴定是否有来自欧洲的宗教物品等等。虽然影片中的吉次郎只是配角,但却会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并激发许多思考和讨论。他一方面声称自己是真正的基督徒,另一方面又多次为了个人安危而选择脚踩圣像甚至向圣像吐口水这种象征背教的行为,但每次见到罗德里格斯神父后,却又坚持要举行忏悔圣事。即使最后连罗德里格斯本人都已经放弃了神父身份后,他依然要求为他举行忏悔圣事。而罗德里格斯也将宽恕的手放在了他的额头上。这一幕幕的情景,不但将吉次郎的坚定信仰和人性弱点之间的尖锐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耶稣要求其门徒们“宽恕七十个七次”的命令体现出来,而这也正是电影着重体现的另一个核心主旨:从外在形式上,罗德里格斯似乎已经背教了,但不论是对他的恩师费莱拉神父还是对反复无常的吉次郎,却不再有讽刺鄙视的态度和嘴脸,取而代之的是怜悯与同情的眼神。最后以佛教徒形式被火化的罗德里格斯,双手捧着一个十字架。电影至此收尾——就像一开始时那样,是在一段冗长的沉默中收尾的!
导演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是根据日本著名信仰文学家远藤周作的原著拍摄了《沉默》,而且他是从1990年起便开始为这部影片做筹备工作。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如今终于与观众见面了。据斯科塞斯本人说,之所以要如此不离不弃地坚持拍摄这部影片,是因为他自己在灵魂深处一直对信仰的真谛充满了疑问和探求,而通过拍摄该影片,他自己首先从中得到了不少收获。至于饰演罗德里格斯神父的男主角加菲尔德,则为了更好地领悟影片的深刻内涵,在耶稣会会士詹姆斯·马丁(James Martin)神父的带领下,认真地做了三十天的大避静才投入拍摄的。可见,这绝非一部纯粹为了吸引人眼球而轻易开拍并上映的“闹剧”,而是一部饱含有关信仰、人生、痛苦、死亡、人性、文化及文明冲突的上乘之作。然而,正因为它深刻的哲学、神学和社会学思想,就需要观众在观看时,也能深刻地思考并反省影片中每个人,包括迫害者和受害者,所遭遇的挑战、所提出的疑问、所流露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认为这影片竟然令人沮丧地为“背教”的行为在辩解。更离谱的则是最近在教会网站上借题发挥,拿费莱拉和罗德里格斯等人,对照并讥讽如今致力于推动中梵对话的教宗方济各及教廷的一些文章和评论。这种心态和做法不但大大地低估了《沉默》的导演和演员,而且也凸显了自己牵强附会的肤浅水准。在采访了主演罗德里格斯的加菲尔德后,《美国天主教新闻社》的副主若望·穆尔德里格(John Mulderig)这样说:“《沉默》是一部在剧情方面震撼有力,但在神学方面复杂深刻的影片。那常常刺激人视觉的画面会引发深刻的思考并带来情绪方面的波动,但那些愿意为心智做出投入的人们将会得到丰富的收获。所有表演都是非常精彩的,而故事中的矛盾成分要求有良好信仰的成熟观众进行认真的筛选和分辨。”无独有偶!就在昨天常年期第七主日的弥撒中,我们团体的圣经学专家在讲道中首先解释说,《玛窦福音》第五章48节所说的“你们应当做十全十美的人,如同你们的天父那样完美”这句话中的“十全十美”和“完美”,在希腊文原文中都是ώριμος,意思是“成熟”,而非“十全十美”或“完美”。接下来,他也以电影《沉默》为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后感,特别有感触地说一个成熟的基督徒,也许就是一个像貌似背教了,但实际上却更能怀着谦逊、慈悲、善良的心去追求、生活、服务的费莱拉和罗德里格斯那样的人,而不是只会念“你为什么生在世上?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灵魂”这一“要理问答”的教友,更不是声称“只有我有正确答案,他们都错了”,或“我好、你坏”的宗教、文化、民族、国家“沙文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