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临期第二主日

死于旧我,迈向新生

有一天,拉比的门徒们闯入课室,兴高采烈地讲一个好消息:「默西亚来了!」拉比泰然自若,走到窗户前,向外面张望,所见的像平日每个的早晨一样,大街上行人匆匆忙忙赶路,十字路口的穷人在乞讨,主人在责骂工人,孩子在嚎哭,盲人探索寻找道路,跛子艰难地迈步前行。拉比转身回到座位上,叫门徒们安静下来,继续学习。然后说:「既然世界一切照旧,怎么可能是默西亚来到了呢?」

先知们的预言什么时候会成为事实呢?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等到「正义常住其中的新天新地」(伯后3:13)呢?

历史似乎与主基督的承诺背道而驰,明显地否定了基督徒对于救世主默西亚的期望。两千年过去了,「哭泣和哀嚎」(依65:19)并没有消失,刀剑没有被铸成锄头,枪矛也没有被制成镰刀(依2:4)。

可是当人们在怀疑天主是否真的在意一个新世界的诞生时,却忘记了恋中的情人们并不是根据时间来计算,而是根据他们的爱:一小时的飞逝如同转眼之间,或者一瞬间却好像一辈子一样长久。谁在恋爱,谁就有耐心,就知道等待。为了娶到辣黑耳,雅格为岳父白干了七年,「由于他喜爱这少女,看七年好像几天」(创29:20)。

同样,天主也敞开心怀等待着人,对祂来说「千年」的期待如同「一日」(伯后3:8)。

为了让天主的话语更加深入我们内心,让我们重复:

「主,求你帮助我洗净旧我,请教导我日日焕然一新。」

读经一 依40:1-5;9-11

流放巴比伦最初的几年是最艰难的,后来以色列人逐渐习惯了新环境,甚至很多人通过努力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地位。

大约四十多年后,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位先知,他是一位获得启示的智者,心灵敏感的诗人,天才神学家。他对当时的政治事件很关注,认识到巴比伦帝国危在旦夕,摇摇欲坠,同时波斯的力量越来越强大。是时候提醒流放的人们,结束为奴的日子有希望了,返回故乡的时刻就快要来到。在流放的以色列人民中间,开始流传这位先知的信息,大家热诚传递他的预知和希望。但是为了不引起巴比伦当局的怀疑,不被指责成政权颠覆者,他采用了一种隐秘晦涩的表达方式,选择了只有以色列人才明白的图像。

这一位先知用出埃及时发生的故事,来宣告今天在巴比伦人压迫下即将来临的解放,甚至承诺会有更大的奇迹。

流放的人们中,只有很少部分的人领悟了先知宣告的灵性意义。大部分人被社会上奢侈的生活所迷惑,他们已经融入当地的社会环境,与异教混同,忘记了自己民族过去的辉煌。在他们看来天主对亚巴郎的承诺也不过与神话相差无几,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信德薄弱,没有能力接受天主的召叫,没有勇气和力量开始一种新生活。他们已经淹没在异教徒当中。但是,尽管人们没有配合,救恩史仍然在无声地展开。流放的以色列人所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生活的艰难,而是社会的诱惑和安逸。

巴比伦流放者的经验给我们的警告是:安逸于日常生活,慵懒于舒适日子,不再希望,不再追求,拒绝天主的邀请所带来的压力,对天主承诺的解放不感兴趣,对天主提供的未来无动于衷。

所以,先知的信息,也是对今天的我们所宣告的。

信息一开始就是饱含力度的呼喊:「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罢!……你们应该向耶路撒冷说宽心的话,并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满期,她的罪债已清偿,因为她为了自己的一切罪过,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双倍的惩罚」(1-2)。贼要为他所盗窃的付出双倍赔偿(出22:3),以色列也已经为他们的罪恶付出了巨大代价,如同所有偏离上主道路的人们一样。

在当时普通含义中,「安慰」这个词,指为伤心的人带来安详平和的心境,并不是改变造成痛苦的环境。但是天主的安慰,并不是仅仅给予温柔的安抚,而是在安慰的同时,把陷于失望中的人们救出,把跌倒在困苦中的人们扶起(撒上2:8),把他们的抱怨变为舞蹈,哭喊转化为欢歌(咏30:12)。

天主圣神耶稣称呼为安慰之神(若14:),因为藉着圣神的来临,大地焕然一新(咏104:30)。

天主安慰人,就是通过祂的话语,把人从一切奴隶环境下解放出来。因为祂的话语不是像草一样容易干枯,不是像花一样容易凋谢,天主的话具有生命和永恒的力量(依40: 6-8),从来不会一无所获,从来不会什么都不改变就飘然而去(依55:10-11)。

在这篇读经的3-5节部分,一个无名的声音高呼:「你们要在旷野中预备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为我们的天主修平一条大路! 一切深谷要填满,一切山陵要铲平,隆起的要削为平地,崎岖的要辟成坦途!」

迎接天主来临,安慰百姓的条件是开辟一条新路。

巨大的沙漠把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分割开来,在古代,连接巴比伦和海边的道路不是穿过沙漠,而是北上绕道几乎一千多公里。这个神秘的声音,邀请流放的人们开辟一条新道路,宽大而直接,快捷而方便,目的地是天主指出的目标。

先知收集了一系列图像,为了强调指出,谁愿意在自己的生命中为天主留出空间,谁就需要担负起使命。为上主准备道路,不是一条把人引向天主的道路,而是一条让天主来到人这里的道路。

这条新道路的开辟,指的是人心的开放,是身体和精神的焕然一新,弃恶从善。「我的思想与你们的不同,你们的道路也不是我的」(依56:7-8 )。铲除山丘,填平沟壑,指去除民族之间相遇、宗教之间对话以及文化之间共融的障碍。只有移除这些阻碍,才可能为天主准备道路,拥有期望、宽恕及和好。

在读经的第三部分9-11节,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伟大的场景,先知描述出流放者回归圣城的场面。这里不是一个人在引导他们,像他们当初逃离埃及那样,现在是天主自己在引导,像一位牧人引导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它们抱在自己的怀中,温良地领导哺乳的母羊」(11)。

图像非常动人,充分表现了天主面对脆弱者的温柔、慈祥及耐心;祂尊重每一个人的悔改时间和灵性步伐,祂欣赏敏捷聪慧的人,也呵护步履艰难的人,同时照顾落后的人。

当流放回归的人们终于接近圣城时,有一些人超过人群,提前跑去宣告解放的「喜讯」。熙雍成为先知选中的报喜之城,这喜乐的信息,这传报的「福音」就是:「天主再也不抛弃人,祂要在全世界寻找被奴役的人,把他们抱在怀里,陪伴他们走向自由。」

读经二 伯后3:8-14

初期教会的基督徒,曾经相信主基督会很快改变这个世界,但是几十年之后,他们认识到不是这样。于是开始疑惑:「为什么基督会推迟回来?」他们对天主的诺言产生了怀疑。一些不信的人嘲笑基督徒的期盼,讥讽他们:「哪里有他所应许的来临?因为自从我们的父老长眠以来,一切照旧存在,全如创造之初一样」(伯后3:4)。

面对这些基督徒遇到的困难,第一世纪后半叶,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神长,开始对他们讲一些鼓励的话,并且解释为什么基督会推迟回来。

今天读经中我们听到的就是他讲到的两篇道理。首先,天主酌量时间的方法与我们不一样,对于天主来说,一千年也不过如同一日(8),尽管这个世界罪恶满溢,天主仍然不摧毁它,是因为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有时间悔改,并且得救(9)。天主不着急,因为天主尊重人类,尝试以祂的爱赢得人类。天主迟迟不来,其实是祂慈悲的标记,是因为祂对人类有耐心,祂不愿意任何人丧亡。

接着,这封信的作者留心澄清一个误解:主的来临,我们不要想象那是荣耀地回来消灭敌人,如同今天仍然有些邪教异端所宣传的那样。在他们那种想象背后隐藏着一种观点,就是说基督第一次降生在白冷马槽中,死在哥耳哥达十字架上,是一种失败,所以,他第二次来临时要带着强大的威能,用强力去实现他一度用温柔和爱没有实现的计划。

不!不是这样。他每一次来临都是荣耀的,都是启示他的善良和正义,都是为了拯救每一个人,而不是消灭。

福音 谷1:1-8

「天主子耶稣基督福音的开始」(1)。这句话看来好像没有用,为什么要放在福音书的第一行强调呢?其实这是马尔谷特别安排的。他要用福音书的第一句话让读者记起创世纪中的第一句话:「在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创1:1)。

世界,从天主的手中被创造出来的时候是好的,后来腐败了。以色列人数百年期待着天主的承诺:「因为,看,我要创造新天新地,先前的不再被记忆,不再被关心」(依65:17)。

所以,马尔谷欢呼:喜讯到了!世界的更新来到了,你们可以看到,天主的国已经临在于世界了。

「在哪里,以什么方式,从什么时候,我们依靠信仰所进入的这个新世界有了开始的呢?我们的历史是什么呢?」。第一世纪的基督徒这样问自己。

为了回答这些人的疑问,于公元六十年,当时还有许多亲眼见过耶稣的人们活着,他们决定在罗马写一份官方文件,记载「福音」的起始,同时介绍这个喜讯的内容。马尔谷被选中作为执笔人,他是一个很受大家尊敬的耶稣的门徒。据说他的母亲也叫玛利亚,主的最后晚餐就是在他父亲的家里,耶路撒冷初期的教会团体常常在这个家庭聚会(宗12:12-17)。他可能就是耶稣被捕的那个夜晚,在革责玛尼山园,被士兵们抓走身上披着的麻布布单子,赤身露体逃跑的那个青年人(谷14:51)。

马尔谷本来也可以用神学方式来介绍耶稣的福音,但是他选择了另一种方法,采用叙述的方式。

一切都从此开始了!福音书作者告诉我们:当若翰在犹太沙漠里遇到来请他施洗的耶稣时,他号召自己的追随者们去皈依这个纳匝肋人耶稣。我们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福音展开了。

很多人认为福音就是叙述耶稣生活故事的四本书,然而,「福音书」这个名字是在成书数十年之后才有的。起初这个名字并不是指书,在罗马习惯中是指由信使带来的好消息。比如战争胜利、幸运的事情、和平的达成、孩子出生、健康,尤其是罗马皇帝的辉煌业绩等等。因为它们为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健康、平安和喜乐。公元九年,小亚细亚一个著名人物颇利内说,在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诞生的那个日子,「由于他,全世界的福音开始了」。

当马尔谷写福音书的时候,奥古斯都已经死了五十多年,所以很有可能作者有意做一个对比,他死后到底发生了什么?罗马帝国在他的统治下为整个地中海地区带来广泛的和平与繁荣,人们都以为黄金时代开始了;可是现在帝国各地却充满了动荡和混乱,他的诞生并不是给予世界一个永恒的喜讯。罗马帝国的前十二位皇帝,有七位死于暴力。当马尔谷开始写福音书的时候,正是内战开始的时候,另一个家族佛拉维正在崛起。

用「福音」这个词,马尔谷告诉他的读者:皇帝的福音已经辜负了人民的期望,永远不会消失的福音是另一个——耶稣,上主的傅油者,天主之子。

在第一句之后,作者把若翰介绍出来(2-4),一个居住在犹太沙漠中的隐士,生活在社会、政治和宗教体制之外。他是以色列民族之子,这个民族许多世纪以来一直在不停地流亡:他们从埃及的奴役中逃出来、进入许诺中的福地、又一次在巴比伦沦落为奴隶,后来再次被天主带回耶路撒冷,现在他们相信终于自由了。可是,若翰,匝加利亚的儿子,却要求他们再次出发:「旷野中有呼号者的声音:你们当预备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径」(3)。以色列人很熟悉这些话,大约六个世纪前,巴比伦那位无名的先知就是这样向流放的人们呼喊,让他们返回故土。

很多人听从了,他们走出犹太,来到约旦河接受洗礼。他们明白了,巴勒斯坦不是天主子民最终的目标,需要重新体验出谷的经验,继续迈开步伐走向许诺的福地。

天主要把他们带到哪里呢?人们还不知道,也没有看到另一个人像梅瑟一样出来有能力领导他们。

马尔谷特别强调了若翰的衣服和食物:「若翰穿的是骆驼毛的衣服,腰间束的是皮带,吃的是蝗虫与野蜜」(6)。他不像城市里的人们那样穿着细软,也不吃喝田地里经过耕种的出产,他吃的、穿用的都是在沙漠里自然生长的东西。这代表他对腐败和浮躁社会的拒绝,这种社会忘记了朴素生活的伟大意义,也忘记了天主。

以色列,天主的新娘,应该回归沙漠,重新培育与他们期待中的天主的感情。 「为此,看,我要诱导她,领她到旷野和她谈心。从此我仍要将她的葡萄园赐给她,仍将阿苛尔山谷作为她的希望之门;她要上到那里,就如她幼年时,就如她从埃及地上来的那一天一样」(欧2:16-17)。

若翰肩负着一个使命:为爱的回归准备道路。他那奇特的衣服是先知的标记,尤其是厄里亚的标记:「一个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带的人」(列下1:8)。若翰所宣讲的内容(7-8),是告诉人们有一个人要来,比他更加强大,被圣神所傅油。

洗礼,意思是沉浸下去。若翰把听从他的话并且悔改的人们浸入水里。这个动作代表结束旧生活,开始新生命。

不过,这个洗礼是不够的,约旦河水不能带来新生命,而只是洗净身体。人们必须接受另一种水,一种能够进入到人内心的水,能够成为人生命力量的水。若翰向人们承诺,并且指出谁会带来这种水。

淹没我们的水会夺去人的生命,而浸润在我们身体里的水,如同植物、动物和人吸收在体内的水,却赋予并且孕育生命。水的这两种作用,也就在洗礼中用两个动作来表示。浸入水中意味着死于过去,基督赐予的活水则是圣神,进入我们的生命。「凡信从我的,就如经上说:从他的心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若7:38 )。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