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升

23号下午,我和母亲,走进阔别30多年的故居。

一座破旧的院落在秋风中晃动,显得陌生,显得老态龙钟;茂盛的芦苇摇着沉沉的穗,发出沙沙的响声,好似在招呼游子的光临,密密麻麻的杂草环抱着老屋,几乎没有插足之地。

岁月虽然剥蚀了老屋年轻的体魄,但它曾撑起几代人的信仰。这座矮门低户的院落里,一土一坯,一砖一瓦,一柴一草,见证了一个世代教友家庭的点点滴滴。

母亲在这里出生,成长,出嫁;在这里生儿育女,娶儿媳娉闺女;在这里抱孙子背外孙,祝寿辰送终老。在这里,母亲用甘甜的乳汁把我们喂养大,扶我们学走路,教我们学文化,领我们上学堂;在这里,母亲挑过水担过柴,呼过儿唤过女;在这里,牛羊满过圈,骡马成过群;在这里,我们喊过猪喂过狗,养过鸡牧过羊。

我依稀看见:母亲汗流满面忙碌的身影,农田地里春播秋收,打粮入仓的情景;油灯下为我们缝衣补鞋;三更半夜到七乡八里找医生;招呼村邻托儿带女同功念经。

在这里,父亲挨过整,批过斗,风来雨去,披星戴月;在这里,母亲日复一日侍候病弱的奶奶,精心抚养十几个儿女孙辈,熬垮了身体,落下了病。

母亲:“这儿是你奶奶的房子,那是咱们住的房子,之前是土坯房,后来是砖瓦房,再后来是娶媳妇的大正房,门前是果园,房后是鱼塘。有一天,我正在院里喂猪 ,猛不防,从大门进来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说他是李晶的班主任,要找家长”。你爸爸说:“我就是”。

班主任气怦怦地说:“你的娃娃学习不好修道,可以理解,你把一个高中年级的尖子生,一个聪明娃娃送去修道,糊涂”。过了几天又来了,说:“赶紧把你的小子行回来,考上大学不比修道强,没眼光”我倒着怕了,你爸爸说:“不怕,他行不见,再说,咱们的娃娃,他有甚资格……你看,南面是赵燕青的家,西面是张五有的家,全村就这么三两家教友”母亲如是说。

故居,父母携手并肩地历经了时代的风雨,饱尝了人间的辛苦,是信仰让他们挺过了时代的风雨。父亲的血与汗,洗礼了我们的梦想;母亲的苦与难,筑就了我们追梦路上的坚强。

时光阡陌是静美,岁月深处是成长。如今,无论我们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离山远水的村庄,我们都要为生命注入属于自己的血液与灵魂。

返程中,故居的面貌挥之不去,家的样子是儿时纯真美好的记忆。故居,是人生的一个象征、一个缩影、一个说明,它告诉我们,好好珍惜那些幸运与苦难,珍惜那份执着超脱的信仰。

母亲故居的乡村,先后走出两位神职人员,一位是就读国外的赵燕青神父,一位是宁夏教区的李晶主教作者简介:李升,女,大专学历。1963年出生世代教友家庭。曾任教师,秘书,记者等工作。常在教内外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系内蒙古乌海市作协会员,《信德》报通讯员。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