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操练「守斋」和「禁食」,其圣经基础根深蒂固。然而,它的原因并不统一,方式也不断地演变。福音中,关于耶稣为什么不禁食,而其他的宗教领袖却这样做,曾引发极大争议。

旧约的时代

首先,让我们查看《旧约》。

我们发现,「守斋」和「禁食」的动机各式各样。它可以表达人的悲恸之情,例如:当达味和手下接到撒乌耳和纳堂去世的消息时,他们举哀、痛哭并禁食(撒下一12)。它也意味着悔改并归向上主,而岳厄尔先知就曾呼吁以色列该「制定一个斋期」(岳一14;撒上七6)。「守斋」和「禁食」应该伴随着热心的哀切恳求,就像达味向天主哀求去拯救他儿子的性命(撒下时二16;咏三十五13;咏六十九11)。它也准备一个人与天主相遇,如同梅瑟曾在西乃山斋戒禁食四十昼夜,为领受法律(《十诫》)一样(出三十四28)。四部福音也描述耶稣为其使命做类似的准备(玛四2;路四2)。而达内尔先知在领受启示和神视之前,也曾严守斋诫(达十3)。

耶稣的时代

在《旧约》中,唯一需要遵守「守斋」和「禁食」规定是「赎罪日」(Yom Kippur)(肋十六29;二十三27)。这一传统可能追溯到以色列流亡之前。然而,有些与耶稣同时代的犹太人更频繁地操练「守斋」和「禁食」的规定。根据犹太史学家约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公元37年至100年),我们得知「厄色尼人」(Essenes)因守严斋而闻名(《犹太战史》2.8.5)。犹太哲学家斐罗(Philo of Alexandria,约公元前25年至40年)提及埃及「特拉普提派」的苦修者(Therapeutae)也经常这样做(《论默观生活》34)。在《路加福音》法利塞人与税吏的比喻中(路十八9-14),法利塞人以每周两次的禁食为荣(路十八12)。我们不清楚,法利塞人何时开始实践这种更为频繁禁食。对此,我们最早的数据源可追溯至第二世纪上半叶的《十二宗徒训言》(Didache)。那里明白地规定,基督徒禁食守斋的日子是星期三和星期五,对比于犹太人于星期一和星期四守斋期(《十二宗徒训言》八1)。

耶稣的作法与祂同时代其他犹太人,以及自己早期的跟随者有所不同。对观福音中有一场景显明地呈现这一点(谷二18-22;玛九14-17;路五33-39)。在那场景中,人们质问耶稣,为什么若翰和法利塞人的门徒遵照习俗而禁食,而祂的门徒却没有。耶稣回答他们,天主的国正借着祂的福传事工进入世界/历史,就像一场婚宴。当新郎与人们同在时,禁食所象征一切悲伤和痛悔补赎皆不合时宜(谷二19);一旦新郎「被带走之后」,祂的门徒就该禁食了(谷二20)。大多数学者怀疑,耶稣本人在自己的公开活动时期这么早就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他们认为更有可能的是,这句话反映出耶稣复活后初期教会的深刻见解。

另一篇确认耶稣并未禁食的经文是玛十一18-19处(路七33-35)。在那里,洗者若翰的禁欲主义与耶稣更纵容的方式形成了对比:「若翰来了,也不吃,也不喝,他们便说:他附了魔;人子来了,也吃也喝,他们却说:看哪!一个贪吃嗜酒的人,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必藉自己的工程彰显自己的正义。」

初期的教会

耶稣死后几十年内,祂的门徒确实采取了「守斋」和「禁食」作为实践禁欲的操练——这一点从其他经文中显而易见,例如:玛六16-18处叙述耶稣教导门徒「守斋」和「禁食」时勿引人注意。和那些看上去阴郁,且忽略外表的「伪君子」相反,耶稣的门徒该以油傅头并洗脸,好让他们的「守斋」和「禁食」只让天主知道。在这方面,祂就像《旧约》的先知们,其敦促以色列「守斋」和「禁食」,但不仅外表有样子,还要指向内心真正的悔改(依五八1-9;耶十四12;匝七5-6)。路加提及亚纳在圣殿「昼夜禁食和祈祷」(路二37),渴望见到「耶路撒冷的救赎」(路二38)。安提约基的教会为保禄和巴尔纳伯覆手,并派遣他们前往使命前(宗十三2-3),也斋戒祈祷。同样的,当保禄和巴尔纳伯为每个教会任命长老时,也都祈祷和禁食(宗十四23)。为福音而受苦的经历中,保禄两次提及饥饿(格后六5;十一27),但不清楚他是禁食,或是非自愿性地缺乏食物。

在初期教会中,「守斋」和「禁食」成为准备洗礼的一部分(《十二宗徒训言》6.4;犹斯定,《辩护论》61;戴尔都良,《论洗礼》20)。 教父戴尔都良(Tertullian)曾提及,在耶稣受难日那天有普遍禁食守斋的习俗(《论祈祷》18)。然而一直到第四世纪,在四旬期期间,行四十天「守斋」和「禁食」和领圣体斋的习惯才普及化。也是在第四世纪,圣周才进入教会的礼仪年历上,而圣周就成为禁食守斋的主要时期。在复活节期间及圣神降临节,「守斋」和「禁食」是禁止的。

「守斋」和「禁食」的规则尽管不断产生变化,但它仍然是信徒作为个人和团体,其渴望正义与和平,并向天主敞开心怀,接受祂圣转变的一种途径。

取自: “What’s Biblical about . . . Fasting?” The Bible Today Vol.43/1 January (2005) 53-55. 作者Sr. Barbara E. Reid, O.P., 是美国天主教大学圣经博士 (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芝加哥Catholic Theological Union (天主教神学院联盟)的新约教授, 着有Collegeville Bible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of Matthew (Collegeville系列圣经评论参考的玛窦福音) 及三本Parables for Preachers (牧者用圣经比喻)。译者:陈静怡修女。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