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水是为了浇花的
在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语中,似乎有一种明确的、不寻常的意味:要做基督徒,不是一件无意识的事情,基督宗教也不是一个群众现象。这在若望福音第六章中,也表示得很清楚。当时,耶稣向群众提出信德的要求,群众第一次背离了祂。同时,祂的许多门徒也拒绝祂所说的关于圣体圣事的启示,便对祂说:「这话生硬,谁能听得下去呢?」。可是祂还是坚持下去,于是门徒中有许多人「退去了,不再同祂往来」。即使耶稣的要求使那些真正追随祂的人离去,耶稣还是没打退堂鼓。祂仅是转身问十二位宗徒说:「难到你们也要离开我吗?」
对福音的要求,人可以自由接受,也可以自由「离开」。但是任何人不能把这要求变得更为大众化、更合理化、更合胃口,却又继续跟随耶稣基督。
伯铎对耶稣的回答,反映出所有追随耶稣的人在做选择时,所产生的痛苦:「主,唯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伯铎和那些离开的人一样,也感到耶稣的话难以接受。他坚持同耶稣一起,并非是认为祂的话合理,而是因为在耶稣身上找到了天主。
入门后祈祷(十六)
对神修生活上的麦哲伦和哥伦布来说,探险已经开始,陌生和未知的海洋正开展在他们面前。他们对「家人」还有什么系恋吗?当他们聚在船上祈祷时,会不会感谢天主「使他们不像其他人」那么世俗化,那么胆怯,那么留恋其他事务,而不能投向无际的大海?他们能否摆脱捆绑、卸下包袱,集中精力而勇往直前?
基督宗教对上述问题的答复并不是那么公式化的。有时候,有些在宗教上具有优越感的人,会对普通民众作出这样严厉的法利塞式判断:这些人太世俗化了,无法寻获天主,他们只配受到轻视。即使在早期的教会中,许多遁隐于沙漠中独修的人似乎也有这样的态度。当代在隐修院中度着静观生活的某些隐修士,也有这样的思想 。直到最近十年,这种「遁世的神修」才有所改变。由于教会深深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遁世的思想显然已不为人们所接受。
那么,福音的真理是怎样的呢?正如我以前所说的,它很难用一句简单、明确的句子来涵盖。但是,耶稣毕竟说了一些很强硬的话,听上去好像是要反对世界似的。路加福音被公认为一部「关心社会的福音」,我读了其中相当著名的一段以后,深受感动。他们正走的时候,在路上有一个人对耶稣说:「你不论往哪里去,我要跟随你。」耶稣对他说:「狐狸有穴,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又对另一个人说:「你跟随我吧!」那人却说:「主!请许我先去埋葬我的父亲。」耶稣对他说:「任凭死人去埋葬自己的死人吧!至于你,你要去宣扬天主的国。」又有一个人说:「主!我要跟随你;但是请许我先告别我的家人。」耶稣对他说:「手扶着梨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57-62)
有人以为这段圣经章节的前面部分旨在宣扬物质的贫穷,表明耶稣同群众一样,穷得连自己的家都没有。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诠释。那么,下面的几行又如何呢?是否真的叫人不要去理葬死人?或者真的要人离弃家庭到此地步,甚至连再会也不说一声?这样的神修听起来不但是出世、遁世,简直可说是反对世界了。这段经文所提出的不寻常要求,在福音中却是无独有偶的。当耶稣对富家子弟提出放弃家产的要求,而此人由于家产丰厚而忧闷地离去时,耶稣的话不也相当严厉吗?耶稣对他说:「骆驼穿过针孔,比富人进天国还容易」(玛19:24)。门徒们听了非常惊异说:「这样,谁还能得救呢?」耶稣毫不妥协地回答:「在人这是不可能的;但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在耶稣对门徒所说的话语中,似乎有一种明确的、不寻常的意味:要做基督徒,不是一件无意识的事情,基督宗教也不是一个群众现象。这在若望福音第六章中,也表示得很清楚。当时,耶稣向群众们提出信德的要求,群众第一次背离了祂(若6:41)。同时,祂的许多门徒也拒绝祂所说的关于圣体圣事的启示,便对祂说:「这话生硬,谁能听得下去呢?」(若6:60) 。可是祂还是坚持下去,于是门徒中有许多人「退去了,不再同祂往来」(若6:66)。即使耶稣的要求使那些真正追随祂的人离去,耶稣还是没打退堂鼓。祂仅是转身问十二位宗徒说:「难到你们也要离开我吗?」对福音的要求,人可以自由接受,也可以自由「离开」。但是任何人不能把这要求变得更为大众化、更合理化、更合胃口,却又继续跟随耶稣基督。伯铎对耶稣的回答,反映出所有追随耶稣的人在做选择时,所产生的痛苦:「主,唯你有永生的话,我们去投奔谁呢?」(若6:68)。伯铎和那些离开的人一样,也感到耶稣的话难以接受。他坚持同耶稣一起,并非是认为祂的话合理,而是因为在耶稣身上找到了天主。难怪耶稣在这之前说:「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谁也不能到我这里来」(若6:44)。
未完待续
节选自《井枯之时》
我们非常期待听到您对《爵式灵修》内容的心声与反馈,如您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
可以发邮件到:986193703@qq.com,期待您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