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悲伤不是基督徒的行为
让自己沉浸于无尽悲伤中不是基督徒行为。悲伤,这被理解为“灵魂的沮丧,一种持续的痛苦,阻止人们在自己的存在中感受到快乐”。
教宗方济各邀请我们区分:事实上,有一种“善意的悲伤,引导我们得救”,就像比喻中荡子所经历的那样(见路加福音15:11-20),正是因为他感到极大的痛苦,他自己跌到了谷底,决定回到他父亲的家。
教宗解释说:“但还有第二种悲伤,这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当欲望或希望消失时,它就在人的心中诞生”,就像在厄玛乌门徒身上所发生的那样(路 24:21)。
教宗方济各进一步观察到:“悲伤的动力与失去的经历有关。在人的心中,希望升起,但有时却破灭了。它可能是拥有无法获得的东西的欲望;但也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情感上的损失。当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个人的心就好像从悬崖上掉下来一样,他所经历的感受是气馁、精神虚弱、沮丧、痛苦。”
这是我们所有人的经历:“有人在动荡时期之后,依靠希望;但其他人则沉溺于忧郁中,让它使他们的心坏疽。因此,悲伤变成了“非快乐的快乐”,就像“苦中帶甜,没有糖,卻继续吮吸”。
教宗警告说:“某些旷日持久的哀悼,一个人继续扩大那些不再存在的人的空虚,这不是在圣神内生活的特征。某些充满怨恨的苦涩,使一个人心中总是有一种要求,使他伪装成受害者,不会在我们内在健康地生活,更不用说基督徒的生活了。每个人的过去,都有一些东西需要治愈。悲伤可以从一种自然的情绪,转变为一种邪恶的心态。”
教宗回忆说,沙漠教父们将这种心态描述为“心灵的蠕虫,它侵蚀和清空了那些拥有它的人。但他说,通过珍惜基督复活的思想,可以很容易地与之抗争。无论充实的生活充满矛盾、欲望被挫败、梦想未实现、友谊失落,多亏了耶稣的复活,我们可以相信一切都会得救。耶稣复活不仅是为了他自己,也是为了我们,救赎我们生命中所有未实现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