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前为何要唱「阿肋路亚」
依照旧礼弥撒,读经及福音之间的圣歌,有人称之为「默思歌咏(见香港真理学会1963年编译之《弥撒经书》),包括:台阶咏、连唱咏(四旬期唱)、阿肋路亚、继抒咏(几个大庆节专有)。
新礼弥撒称这些歌为读经间歌咏,主要包括:答唱咏(前称台阶咏)、继抒咏(只四个庆节专有,在阿肋路亚前唱)阿肋路亚(四旬期以其他欢呼短句取代)。本文主要在对「阿肋路亚」,加以阐述。
一、 阿肋路亚的意义与功能
弥撒经中又称阿肋路亚为「福音前的欢呼」。
「福音前的读经念完后,唱阿肋路亚,或依照礼仪时期,按礼规选唱另一圣歌。这项欢呼本身构成一项仪式或行动,参礼信友,藉此迎接那位即将在福音中向我们发言的主,并以歌咏宣认他们的信德。」(《总论》62)
此圣歌,依照礼规,是在宣读福音者由祭台前(恭捧福音书)走向读经台时咏唱的。(见《总论》131-133,175)
1. 阿肋路亚
此一名词是希伯来语「Halelu-Yah」的音译,意指赞美上主(Yah=Yah weh雅威)。是一句邀请大家赞颂主的欢呼词。源自旧约圣咏(如咏146-150),也见于新约默示录(十九1、3、4、6),都是赞美天主的欢呼声。
2. 欢迎主基督
全体信友起立,高歌欢呼「阿肋路亚」(或其他欢呼句),表示迎接基督来到我们中间,宣报福音,并藉此宣认我们的信德。(参阅《礼仪宪章》7,《总论》62)
3. 伴同游行礼
通常,为较隆重的弥撒,福音书宜恭置于祭台上,宣读福音者(司铎或执事),从祭台(象征基督)取福音书,略微举高,走向读经台,在此过程中,会众唱阿肋路亚(四旬期唱其他短句)。所以,此歌咏也是弥撒中所谓游行歌曲之一。
4.唱阿肋路亚或其他欢呼短句后,仍唱(或朗诵)一简短经句,是取自福音或与福音有关的经句。
二、 实施方式
1.咏唱
原则上应常用咏唱方式,以符合此歌词「欢呼」(acclamatio)的性质,只以平淡的声音诵读,就失去其原意。咏唱方式如下:
=「阿肋路亚」(四旬期,其他短句):由领唱员一人或歌咏团咏唱;之后由会众全体重唱。
=短句,由领唱员或歌咏团咏唱;之后由会众重唱「阿肋路亚」。
2.曲调
目前所有圣歌集多提供咏唱曲调。原拉丁文的「Gradulae Romanum」及马海声神父的《主日咏赞》,提供了额我略式歌咏调。其他中文歌集,也都有不同的曲调。通常简单易唱。因此有信友参礼的弥撒,大致都可以、并且宜于咏唱。至于与阿肋路亚相连的经句,也宜于咏唱,才能使欢呼词之意义更为圆满。
3.其他歌曲
福音前只有一篇读经时(见《总论》62-63):
可唱「阿肋路亚咏」(如:咏111~112等,有阿肋路亚欢呼词的圣咏)。读经后,如答唱咏为此类圣咏,则不必再唱福音前之阿肋路亚;或只唱此后者及其经句。
四旬期内:可唱「连唱咏(「Graduale Romanum」提供此类歌曲)代替福音前之短句,或只唱答唱咏。
4.如果不唱
阿肋路亚或(四旬期之)其他福音前短句,则可省略。这项礼规暗示,要参礼者尽可能咏唱,因低声诵念,失去其「欢呼」的意义。
5.游行时
恭捧福音书游行到读经台时,与欢呼的歌声配合,如果做得好,是一项极富意义的仪式。礼仪革新以来,仍未被普遍地重视。为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凸显其意义,应注意几点:
-福音书最好于进堂礼时恭置于祭台上,表示对圣言的尊敬。
-宣读福音前,宣读福音者(如为主祭,先向祭台鞠躬求降福;如为执事,先向主祭求祝福后),从祭台恭取福音书,在祭台前,面向信友,将福音书稍微举高,之后转身,由辅礼者陪伴走向读经台。伴同游行欢呼的歌声,表达我们对主基督的迎接。
-宣读福音者到达读经台后,欢呼词的咏唱应即刻停止,等候宣读福音者发言,是基督借着他向会众发言,此刻会众应站立聆听。
-读经台的位置与祭台之间,宜有适当的距离,不然就没有游行的空间;而且读经台的设置和装饰,应相称于主的圣言。一个简陋的书架子是不配的。
-选择合适的阿肋路亚曲调。歌集中,有许多不同的曲调:有简短的、有冗长的,有单调的、有复调的(合音的),要看节庆的大小、性质,也要看会众歌唱的能力,而选择比较合适的曲调。
因此,一般主日弥撒与第一等庆节所用歌曲,应有所不同;婚礼弥撒与追思弥撒所用歌咏曲调,应有所区别。
三、 继抒咏
是历史上与阿肋路亚有密切关系的歌曲。原来它只是「alleluia」最后之「ia」音符的多变化的延伸。后来为了易于记忆它的曲调,而在音符下面添写了文辞,称之为继抒咏。
礼仪革新前,是接续阿肋路亚咏唱的,共有五首,即复活节、五旬节、圣体节、痛苦圣母及追思弥撒继抒咏。
梵二新礼弥撒,只保留了复活节、及五旬节的继抒咏为必须咏唱的,而其他的可自由选唱。依照新礼规,应在阿肋路亚以前咏唱。是一篇优美的诗歌,阐述本节日庆典的奥迹,也是宣读福音的准备。
摘自《疑问宜答》 赵一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