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济各

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九)

第二章处于危机中的共同承诺

50. 在探讨与福传工作相关的基本问题之前,先简要地陈述我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处境,这有助探讨。现今,我们经常听到所谓「诊断超载」,因它只谈诊断而不重治疗,尤其那些已改良和真正可行的治疗法。另一方面,纯粹的社会学分析也不足够,尽管它有意对事实一窥全貌,而采用的方法据说是中肯和富临床经验的。我想提 供的建议是较为符合福传性的分辨。这是传教使徒的进路,「为圣神的光明和力量所滋养。」53

51. 教宗的任务不在于对现代实况提供详尽完整的分析,但我会劝勉所有的团体都「提高警觉去研究时代的征兆。」54 事实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责任,因为目前的一些现况,除非予以有效地处理,否则会掀起一个很难逆转的、去人性化的进程。我们需要分清楚甚么是天国的果实,甚么是相反天主的计划。这不仅认识和分辨神类,而且也是决定,即选择善神的行动和弃绝恶灵的作为。对普世教会过往的训导文献,以及地区和全国主教会议的建议所 作的分析,我当然予以认同。在这个通谕中,我只从牧灵角度,简要地考虑教会内限制或削弱传教更新力的一些因素,因为这些因素若非使天主子民的生命和尊严受到胁迫,便是影响到那些直接献身教会机构或福传工作的人。

一、今日世界的一些挑战

52.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类正经历着历史上的转折点,我们可以从许多领域的进展上看到。有许多改善人民福利的步伐值得称赞,如健保制度、教育和通讯科技。我们必须谨记:在同代的人中,大多数每天过着赤贫的日子,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流行病的数目正在增长。人心充满恐惧与绝望,即使在所谓富裕的国家也是如此。生活 的喜乐多次消退,不尊重人和暴力行为与日俱增,贫富悬殊愈加明显。要活便要挣扎,若活得有丁点儿尊严已算难能可贵。这划时代的蜕变早已启动,其启动力源于科学和科技的突进及其实时的应用。突进方面不论量或质、速度或累积,都是前所未有;应用方面,不论在自然的或民生的不同领域中,都是非常广泛。我们身处知 识和信息的时代,其所引发的新势力,经常难以命名。

对排他的经济说「不」

53. 就像「你不可杀人」的诫命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界限,为保障人生命的价值,今天,面对排他经济和不平等,我们必须说:「绝不可。」这样的经济致人于死地。当一个 无家可归的老人死在街头,这不是新闻,但当股市指数下跌两点时却是新闻,怎会这样?这是一个排挤的案例。当食物被扔掉,却有人在忍饥挨饿,我们能继续袖手 旁观吗?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案例。今天,一切都在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定律之下,进行弱肉强食。结果是大批民众发现自己被排挤、被边缘化了:没有工作,没有前景,没有任何的逃生途径。

人被看成是消费品,在使用之后可以丢弃。我们创造了一种「用完即弃」的文化,且正在蔓延。这不再是单纯的剥削和压迫,而是一种新的情况。排挤最终按其意义就是打击对社会的归属,而社会是我们生活的地方。谁被排挤就不再归属于社会,至于基层也好、边缘也好、甚至被剥夺选举权的也好,总之再不归属社会了。被排 挤的人连成为「被剥削者」都不可以,而是圾垃、是「残渣」罢了。

54. 在这脉络里,一直有人继续维护「涓滴理论」,它假定利伯维尔场刺激的经济增长,一定会带来更大的正义和全民参与。这个论点从来没有得到事实的证明,却表达了一种幼嫩及天真的想法,竟相信既得利益者的仁义,尤其那些操控经济势力的人,以及自以为神、目空一切的经济体制。此厢被排挤者仍在痴待,另一厢已将冷漠全 球化,只为支撑以排挤为主的生活风格,或持续炽热自私自利的理念。结果我们还未来得及醒觉,便失去同情心,对穷人的呼喊无动于衷,对他人的痛苦不会洒泪,总之毫无感觉要帮助他们,彷佛这一切都是人家的责任,事不关己。推崇繁荣的文化令我们麻木不仁。如果市场出售新玩意,我们便欣喜若狂。同时,因缺乏发展机 会而生活困顿,大有人在,他们看起来不过是一场戏,无法让我们动容。

对新的拜金主义说「不」

55. 导致这状况的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和金钱所建立的关系,毕竟我们甘于就范让它主宰自己和社会。目前经济危机未曾使我们看透,在其源头上还有深层的人性危机,那就是否定「以人为本」的首要性!我们制造了新的偶像。旧约时代的拜金牛(参出卅二1-35)再以冷酷无情的版本翻新,那就是拜金主义和经济独裁,两者都缺乏人情味和罔顾真正的人性目标。目前危机撼动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并揭发两者很多失衡之处,更甚者,原有对人的关怀已不知去向。在众多的人性需要中,只留下一个,人被锁在其中,那就是消费。

56. 当小部分人的收入按指数律激增时,他们成为快乐地享受繁荣的一小撮,与大部分人分隔开来,而且分隔的鸿沟也同样加深。这样的失衡,溯源于袒护市场绝对自主权和金融投机的意识形态。所以,它们否认国家有权维护公益而实施管制。一种无形并经常是虚拟的新暴政因此产生,单方面地、无情地强施它的法律和规条。债务 和累积的利息也让国家很难发挥到自己的经济潜能,国民无法享受真正的购买力。此外,还有那广泛的贪污和自私的逃税渐渐成为世界通病。权力欲和占有欲横行无阻。在这 个系统里,一切阻碍利润增长的因素会被吞灭。市场被人神化,其利益是唯一法则;凡是脆弱的,好比自然环境,一旦遇上利益当前,便抵挡不了。

对只操控而非服务的金融系统说「不」

57. 这样的态度背后,意味着摒弃道德和天主。道德已沦为笑柄,不利生产,又太重人情味,不让金钱和权力变成绝对。道德令人感到威胁,因为它谴责对人的操控和贬低。实际上,道德引人走向天主,而祂要求具承诺的响应,不受市场规范的响应。一旦这些规范被绝对化,天主只会被看成无能,对事情控制不了、应付不了,甚至 对人构成危险,因为祂召唤人去圆满地自我实现,并摆脱所有各式各样的奴役。然而,道德并非来自意识形态,会让人保持平衡和建立比较富人情味的社会秩序。有鉴于此,我奉劝金融专家和政界领袖去仔细斟酌一位古代圣贤的话:「不与穷人分享财富,就是从他们那里偷走和夺取他们的生计。我们持有的不是我们自己的,而 是他们的。」55

58. 一个顾全道德的金融改革,要求政界领袖彻底改变处事态度。我促请大家决心面对这个挑战,放眼未来,毋须忽略每个方案的特色。金钱必须用作服务,绝非奴役!教宗每个人,富人和穷人都一样,但有责任以基督之名提醒所有人,富人必须帮助、尊重和提升穷人。我劝勉你们要精诚团结、不求私益,回到以人为本的道德力 量来处理经济和金融事务。

对滋生暴力的不平等说「不」

59. 今天在很多地方,我们听到加强保安的要求。除非社会以及人彼此的排挤与不平等得以逆转过来,否则是不可能消除暴力的。穷人及最穷的民众被控告行使暴力,然而正因缺少平等机会,不同形式的侵略和冲突会找到滋生的沃土,早晚会爆发出来。当一个社会,无论地区性、国家性、或全球性的,甘愿把社会一部分人遗弃在边 缘,便没有任何政治方案或资源可用在执法或监控系统上,而能够无限期地保障社会安宁。这不单是因为不平等刺激了受体制排挤的人,而使他们用暴力来反抗,更因为社会经济系统的根基就是不公的。就如善倾向扩展,容忍邪恶亦然,容忍邪恶就是不正义,倾向扩展有害的影响力,并悄悄地腐蚀任何政治和社会体系,无论这 些体系看起来多么稳固。如果每个行为都有其后果,那么窝藏在社会架构中的邪恶,时常都有导致社会瓦解和灭亡的潜在可能。当邪恶结晶于不公义的社会架构上,就无法找到希望的基础,以期盼更好的未来。由于持续的和平的发展需要条件,若没有充分地设立和实现这些条件,我们便远离所谓「历史的终向」。

60. 今天的经济机制推动过度消费。然而显而易见的是,放肆恣意的消费主义一旦与 不平等挂钩,便对社会的结构造成双重的破坏。不平等早晚会产生暴力,暴力诉诸武器,这便永无宁日,问题也无从解决。诉诸武器只给那些叫嚣要提高保安的人们虚假的希望,现今我们知道,武器和暴力不但不解决问题,反而制造新的、更严重的冲突。有些人基于穷人及贫穷国家的麻烦,便直接了当地谴责他们。这些控诉者 纵容未获证实的以偏概全,宣称某种「教育」可解决问题,会使人平静和把人变得温顺无害。此说固然惹人恼火,但火上加油的是根深蒂固的贪污,遍布不同国家,从政府到商业以及各种机构,无论领导人的政治噱头是甚么,总之,到处有人贪污,试想那些被排挤到社会边缘的人看到社会如此腐败,怎会按奈得住!

一些文化挑战

61. 当我们敢于面对各种随机而来的挑战,我们也在福传。56 有时候,这些挑战会化身为很实在的攻击,以打压宗教自由,或者化身为新的迫害,以针对基督徒;在一些国家,挑战所激起的憎恨和暴力已经达到了拉警报的水平。在很多地方,更大的问题是冷漠和相对主义不断蔓延,这状况一旦与沮丧不满及意识形态的危机接轨,甚么事都会发生:可能出现极权主义分子。这不但危害教 会,而且危害社会整体性的结构。我们该承认,当文化主张人人都主观地认定自己是真理的持有者,在这氛围中,公民参与为公益的策划时,要把公益放先,而私益和个人野心押后,这是何等困难。

62. 在主流文化里,凡是外在的、直接的、可见的、快速的、表面的和暂时的,都优先获得重视。虚有其表的可以横行,真实无妄的却要让步。对许多国家而言,全球化导致本土文化根基的损害加速,此外,由于仿效其他文化的思维和作风,便受到一些重经济、轻道义的潮流所入侵。这事实在好几个洲陆的不同主教会议里已经提出 来讨论。例如,多年前,非洲主教团在论及《论社会事务关怀》通谕时就指出,经常有人试图把非洲国家变成「一部机器的小零件,一个巨大轮盘中的小齿轮。这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传媒的领域,因为媒体的营运中心都设在北半球,因此经常未能给予这些(开发中)国家的优先需要及困难上应有的考虑。」57 如出一辙,亚洲主教团也认为必须「重视对亚洲文化的外来影响。由于过度暴露于大众传媒的渲染,一些新的行为模式便应运而生……,所以,传媒和娱乐事业的负面形象正威胁着传统的价值,尤其是婚姻的神圣和家庭的稳定。」58

63. 如今许多族群的大公信仰,因着新兴宗教运动的扩展而受到挑战,其中一些运动倾向于基要教义派,其他的似乎是倡导无神的灵修。一方面当社会充斥着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人自然有所反应,但另一方面,有人会利用穷人和社会边缘人 的弱点,这些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苟延残喘,正寻求直接的答案以解决他们的急需。这些宗教运动,机灵地在个人主义当道的文化里,填补世俗理性主义留下的空白。我们必须承认,如果一些领洗的人缺乏对教会的归属感,这是因为他们或许感到某种架构及堂区与团体内不友好的氛围,或许不满处理问题的官僚作风,不论问题繁 复与否,都影响到我们百姓的生活。在不少地方,行政先于牧灵,或只专注于圣事的施行,顾不了其他的福传方式。

64. 俗化的过程意图把信德和教会缩约到私有和个人的范畴。此外,随着人们对超性事物的否定,道德日益沦亡,个人和集体的罪疚感减弱,相对主义则稳步前进。这导致普遍的失落感,尤其那些处于易变和脆弱的青春期及成年初期中的人。正如美国主教团正确指出:每当教会坚持客观的道德规范为人人都有效时,「我们文化中就 会有人把这个教导描绘为不公义,即违反基本人权。此论点通常来自某种形式的道德相对主义,又连接上个人权利绝对化的信念,即使这连接是矛盾的。按照这种观点,外界认为教会在促进一种特别的偏见,并干涉个人的自由。」59 我们生活在信息驱动的社会,不断受到数据数据的疲劳轰炸,无一幸免,且将所有讯息视为同等重要,导致我们的道德分辨变得极度肤浅。在作回应时,我们须提供教育,以传授批判性思维、以鼓励发展成熟的道德价值。

65. 尽管世俗主义的潮流,已经横扫我们的社会,但在许多国家,即使基督徒在那里占少数,舆论都认为天主教教会是可信任的机构,并因她对最有需要者的关注和共患难的态度,而受到信赖。在关乎和平、社会和谐、土地、保护生命、争取人权和公民权等问题上,教会一而再地寻求解决方法,成为调解人。教会学校和大学在全世 界的贡献良多!这是件好事。在其他不符大众口味的问题上,我们仍义无反顾地为民请命,持守人性尊严和公益的信念,尽管有人难以了解这种表现。

66. 家庭正经历着深层的文化危机,所有团体和社会纽带也是一样。有关家庭,其纽带的削弱,尤为严重,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在那里我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尽管我们不同又彼此互属互隶,但家始终是父母把信仰传授给子女的地方。现今趋向于把婚姻视为纯粹满足情感的形式,人们可随意筑起婚姻,或是任意修改。可 是,家庭对社会有不可或缺的贡献,远超越感觉和夫妻之间的短暂需要。就如法国主教团教导的,家庭的诞生不是出于「本身就转瞬即逝的爱情感受,而是来自夫妻承诺的深处,他们答应进入生命完全的结合。」60

67. 时至后现代和全球化纪元,个人主义所偏爱的生活模式,会削弱个人关系的发展与稳定性,并歪曲家庭的纽带。牧灵工作需要把我们与天父的关系更清楚地呈现出来,此关系要求和鼓励我们:活出那能治愈、促进和加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共融。在我们世界上,特别在一些国家,不同形式的战争和冲突正再度涌现,而我们基督 徒坚定不移地秉持尊重他人、治愈伤痛、搭建桥梁、加强关系、并「彼此协助背负重担」的意愿(迦六2)。今日亦然,为了维护人的权利并追求高尚的目标,许多人成立了不同种类的协会。这是人们渴望对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贡献的标记。

信仰本土化的挑战

68. 基督徒是一些民族的基层──尤其是在西方──是活生生的事实。在此,特别在最有需要的群体中,我们发现一种道德资源,它保留着最真实的基督徒人文思想价值。从信德的眼光看待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圣神的播种。如果大批人领受洗礼,用不同方式表达他们的信仰,与他人共患难,我们就因此猜想真正的基督徒价 值失落了,那表示我们对圣神自由及毫不吝惜的行动缺乏信心。我们要更加承认「圣言的种子」,因为这和真正的基督信仰有关系,它有自己表达和显示它属于教会的方式。文化能烙上信仰的印记是非常重要,不容忽视;在面对当代世俗主义的猛攻时,一个已接受福音的文化,虽然有它自身的限度,但其所拥有的许多资源比起 信众的总数量还多。大众文化一旦接受福音化,便包含信德和精诚团结的价值,能促进一个更正义和更富于虔诚信仰的社会发展,能拥有特别的智慧,这应令人满怀感激。

69. 福音必须本土化,那么必须先让文化福音化。在天主教传统的国家里,这意味着支持、促进、加强已有的丰富内涵。在其他宗教传统或极度俗化的国家里,这将意味着发动文化福音化的新进程,即使这需要作极长期性的计划。然而,我们必须记住,我们不断地被召唤去成长。每个文化和社会团体都需要净化和成长。就天主教徒 的通俗文化而言,我们能察觉其不足之处,需要以福音治愈的:大男人主义、酗酒、家庭暴力、弥撒参与率低、一些宿命论和涉及巫术的迷信思想等。我们可由民间的热心敬礼出发,以治愈和释放这些文化弊病。

70. 有时,有人把敬礼重点放在一些门面功夫以及一些团体的传统,或在一些毫无凭据,却要全盘取代一切的私人启示上,而不放在基督徒虔诚的动力上,这也属实。某种由个人和情绪化的信仰生活所构成的基督徒信仰,实际上不符合真正的「民间热心敬礼」。一些人推动这样的表达信仰方式,又根本不关心社会的发展,或平信徒 的培育,他们这样做有时候是为了得到经济上的利益或掌控他人的权力。我们也不能忽视,最近几十年来,天主教徒将信仰传递给下一代,出了断层的问题。无可否认,许多人觉得理想破灭了,不再认同天主教传统。愈来愈多的父母不带孩子接受洗礼,或教他们祈祷。也有一些人离开了教会,加入其他的信仰团体。这些信仰间 断问题的成因包括:家庭内缺乏对话的机会、通讯媒体的影响、一切在个人主观旗帜下的我行我素、市场的恣意消费、对穷人缺乏牧灵关怀、我们的机构不够友善,还有在多元宗教的氛围下,我们难以恢复对信德的依从,一种以神秘灵修经验为重的依从。

城市文化的挑战

71. 圣城新耶路撒冷(参阅默廿一2-4), 是整个人类都要走向的目标。奇怪的是,天主的启示告诉我们人类和历史的圆满,全是在一个城市里实现的。我们需要用默观的注目察看我们的城市,以信德的目光注视住在人们的家居、街道和广场的天主。个人和团体在生命中寻找勉励和意义时,付出真诚的努力,天主必在旁守候,予以伴随。祂居住在他们中间,加强他们精 诚团结、手足之爱,以及对善、真理及正义的渴望。这样的临在一定不是人所设计的,而是人找到和发现的。对那些以庄敬之心寻找祂的人,即使他们脚步蹒跚,茫然地摸索,天主并不隐藏自己。

72. 城市与乡村很不一样,宗教融入城市生活也不尽相同,其节奏则与地点和人物相关相连。城市人在日常生活必须为生存奋斗,这奋斗蕴藏着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常带有一种深层的宗教意义。我们必须更深入地检视这一点,为能与我主对话,就如祂在井边和撒玛黎雅妇人对话一般,她来井边正想解除自己的口渴。(参阅若四1-15)

73. 在很多地方,基督徒不再是惯常的意义解说者或意义倡导者,新的文化便不断诞生在这广阔地域里,基督徒反而从这些文化中摄取新语言、新标记、新信息和新典范,由此建议一些迈向生命的新进路,甚至与耶稣福音相违的进路。一种全新的文化应运而生,并在城市内不断扩展。主教会议注意到,今天在这些广阔地域的变化 及由这些变化所形成的文化,都成为新福传话题中的话题。61 这一事实挑战我们去构思具创意的空间及各种可能性,使祈祷和共融对城市居民产生更大的吸引和意义。通过传媒影响,乡村也受到同样的文化变化的影响,以致显著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

74. 当务之急就是福传,一个具照明力的福传,藉以照明人和天主、人和人、人和世界各种相关相连的新方式,而且这福传能以核心价值启迪人心,务求达致那新叙述与新典范形成的地方,带着耶稣的话语走进城市灵魂的深处。城市的文化是多元的;较大的城市内可见到联系性的网络,这提供不同的族群同样的模式,以分享对生命 的共同构思和梦想,同时建构新互动、新文化及看不见而理想的城市。(译者按:Invisible Cities 源自意大利小说喻意完美之都)。多样的次文化并肩而存,这些文化经常实践隔离和暴力。面对有难度的对话,教会蒙召为之服务。一方面,有些人有足够资源发展个人及其家庭生活,但也有许多的「非公民」、「半公民」和「城市遗民」。城市制造出一种持续性的矛盾,因为当它们为居民提供大量可能性时,同时也给许多人 设置很多障碍,阻挡他们对生命有圆满的发展。这种反差带来痛苦。世界有许多地方,城市成为群众抗议的场地,成千上万的人要求自由、公开发言权、正义和其他各种索求,若不获正视,即使武力当前,他们绝不噤声。

75. 我们不能忽视城市中所发生的现象:人口贩卖、毒品贸易、虐待和剥削未成年人、遗弃老人和体弱者、层出不穷的腐败和犯罪活动。同时,本来可以成为相遇和精诚团结的地方,却经常变成孤立和互不信任的地方。房屋和小区的建设经常是为了孤立和防卫,而不是为了联系和融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福音的宣讲会成为恢复人生 命尊严的基础,因为耶稣渴望在我们的城市中灌注丰沛的生命(参阅若十10)。 福音宣讲人生命的一体性和完整,是城市病的最佳良药,尽管,我们必须了解到:千篇一律和死板的福传计划并不适合这样复杂的现实。但若把生命活到最圆满的境界,若响应每个挑战一如福音见证的酵母藏于所有文化和城市中,那么这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基督徒,在我们的城市中结出果实。

注解

53 若望保禄二世,《我要给你们牧者》宗座劝谕(1992年3月25日) 10。

54 保禄六世,《祂的教会》通谕(1964年8月6日) 19。

55 圣金口若望,《关于拉匝禄的讲道》,II,6:PG 48,992D。

56 参阅《建议》13。

57 若望保禄二世,《教会在非洲》宗座劝谕(1995年9月14日) 52:AAS 88 (1996),32-33;ID。《论社会事务关怀》通谕(1987年12月30日) 22:AAS 80 (1988),539。

58 若望保禄二世,《教会在亚洲》宗座劝谕(1999年11月6日) 7:AAS 92 (2000),458。

59 美国主教团,《对有同性恋倾向者的使命:牧灵关怀指导》(2006) 17。

60 法国主教团属下的家庭及社会议会,《把婚姻扩展到同性别的人?开放讨论!》(2012年9月28日)。

61 参阅《建议》25。

(未完待续)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