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开华神父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活在被赋予的当下。我们无法加速这个过程,只能尽已所能地完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然后,我们就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1.文学作品中的英雄都会经历如下的生命历程:(1)生活在一个理所当然而充足的世界里,他们往往是王子或公主,有的人并且拥有不同凡响的出身,然而,他们本人对此混然不知。
(2)他们总是会在生命的某一个时刻听到召唤,或者被迫走上历险之路,这个起步其实不由自主地成为他们回家或者唤醒记忆、认识自己的出身的契机。“就是要走出去,离开他们当下的舒适圈。”(理查•罗尔著,王淑玫译:《踏上生命的第二旅程》,台北:启示,2012年,88页)一如佛佗、艾斯德尔王后、圣女贞德、奥德修斯等等。
(3)正是在这段旅程或者历险过程中,他们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总是在某些方面“受伤”,并且面对无法调和的两难抉择。于是,整个叙事就在围绕如何解决问题、接受考验的情况中打转。“总是有受伤,因为伟大的领悟就在于,那创伤正是一把神秘、甚至‘神圣’的锁匙,一个能戏剧化改变他们的伤口。”(88页)一如耶稣的伤口那样,洞开了神圣领域的治愈能量。“他们的世界因而展开,屏幕变大了,他们也变大了。”(88页)
(4)此时受伤的经验不过是他们采取真正的行动之前的暧身而已,他们会意外地坠入他们的生命实况。正是在这种不期而遇的情形中,他们猛然发现自己真正的生命价值。“真正的生命潜藏在日常生活的各种事件之下。”(89页)2.“传统上的英雄是那个无论如何都会‘坚持下去’,最后还会留下许多事物可以与别人分享的人。真正的英雄主义应该是为大我的好处而付出。”“我们应该要活得丰盛茁壮,而不仅仅是活使而已。我们很高兴有人活了下来,那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和努力。但你要拿你重生的性命如何是好?这才是英雄的大哉问。”(90-91页)3.潜在的英雄旅程的首要任务是离开家园,即那令人感到温暖、可控的一切。这一切是个人营造起来的“巴贝尔塔”或者“你个人的救赎计划”(牟顿)。一旦走出这个舒适的城堡,那就是“走入真实、更大的课题中”。事实上,这正是创造了三大一神宗教的神话的基本剧情。(91页)上主对亚巴郎说:“离开你的故乡,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给你的地方去。”(创12:1)这种对天主的顺服,得到了耶稣的肯定:离开一切的关系,天国门徒才能真正地有分于天国,做天主的子女(路14:26)。事实证明,所有心怀理想,走出家园去面对挑战的维和部队士兵、传教士、技术人员,他们“往往是一段更进一步的旅程、一种来自灵魂的邀约,甚或是对神的深沉的顺服”(92页)所致。4.许多人以为人生的任务在于建造城堡,“然而,讽刺的是,把房子盖好,正是推自己出门。”(93页)只有用心建造第一阶段的城堡,在得失的教训之中,真正地活过,才能毫无困难地进下第二阶段。在尽力而心,顺其自然的过程中,过去的坚持不移的“真理”才会暴露出它的不足,并以化为碎屑的方式,重组第二阶段的生命素材。因此,“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活在被赋予的当下。我们无法加速这个过程,只能尽已所能地完成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然后,我们就不需要再多做什么了!但是在那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地描述一下,如何建造我们的第一栋房屋。”(94页)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