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地说《信经》与《信友祷词》是隶属于圣道礼仪的,我之所以把它们单独成篇,其一是因为篇幅关系;其二是因为这二者并不是弥撒的必要组成部分。“主祭和会众于主日和节日,应一同咏唱或诵念信经;在比较隆重的特殊庆典中亦可诵念。”《总论》第68条给我们指出了在哪些感恩祭中必须有信经。信经是以咏唱或诵念的方式进行的。对于信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以咏唱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信经是信仰的宣誓,我更喜欢一句一句地念“我信……”这种方式能让我找到严肃庄严的宣誓感觉,而在咏唱中我找不到这种感觉。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喜好,毕竟按礼仪规定无论是咏唱还是诵念都是可以的。
感恩祭典给我们给提供了两式信经――尼西亚信经与宗徒信经。宗徒信经这版本更为古老,从宗徒时代就开始流传了。尼西亚信经(尼西信经)是因为当时亚略异端兴起,对耶稣的天主性持否定态度,为了阐明真理平息异端,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于公元325年在尼西亚城召集召开了第一届尼西亚大公会议,这也是天主教的第一次全体主教会议,在这次大公会议上制订的“尼西亚信经”因会议地点而得名。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我们发现尼西亚信经不惜泼墨阐述耶稣基督降生、救赎、苦难及复活的过程,并特别强调道成人身的耶稣是真人也是真天主,弥撒中我们更多的是采用尼西亚信经。
我们在举行了忏悔礼并恭听了天主圣言之后,用宣认我们的信仰来回应天主对我们的宽恕。当我们诵念信经,宣认我们的信仰时,我们把自己的怀疑和怕惧都扔到了一边,而坚定不移地确认一种信赖关系――我们信赖创造我们、爱我们的天父;我们信赖用自己的苦难、死亡与复活拯救我们的天主子耶稣基督;我们信赖给了我们生命并教导我们如何去信任的天主圣神。
此外,我们还信赖与教会之间的关系――教会是天主的子民,是基督在世的身体。不过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在念信经作信仰宣誓的时候不能仅仅把信经视为是教义的声明,发誓从理性上去接纳这些信条并信奉它们。(但哪怕是这一点我们可能也没有作到,我们更多的只是机械地去念,因为如果真的全信了,我们也不至于还存着一些谜信思想及怀疑态度。)借着此信仰宣誓,我们除了宣告自己对教义的接纳之外,同时也是在宣告一种关系――我和天主、我和教会的关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一种相信是:我相信,但与我没关系!而我们的这种宣誓却是:我相信,且与我休戚相关!或者说是:我相信天主的存在、我相信天主的能力、但我更相信天主对我的爱!如果我们在此信仰宣誓中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没有达到这个效果,或者没有让我们通过信仰的宣誓引导着我们在与天主建立更亲密关系的道路上前进,那这种宣誓就是被我们人为的打了许多折扣,甚是可惜了。
《总论》第69至71条是关于对“信友祷词”的相关规定:
69、在“公祷”或“信友祷词”里,信友对自己以信德接受了的天主圣言作出响应,并执行他们借洗礼领受的司祭职务,为众人的得救向天主呈上祈祷。在有信友参与的弥撒中,通常宜有信友祷词,好让大家为圣教会、为执政者、为有各种急需的人、并为全世界人类的得救,同声祈祷。
70、祈祷意向的顺序,通常是:
a)为教会的需要,
b)为政府,和全世界的得救,
c)为遭受各种困难的人,
d)为地方团体。
然而,于某些特殊庆典中,如坚振、婚礼、殡仪等,可按其特殊情况,有更切实的祈祷意向。
71、主祭在自己的座位主持信友祷词,他以简短的劝言,邀请信友祈祷,并作祷词的总结。
所提示的祈祷意向,应精辟、简洁、自由有度,表达出整个团体的需要。
祈祷意向通常在读经台或在另一适合位置,由执事或唱经员诵唱,也可由读经员或另一位信友诵念。
信友站立,于每端祈祷意向后,或以共同的答句,或以静默的心祷,表达出自己的祈求。
然而,信友祷词并不是一直存在于感恩礼中的,初期教会的感恩礼中有信友祷词部分,但在第四世纪君士坦丁时代,贵族仪式(宫廷礼仪)进入了教会,这一套礼仪由于复杂冗长,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把原来安排在讲道后的“信友祷文”给排挤在外了,第七至第九世纪的《罗马第一礼典》甚至把福音后的讲道都给省了,当然也没有了“信友祷词”,“信友祷词”重新被引回感恩礼中是在梵二礼仪改革之后。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信友祷词”的数目不宜太多,通常在四条左右,并且按意向是有先后顺序的。相关礼仪书给我们提供的“信友祷词”更好地说是“信友祷词范例”,教会鼓励教友根据堂区及自己的实际情况自行编写“信友祷词”的祈祷意向,以达到应景、贴切、生动的效果而不至于深搬硬套不知所云。值得注意的是“信友祷词”内容仅是所提示的祈祷意向,千万不要把信友祷词写成具体的自发性祈祷内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