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荷兰作家卢云根据17世纪画家伦勃朗的一幅画作、结合一些个人的理解而创作的一本小书,能把一个如此简单的圣经故事(路15:11——31)拓展成一本11万字的加叙加议文体,足见作者的洞察力及文笔功力!通读一遍后,若要我给该书打分,我给打85——90分。还差10多分,差在哪里?是有什么错误吗?不是错误,而是遗漏了一个重要观点——父亲不以两位儿子的善恶行为而赏罚,这是新教的教理之一。在此我先声明,我是戴着加尔文宗的眼镜来判断的,近几年来我始终研读神学家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并深受影响,如果有人将我归为加尔文宗,我会深感荣幸。该书在介绍卢云时说“他是天主教内外著名的神学家及灵修作家”,这就与我的判断更加契合了。且说重点。我认为卢云遗漏的重要一项论点——父亲并没有因小儿子的为非作歹而罚,也没有因大儿子的兢兢业业而赏,父亲似乎好歹不分,这与我们常说的恶有恶报、善有善报不符,是父亲错了、还是我们人错啦?毋庸置疑,是我们错了。如果有人敢问:父亲的赏罚标准是什么?我这样回答:你问祂去好了。无独有偶,《玛窦福音》第二十章"雇工的比喻"也是这样:家主早中晚分三批雇来工人,日结,到晚上给的工钱统统一般多,很令人费解。若按照我们人的标准,多劳多得呀?正如一位资深教友在评价天主时说“主有时就像一个不识数的小孩一样”。其实,不是主四六不分,而是我们人太功利了。在这里我先卖弄一点新教的教理之一——因信称义,这也是与传统的天主教义分歧之一。基督教历史告诉我们,因信称义不是某人凭空想象的,而是在“因善工称义”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传统的天主教倡导人们多做善工而升天堂,到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认为因信称义,由于它的涵盖范围极广,我这理论水平还不足以论述,所以就说点皮毛。因信称义与双预定论关系密切。加尔文主义者认为,有的人生来就是主所拣选的,有的人天生就是主所摒弃的,正如耶稣所说“是我拣选了你们,不是你们拣选我”,至于谁是谁非,那是主的奥秘。也就是说,在你实施善工之前就已经决定你的去留了,得救与善工并非必要条件,得救只有一个理由——天主白白的、无限的恩赐!随后,加尔文笔锋一转说,善工也不是一丁点用途也没有,他在评价善工时提到两点。其一,主的应许是需要我们人的行为的引领才能达到;其二,我们人生的圣洁虽不是进入天国的条件,而是路径,是主引领我们到达天国的路径。既然卢云属天主教作家,他就不大容易接受因信称义的教理,至少在这本书里看不出来。所以,我承认我的打分是站在加尔文宗的观点上的,难免有失公允。我绝没有妄图介入教派之争的野心,我之所以认同因信称义理论是因为它对我很有教益,第一,给我自信:作为一个基督徒,我确信我是被主拣选的、终将得救的,尽管我有缺点、有动摇,但我不会失望和沉沦。第二,如果我有某些善工或擅长,我不会沾沾自喜,我将永远保持审慎和谦逊。比如我能写点东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这绝非是我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主的赏赐,其目的是要我去传扬福音。如果将之或用于自我陶醉,或自我夸耀,或将此能力埋没,就如同5个、2个、1个铜钱的比喻(玛25:14——30),我就该有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