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柔图|网络一
我问母亲,圣母让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段?她说,圣母陪着耶稣走苦路,跟着自己的孩子一起受苦。她没有说加纳婚宴中,在圣母玛利亚的请求下,耶稣第一次显圣迹变水为酒,替作为母亲的玛利亚感到高兴与骄傲。也没有说耶稣十二龄讲道时的苦苦寻觅,毕竟在很多母亲心中都存有孩子晚归,找孩子的经历。可能对于一个50岁的母亲来说,孩子多么成功已经变得不重要,过去的往事也不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应该是与孩子在一起。

如今自己也有了孩子,体会到了很多做家长的心情。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期待有着诸多的共性。

第一个期待就是希望孩子超越自己,向着更高更远的地方迈去,过的比自己好。

第二个期待愿意从孩子那里有所收获和回报,但同时又不希望自己成为孩子的负担。

第三个期待就是希望自己对于孩子并非无用,愿自己的孩子能从自己身上获取价值。

简单的说,就是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走过的错路。当然也有参透世事,对孩子有别样期待的,不过只是少数。

比如:苏东坡在他第四个儿子满月时,曾说“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龙应台在《目送》中也提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就是看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太多太多。圣母对于耶稣的期待呢?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按照刚才提出来的三条期待来衡量,耶稣作为一个儿子,对于大多做母亲的来说,都不是一个好儿子,一份并不体面的工作——木匠,30多岁仍未成家。33岁还被“耻辱”地钉在十字架上。


孩子的未来、我们期待的结果,这些都很难确定。甚至我们期待的就是天主所期待的吗?当我们对于孩子的所有期待都为虚空时,我们不妨想想是不是我们的期待出了问题。圣母作为一位母亲,并作为世人的母亲,她的意义是什么?她对我们做父母的启示又是什么?我们对于孩子的期待是不是可以转化为我们做父母的对自己的期待?我们来看看玛利亚是如何做母亲的。

在耶稣诞生之前,若瑟就在陪伴玛利亚逃难,躲避黑落德的追杀。在耶稣走苦路时,圣母陪伴着耶稣,与耶稣一同受苦。从耶稣孩童时到耶稣受难时,圣母一直陪伴着耶稣。

圣经中,我们看到圣母作为一位母亲,没有太多的言语,没有家长的权威与絮叨,没有对孩子未来工作与家庭的设想。

在若瑟、玛利亚、耶稣这个三口一家,若瑟善待玛利亚,默默陪伴着妻子与孩子,玛利亚陪伴着耶稣。而这种陪伴并非简单的陪伴。圣经中着重刻画的更多的是玛利亚作为母亲分担耶稣的痛苦而非光荣。这是我们从玛利亚身上学到的第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点。紧接着我们上面提到的玛利亚对于耶稣没有家庭与工作上的期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玛利亚看待耶稣并不是完全把他看作属于且仅属于自己的儿子,而是将他看成天主子。这是我们做父母的非常容易忽视的一点。我们的孩子到底属不属于自己?在他小的时候,我们认为他不懂事,将自己的意念强加于他,在他成人后,我们觉得他走的路不符合我们为他设想的路,我们又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他。在我们眼里,他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或许我们应该学学圣母,将孩子看成一个有着独立思想,有着完整灵魂的生命个体。他不属于任何人,甚至他的父母。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给予他适当陪伴的同时,将他交托于天主。

在耶稣满八天受割损礼时,西默盎告诉圣母:“你要有一把利剑刺透你的心灵。”(路,2-35)。耶稣在十二岁时在圣殿中讲道,圣母苦苦寻觅并把耶稣说的默存在心中。很多事情圣母并不懂,但是我们注意到,圣母每次都默存于心,反复思索。

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发现孩子的世界我们可能走不进去,孩子接触的新事物,我们也很难了解,这种处境和圣母非常相似。

当我们不能了解孩子,与孩子的认识有偏差时,我们该如何做。圣母做了非常好的示范。就是默存于心反复思索。过多的干涉?强烈的制止?或许都不是正确的选择。默存于心,将孩子的做法记在心中,反复思索,若是正确我们可以继续支持,若是不太恰当也应适时的沟通。

玛利亚如何做母亲,给我们的启示太多。不只是以上三点。加纳婚宴中,在玛利亚的请求下,耶稣第一次显圣迹。玛利亚对于耶稣有着充分的信任,反观自己对于孩子是不是说了太多,“你还小”,“你懂什么呀”,“你不行”。圣母的谦卑,不因自己受拣选而骄傲反倒以卑微的婢女自居,而归光荣于天主。

圣母的坚忍,面对黑落德的追杀,面对十字架上的耶稣,我们听不到她的一句怨言。

玛利亚时时祈祷,时时谦卑,对于所有的母亲来说,圣母会是永远的榜样,也会是祈祷的依托。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