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已获作者Fr.梁杰授权转载(微信公众号:品嘗聖言),点击此处查看原文链接。
本文首发日期:2016年11月;
责任编辑:于博(15133676127)。
藏地天主教公布在滇西北的德钦县、维西县、贡山县、和西藏芒康县的盐井。自1861年法籍传教士余伯南(Jules-Etienne Dubernard 1840-1905)等入藏未遂,便南下进入云南藏族地区活动,天主教的种子就这样慢慢地在藏族地区扎根、蔓延。天主教在滇西北藏族地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现如今发展的如何呢?带你领略一下滇西北边陲藏族天主教现今的情况吧……
(怒江大峡谷雾里村风光,编者注)
一、德钦县天主教
德钦县现有茨中、玖仁、茨菇、陆玖、巴东、娘巴东等六座教堂和祈祷所,教友都是藏族,共1351人左右。自新中国成立后,国外传教士陆续被遣送出境,德钦县天主教会曾一度无人管理。尤其是在“文革”时期,到处教堂遭到巨大的破坏。好几个教堂被政府占用为学校、卫生所及仓库。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断贯彻落实,天主教活动得以重新开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教堂重新归还给当地信众,各地的教友们每个主日都到教堂祈祷。但当时由于没有神父无法举行正常的弥撒,每周的聚会只限于祈祷和诵唱圣歌。他们所念的经文和唱的圣歌都是藏语的,而且都是当年西方传教士亲自翻译和教导他们的。
(古老的茨中天主堂,编者注)
在没有神父的情况下,教友们感到非常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负责教会,于是在1992年,教友们一至推选吴公底为迪庆州(德钦县和维西县)天主教的负责人,他当选迪庆州天主教的负责人也是当之无愧的,因为自改革开放过后各地教堂的不断恢复,他从1983年开始就致力于教会的工作。在他的带领下迪庆州两地的教会在没有神父的情况下教友们的信仰依然坚定不移,始终保持着当年传教士带给他们的热火。
(茨中天主堂内景,编者注)
2007年教区派来了一位叫姚飞的神父(圣名若瑟),他是来自北京教区的内蒙古人,姚神父作为一名汉族人在一个语言、饮食、风俗习惯完全陌生的另外一个环境里,能够克服一切的困难一直服务到现在,真的让人很佩服,也看出姚神父是一位很有传教热火和牧灵爱德的神父。
(茨中天主堂姚飞神父,编者注)
2016年5月24日云南教会喜添九位新铎,其中一位就是来自德钦藏族的马永平神父,现在马神父也被派遣到德钦县服务。马神父是土生土长的藏族本地神父,马神父的到来相信会给德钦藏族教友带来新的希望与发展。
(茨中天主堂马永平神父,藏族,编者注)
二、维西县天主教
维西县有三座教堂和祈祷所,即:小维西、罗咱洛、打尼拉。是由藏族、傈僳族、纳西族、汉族不同的民族的教友组成,共214人左右。由于罗咱洛和打尼拉两座教堂是位于偏远山区里,所以在“文革”的浩劫中没有被迫害,而位于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白济汛乡的小维西教堂,解放后宗教活动被禁止,教堂又被征用为政府办公室、医疗点以及学校等,直到宗教活动恢复后教堂才重归教会。
(已原样拆迁异地重建的小维西天主堂的原指示石刻,重建地点:维西县城保和镇,编者注)
2007年,在教区神父的帮助下,小维西教堂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来重新翻修。翻新后的教堂,仍然保存着原来传统的白族建筑风格,以及典型的白族黑白绘画。小维西这个地方曾经出过一位非常优秀的神父,即:施光荣神父,施神父在金鲁贤主教的主持下于1989年6月13日在上海佘山晋铎。他晋铎后一直在藏区服务,他在德钦、贡山、盐井、维西四地常年巡回看望教友,他于2001年3月13日安息主怀,享年80岁。
(已原样拆迁异地重建的小维西天主堂,编者注)
施神父去逝后,由于教堂没人管理,2003年邀请山西运城教区普照修会的郝采琪修女来服务直到2005年年底。郝修女回忆说:“因长期没有神父举行弥撒,每周为教友举行圣道礼仪。平时带教友学圣经,学圣歌、看望病人、老人,为当地居民治病,接待旅游及参观者,也增添了几十位新领洗的教友。也多次到茨中堂区为教友办圣经培训班,记忆深刻的是:曾几次组织小维西教友办圣诞节联欢晚会,也联合茨中的教友到小维西一起隆重庆祝圣诞,吸引了很多的观众,后来修会需要我回去,为了服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小维西”。
(已原样拆迁异地重建的小维西天主堂,编者注)
郝修女于2005年因修会的需要回到修会后,直到2012年都没有修神父、修女。2012年教区派来同年3月26日祝圣的刘志斌神父到小维西服务。刘神父是维西县罗咱洛的藏族人。
三、贡山县天主教
在十九世纪末,外国传教士除了沿澜沧江流域传教以外,他们更翻越高峻的重山,把传教区域扩展到澜沧江以西的贡山地区。贡山位于怒江江畔,那里与澜沧江之间分隔着一道狭长的山脉。当年传教士经过多次往返,终于确定并开辟了一条来往茨中和贡山两地最便捷的路径。从茨中村后的山口出发,途中翻越两座海拔四千多米的大山,大约两天左右便可到达贡山。至今茨中和贡山两地的居民,仍然使用这条由传教士开辟的山路。
在这条山路的途中会经过一处当地人叫作教堂的地方。教堂指的就是一间破旧的石屋。过去神父往来茨中和贡山的时候,中途均会在那里过夜、生火做饭。到早上还会在这里做弥撒,久而久之村民便把这里称作教堂。过去的石头房子现在已经破烂,但至今教堂仍然是当地人翻山时,其中一个扎营的地方。
贡山有大大小小15座教堂和祈祷所,教友多以藏族和怒族,还有小部分的傈僳族及独龙族,差不多将近2000人左右。在没有神父修女的情况下,这些教堂大部分都是改革开放过后从台湾回到家乡的匝加里亚老人组织修建的。匝加里亚在贡山扮演着半个神职人员的角色,他到处看望教友,给教友们讲解圣经,教授要理,他于2004年蒙主恩召。
(匝加里亚老人的老照片,编者注)
在匝加里亚老前辈的培养下,贡山县目前有丁耀华、虎文华、郭文斌、陈志华、马扎西五位当地年轻的藏族神父在服务,五位神父组成一个小小的司铎团体,彼此之间合作密切,分工明确。时常在一起讨论分享怎么样更好的为教会服务,在五位年轻的藏族神父带领下,贡山县的教会现如今发展的很红火,教友们的信仰生活也很坚定而有序。匝加里亚老前辈在天上看到如今贡山教会的发展也会为之感到非常的欣慰,愿匝加里亚老前辈在天上时常为贡山教会转祷!
(在贡山县服务的虎文华神父,藏族,编者注)
四、盐井天主教
盐井的天主堂约有150年的历史,该堂在“文革”期间被毁。1985年由国家资助和当地教友捐助,修建了一座简单的土房作为教堂,不幸在1999年的一次地震中成了危房。2001年经当地政府部门同意,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2002年4月动工,2004年完工,建成了一座具有藏族风格的教堂。
(远眺上盐井天主堂,编者注)
1992年,21岁的上盐井村的鲁仁弟被送往北京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学习,1996年11月17日在西安李笃安主教的主持下晋铎,他回到上盐井教堂,任该教堂的第一位藏族神父。2004年,鲁仁弟还俗,但仍担任盐井天主教堂堂管会主任一职。现在盐井教堂当地信徒有70余户,600余人左右,外地有100余人左右,合计有740多教友。一提到盐井天主教就不得不提两位老修女的卓越贡献,他们是阿尼修女和德肋撒修女,是她们俩位修女在没有神父及周围喇嘛教的无形压力下带领着教友们坚定的跟随着耶稣。
(正在探访教友的鲁仁弟,图中右者。编者注)
目前盐井教堂一直由鲁仁弟在主持工作,虽种种原因鲁仁弟还俗了,但他从来没有放下盐井的教友们,现在鲁仁弟虽然不能再举行圣事了,但他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在服务。让我们对他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判断。请为鲁仁弟祈祷,在他的带领下盐井虽然没有长期驻守的神父,但教友们的信仰生活依然保持的很好。在盐井还有另外一名贞女玛达利纳在协助鲁仁弟。玛达利纳是德钦的教友,她有一颗热爱主的服务精神,早期跟随施光荣神父服务教会,一心想要做一名修女,可惜因为没怎么读过书而没达成她想做修女的愿望。但她跟随主服务教会的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她选择度贞洁的生活,一直服务盐井教会。
结论:
宗教系统整合社会结构的情况中,至少有信仰体系、仪式体系和组织体系这三个因素在发挥著作用。然而,藏地教会的实际情况是目前许多教堂还没有神父驻守,一般情况是每一教堂的教友每年有一次机会见到神父,参与弥撒。由于神职人员的缺乏导致教会组织的松散,对圣经、教义的无知及圣事生活方面的失序。教友们的信仰身份认证更多时候表现为仅仅是在教堂念经。因此,在不断发展与改变的社会中,教友们感到他们历代所持守的天主教伦理与新观念的冲突不断的加剧。这种在世俗化过程中的冲突使得传统天主教伦理价值被瓦解,随之而来的是创造新制度结构的责任。而这种机会带来的威胁,就是社会、道德、智力的混乱。
香格里拉 盐井 雨崩 茨中 丙中洛 | 滇西北小众旅行,青少年常设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