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临期

——圣诞节前的准备期

“将临期”的拉丁名称 Adventus(希腊文的 Parousia)推来到或驾临。从敬神的观点来看,此名词特指神明年一度的驾临神殿接见他的信众。古代宫廷的礼节用此名词特指朝廷中重要人物上任后的首次正式的下访。在最初几世纪的教会著作中,这名词专指基督的驾临人间:他的降生成人再度光荣的来临。但以后这名词在教会中却用来专指圣诞以前的礼仪准备期。

一、将临期的源始与演变

1 原始的将临期

高卢(今法国及意大利北部一带)及西班牙似乎是首先举行将临期的地区。约从第四世纪末开始,有些文献显示,这些地区在主显节前就实行三个星期的准备期,主要在准备望教友在主显节日领受洗礼,这可能是受东方教会的影响。撒拉高撒会议(三八0年)曾规定:从十二月十七日至主显节要勤去教堂,要克苦、祈祷、经常聚会等。到第五世纪时,在高卢地区更有较详细的规定,从圣玛定节到圣诞节之间每周要守三天大斋。因此,将临期由三个星期延长到六个星期。稍早某些地区曾有所谓“圣玛定四旬期”的存在,自圣玛定节家主显节,共有五十六天,由于主日及周六不守斋,因此计有四十天的斋期。这种斋期以后并没有普遍化,

2 罗马教会的将临期

罗马教会在最初几个世纪一直拒绝在主显节给人施行洗将临期礼仪到第六世纪末叶才出现于当时的礼书中,而此罗马将临期所强调的是礼仪的庆祝,编有此时期专用的礼礼,仪经文。其他地区教会之将临期则以苦修为出发点,强调守斋、刻苦等善工。罗马教会从未把将临期视为一个做补赎的时期,直到第十二世纪时,才由高卢地方礼仪引进了一些作补赎的特色,如弥撒中不念“光荣颂”、穿紫色祭衣。但表示欢欣的“阿肋路亚”一直保留在将临期的礼仪中。梵二礼仪年历的改革又强调此时期是一喜悦的期待时期,此时期弥撤中不念“光荣颂”,是为了使人在圣诞节咏唱此诗时有一种新鲜感,因为这篇圣诗特别适于圣诞子夜弥撒时咏唱。

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西方各地区之将临期的长短也不一致,由四周到六周。罗马教会的将临期是圣诞节前四个星期,包括四个主日。到第十、第十一世纪时,罗马式的将临期才逐渐被西方其他各地所接受。新订的礼仪年准则(40.)规定:“将临期由那逢到或最接近十一月三十日之主日的第一晚祷(即周六晚)开始,到圣诞节第一晚祷前结束。”

二、将临期的意义

礼仪庆节与时期的主要目的,是为庆祝天主施恩拯救人类的奥迹,即天主救人的计划与其实施。这奥迹藉不同的事件在历史的过程中表现或揭示出来。这些历史事件透过礼仪的举行重现于今天,并导向未来,救赎奥迹全部完成的时圣诞节庆祝天主圣子取人性降世的奥迹,这是天人交往中一件大事。圣诞节订立后,教会也逐渐为此节日形成。准备期,准备基督的来临(Advent)人世。此时期的意义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充实。依照古代不同的礼书,可把将临期的主题或意义归纳为以下数点:

1 纪念天子取人性降世的奥迹

古代各地教会礼书中,将临期经文几乎均有一共同主题:主基督藉童贞玛利亚摄取人性而降凡成人的奥迹。如:“从(玛利亚)的胎中结出了果实,使我们饱享天使之粮的礼品厄娃因罪行所失落的,玛利亚藉救恩(主)予以恢复”(米”礼将临期第四主日颂谢词);“……你的子、我们的主耶稣督实在是神圣的、应受赞颂的……祂在贞女的胎中成了血肉隐藏了祂的天主性,接受了我们的软弱,她却是永恒的主和救赎主(茅匝拉泊圣事礼书)。“……古代贞女(娃)的罪恶为新而无玷的童贞玛利亚所补偿,她由天使传报、藉圣神的荫庇,生下了那一命而产生万有的。她惊异自己身体的完整和胎儿的富贵,并且高兴将要产下耶稣基督。”整个万物也被邀请分享圣母的喜乐:“高天要向上主欢呼、大地要向祂歌舞,因为圣言成了血肉,居住在圣贞女的胎中……愿海洋及其中的一切荡漾,愿高山及一切森林雀跃,因为天主愿藉圣贞女玛利亚的母胎成人而从天上驾临世上”(茅匝拉泊圣事礼书)。

2纪念人类得救的奥迹

圣子取人性成人降凡是为了拯救人类;圣言降孕是此救世奥迹的开始。古代罗马礼书特别强调此主题。如,称圣诞为“即将来临的补罪的庆节”,或称“我们补罪的保障。(额我略圣事礼书)。圣子的来临使人“摆脱罪恶的枷锁,而获得自由”(哲拉修礼书),“祂的降凡成为世界的救援,涤除我们身体的罪污……”(茅匝拉泊圣事礼书)。这些思想仍然存在于梵二新订弥撒经文中。

3 期待基督的降临

一如旧约时代的人民期待着默西亚的来临,教会在将临的礼仪中也表达天主之新选民(教会)对基督的期盼。这种思想藉着读经、歌咏、祷词普遍地表达于古代各地教会礼书中,新订弥撒经书仍然保持这种传统。“愿苍天沛降甘露,自云端降下正义;愿大地裂开,产生救世主”(依:四五,8.)。这种期待适合于旧约时代的选民,仍旧适合于我们现代的人类:因为基督的救恩,由于人的冷酷无情、各种不义,阻碍了救恩的效果。

4、期待基督末世的再度来临

基督在末世降来的思想并不存在于原始的将临期礼仪中,而是由西班牙的隐修士所引进,高卢式礼仪特别喜这种思想。到第七世纪时,由于圣大额我略(国瑞)一篇有关世末福音(路:二十一,25.一33.)的讲道,而该福音也选在将临期第一主日诵读,基督末世再临的主题才进入了将临期礼仪中。新订弥撒经文将临期丙年第一主日福音仍福音。茅匝拉泊圣事礼书称基督末世的来临为“临”。

中世纪从圣伯纳(St.Bernard)以来,讲道者把主临分第三次:“我们知道祂三次来临:来到人间,来到人来反对人(审判人)”(圣伯纳);“第一次以肉体降来,次来到心灵,第三次来审判(Peter Blosius)。这种对基督世再临的期待多次更能激起人的喜乐与希望,因此,旧礼新礼的经文也都表达这种充满喜乐的期待,将临期第三主称为“喜乐”主日(Dom.Gaudete)。

新订礼仪年及日历准则(39.)称:“将临期有双重特点它是圣诞节的准备期,纪念天主子第一次来到人间;它同时也是藉此纪念而令人想到基督末世再度来临的一个时期。此,它是一个喜悦和热诚期待的时期。”基于这个理由,将临期的礼规也稍有改变:“以前将临期弥撒中严禁弹琴(第三主日除外),新订“主教行礼规则”(Caeremoniale Episcoporum)(236)称:“将临期中风琴或其他乐器均可用,祭台可简单地用花装饰,要符合本时期的特点,但要避免超过圣诞节圆满的喜乐。”礼仪日历(Ordo)关于弥撒中用琴及其他乐器仍加以这样的限制:“为支持歌唱时才可用,独奏则禁止。”这说明,将临期虽是一个充满喜乐的期待期,但在救主来临前,仍不能完全表达出来,应有所节制。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