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再度远征的尝试
澳门这个城:在沙勿略死后二十五年中,西方许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和菲律宾的奥斯定会士们,都相继来中国偷登大陆,但都失败了。被拒之门外的传教士心急如焚。澳门原来就是突出海岸的一个岩石小半岛,水深便于停泊,属香山管辖。明朝采取锁国政策,除有官方证书到中国向皇帝称臣纳贡,或与官方办理国事的外,严禁任何外国人登上中国的陆地。最早来到中国沿海的船只是葡国商人,在海上偷偷摸摸与当地中国人进行交易,但不准上岸。由于贸易繁多,葡商登上岸来,却不能过夜,晚上必须回到船上。随着贸易面越来越大,便准许外国人搭临时房,以后发展到社会婚姻关系,外国人便开始盖起了永久性的房子。葡萄牙是一个天主教的国家,最先到此的传教士是耶稣会士,澳门渐渐成为一个很像样的小城市了。鸦片战争后,英国以武力强占了香港,葡国也想扩大自己的地盘。1849年葡国人赶走了清政府的官吏,占领了整个澳门半岛,使其统治合法化,并于1887年3月搞了一个《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中葡签订通商友好条约,再次确认草约有关澳门的提议。
1、范礼安:1578年生,意大利人。范礼安神父耶稣会任命为整个印度传教区的耶稣会视察员。他先到印度,再去澳门,还准备去日本,因船不能启航,在澳门住了十个月之久。此间他有很多机会与中国人接触。他发现中华民族有文化素养,知礼好客,他本人也给中国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从而有了良好机会和相当时间促使他详细认真研究中国的开教问题,设法找个好方案突破多年来人们苦思的难关。从他的调查研究中,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帝国,他的百姓品格好,有着悠久的高等文化,尤其他们的伦理观念之深,是其他民族所不能比拟的……。他回忆过去的种种失败,乃是因为对中国的风俗言语的一知半解,因此不能利用机会,如不改变,那将永无希望。中国人一旦接触了基督福音,就会意识到基督教义的伦理原则,就会给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好处。这种推理使范礼安做出最后决定:培养传教士,学习中国语言和他们的古老文化,不能使中国人葡国化,而应是传教士中国化。范礼安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既考虑成熟了并做出了决定,就一捶子楔下去,板上钉钉了。
2、开始行动:在澳门没有这样的人选,范礼安遂即给印度罗德里哥文森斯写信,让他派一名司铎担任这项任务,被选中的是罗明坚。罗明坚于1579年7月到达澳门,来到之后,他立即按计划开始行动,学习中国语言和写中国独有的方块字,这对于一个欧洲人来说,困难就大了。一是缺乏教师;二是在南方没有说标准话的老师;三是半土半官的语言及商业用语,罗明坚用不上;四是选中的教师不会葡语,用中文讲中文,外国人是无法听懂的;五是没有教材。唯一能制胜的办法,就是靠罗明坚的毅力和智慧了。这种毅力来源于他对上主事业的热衷和对主的虔诚。学习语言毕竟不是目的,而是在学习中开始向中国人传教。通过长时间的贸易往来,官方意识到,与欧洲人接触,对中国没有害处,而在经济上倒有一定利益。通过这样的经商,葡萄牙人以他们的热衷信仰的精神,把天主教会很自然的和潛移默化的带进了中国内地。罗明坚决定随葡商在许可的月份內进入省城,找机会与中国人接触,通过一段时间的明智对应,开始获得中国人的好感。罗明坚设法与一些名流交往,凡与他接触过几次的长官,都为罗明坚的道德仪容和学识所倾倒。交往的主要人物是海道副使,他的权力是管理广东省的外国人。每当罗明坚拜访海道副使时,主人就免去他的叩拜礼,并且给他一个特权,许可他晚上不回船上过夜,给他留一住处,这样葡国商人在星期日和瞻礼日,得以在官邸内参与弥撒圣祭了。开始脱离异教的中国人,多是到澳门买东西,而且人数越来越多。为此在葡国教友的资助下,在澳门建立了一所学校。教务开展起来了,就必然要更多的占用罗明坚的时间和精力。罗神父一年两次四个月的时间,必须花在省府里,为此人手不足更显得突出了。罗明坚东来时,有一个同行伴侶,那就是利玛窦。这时利玛窦在卧亚完成了神学课,范礼安就决定把利玛窦调到澳门,参与罗明坚的工作。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