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带来变化
在今日耶路撒冷城的南部,有一个地方被称为「血田」。这块田是用犹达斯交给司祭长们的那三十块银钱购买的(玛27:3-10);也是在这同一地方,一些以色列国王犯下了滔天罪行,将自己的儿子祭献给巴耳神。在公元前七世纪末期,约史雅国王亵渎了此地,从此沦为掩埋各种丑行的坟墓(列下23:10)。司祭们用背叛所得来的钱,买了这块地,用来埋葬外邦人(玛27:70)。为不洁的外邦人来说,这样的地方被称为可诅咒的(耶29:11),而且他们的子子孙孙也必须与亚巴郎的后裔分开。
因着种族的歧视,人们心中对善与恶、洁净与不洁净、圣人与罪人之间的标准根深蒂固,并树起围墙。他们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害怕彼此面对,对于不同意见未能以开放、平静及尊重的方式对话。有时这种彼此对立的局面隐藏着真实的危机,宗教上的融合主义,不同理论之间的并合主义,也可能失去自己身份的认同,放弃固有的价值观。
对那些意见与我们「遥远」的人,怎样说「大公」?谁可以假装为我们是靠近的?其实我们每人都离基督「很远」,正走在效法天父那样成全的路上(玛5:48)。只有那些自认为「不洁的人」,才在天主面前不会自负,才可以接纳天父的救恩。耶稣说:「税吏和娼妓比你们先走在天国的路上」。这是说人并不能凭自己的功劳在天父前得到光荣,而是说一些人会在那些自认为正义与洁净的人之前进天国(玛21:31)。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他们虽然是我们同行时的羞愧,惊讶的是他们却比我们先进天国。
读经一:依56:1、6-7
由于害怕失去固有的以色列与宗教的身份认同,以色列人与其他人隔离,并对外邦人有非常严谨的条文。《申命纪》中有命令:「当上主你的天主将他们交给你,打败他们时,你应完全消灭他们,不可与他们立约,也不可恩待他们;不可与他们通婚,不可将你的女儿嫁给他们的儿子,也不可为你的儿子娶他们的女儿;因为他们必要使你们的子女远离我,而去事奉别的神,致使上主向你们大发忿怒,将你们迅速消灭」 (申7:2-4)。
其后,以色列人被充军到巴比伦。这是一个痛苦而宝贵的经验,这经验使以色列人成熟了。面对外邦民族文化的冲击,他们意识到走过的偏见及太多的恐惧是毫无根据的。外邦人本质上并不坏,也不是充满邪恶;他们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对伦理道德生活的要求也很高。他们的宗教并不是一堆废话,也有宝贵的元素。
当以色列人充军回国后,他们开始充满一种宇宙与普世的思想,但不是所有的以色列人都这样。那些政治与宗教领袖们还是继续不相信,充满怀疑,感到无名的害怕。例如说,厄斯德拉,当得知外邦人亵渎圣殿,与外邦人通婚时,撕裂自己的衣服,哭着向天主祈祷(厄上9)。
这段时期,也正如今日的第一篇读经所描述的,是冲突与缺乏包容的时期,也是开放与整合的时期。在今日读经中所说的先知起来了。他是一个从容不迫而公正的人,他看起来超越了人民传统的狭隘视野。他明白当时是放弃排他主义和改变在《申命纪》中有关种族歧视规定的时候了。他意识到将人分类的围墙已失去意义: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或国家的人,都是天主的子女。
天主的许诺是:将有一天那些外邦人也朝拜天主,并实践天主的诫命,而且可以在天主的圣殿里向天主奉献自己的祭品,高唱感恩歌。在天主的家里,没有人是外邦人。而圣殿是以列人最为神圣的地方,也将变成所有人的祈祷之所(6-7节)。
读经二:罗11:13-15、29-32
这篇读经的主题与上个星期日读经二的主题紧密联系:保禄内心感到很痛苦,因为他不明白犹太人拒绝耶稣的原因。
《宗徒大事录》向我们介绍了保禄传教的方法:保禄逐个城市向犹太人宣讲福音,首先是犹太人,如果他们拒绝,他就转向外邦人宣讲(宗13:46-48)。在宣讲福音大约十多年后,保禄检视自己的福传工作:除了很少的人是例外,以色列人并没有相信基督,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是可以促使外邦人加入基督徒团体。事实上,若大量的犹太人相信了,他们的狭隘和排外心态,对外国人存有偏见,在这情况下,基督徒团体就不会受到异教徒欢迎。
从这一点出发,保禄有一个直觉:就是天主子民拒绝基督并不是确定的,总有一天 — 这是肯定的 — 以色列民会承认耶稣就是先知们所宣讲的默西亚。到时会发生什么事呢?保禄表现出他的喜悦:如果以色列人的不服从是天主所预料的,这样当他们也成为门徒时将有甚么事发生﹖他们将是从死里真正的复活。(15节)。
福音:玛15:21-28
一位犹太经师叙述一个故事:有一个农夫,在自己的田地里种植了所有种类的树木,并且很小心地守护着它们。经过多个春秋,他感到非常沮丧,这些树木有很多叶子和花,但却没有结果实。当他正准备用火烧掉这些树时,忽然在一个树枝下看见一个石榴。他将它摘下来,尝了一口说:这真美味!他很高兴地说:「为了这个石榴的原因,我保留这个树园中所有的树木。」这位犹太经师说,天主也是如此,祂因着对以色列人的爱,拯救了全世界。
并不是所有的犹太人都与这位经师一样,保持着向别人开放的思想;反之,大部分犹太人认为只有一个被选与圣善的民族,及必须避免外邦人,因他们都是不洁与被弃绝的(宗10)。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初期基督徒团体面对着困难,他们正像一颗充满活力的幼苗,茁壮成长。他们也属于以色列家族的后裔。初期基督徒询问:救恩是属于所有的人民,还是只属于亚巴郎的子孙?于是就产生了不同意见、误解和一些令人争论的事,教会团体产生了分裂(格前1:10-12,迦2:11-14)。一些人争论说福音只应该宣布给以色列人。为了证实他们的观点,他们也借用耶稣在世的态度,说耶稣并没有进入与以色列人冲突的巴勒斯坦领域内。他们记得耶稣的叮嘱:「耶稣派遣这十二人,嘱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黎雅人的城,你们不要进;你们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了的羊那里去」(玛10:5-6)。
另一些人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们相信,福音是首先宣布给以色列人—天主救恩的首要受益者(玛22:1-6),但是外邦人也应该被接纳在天国的盛宴中(玛22:8-10)。以色列是上主的首生子(德36:11),但不是唯一的,其余的子民也是天主的子女(耶3:19)。复活基督的命令是不可以篡改的:「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看!我同你们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终结」(玛28:19-20)。
由于耶稣在世的公开生活时间很短(也许只有三年),因此耶稣可能限制了自己的使命,「在以色列迷失的羊群里」;即使这样,耶稣也用自己的行动清楚表明他的救恩是属于全体子民的。今天的福音就是有关此主题的典型叙述。
有一天,一个外邦人,从提洛和漆冬来到耶稣跟前,大声呼喊(意思是「不断祈祷」),恳求耶稣治好她的女儿。这段经文说这个人是「客纳罕人」,属于以色列人的敌人。客纳罕人是一个危险的民族,很多次他们引诱以色列人离开正统的信仰而向巴耳朝拜,并奉献礼品。
耶稣的门徒们,因为受到很严格的犹太传统教育,按照他们所遵守的法律,他们不能容忍这种人厚颜无耻地请求,于是企图阻止她,因为这个客纳罕人的请求违反他们的规定,这是对传统提出的挑战。
福音作者反思耶稣与客纳罕妇人的对话,他喜爱强调耶稣答覆的重点。面对这个妇人的请求,耶稣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不看一眼,也没有说一句话(23节)。而门徒们对妇人的请求却表示厌倦,想迅速解决这种令人为难的事情,便请求耶稣「让她离开吧!」耶稣也好像同意他们的请求,变得比较严肃,说:「我被派遣,只是为了以色列家失迷的羊」(24节)。
有关「失散的羊」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旧约圣经中。「我的羊在群山峻岭中迷了路,我的羊四散在全地面上,没有人去寻,没有人去找」(则34:6)。「 我们都像羊一样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却把我们众人的罪过归到他身上」(依53:6)。天主的许诺是:「因为吾主上主这样说:看,我要亲自去寻找我的羊,我要亲自照顾我的羊。犹如牧人在羊群失散的那日怎样寻找他的羊,我也怎样寻找我的羊;我要把那些曾在阴云和黑暗之日四散在各地的羊,从那些地方救回来。我要从各民族中将他们领出,从各国将他们聚集起来,领他们回到自己的地域;我要在以色列的群山上,溪水畔,以及本国的一切牧场上牧放他们。我要在茂盛的草原上牧放他们,在以色列的高山上有他们的羊栈,在那里他们要卧在舒适的羊栈里,在以色列的群山上,在肥美的牧场上吃草。我要亲自牧放我的羊,亲自使他们卧下──吾主上主的断语──失落的我要寻找;迷路的,我要领回;受伤的,我要包扎;病弱的,我要疗养;肥胖和强壮的,我要看守;我要按正义牧放他们」(则34:11-16)。
天主好像只对以色列人完成了这种使命,并且只注意以色列人的需要。耶稣自称是以色列的牧者,是为了完成先知们的宣讲,让这位客纳罕人明白其中的意义。她明白自己不属于被选的子民,不属于「上主的羊群」,没有获得救恩的权利;因此她信赖,并交托于上主的仁慈与良善,也相信天主无条件的援助,因此她跪伏在耶稣跟前说:「主,可怜我吧!」
她得到的答覆好像是一种责备:「拿儿女的饼扔给小狗,是不对的」(26节)。
以色列子民就是天主的羊群,而外邦人是狗。这种带有侮辱的语气,虽然没有直说,但却很刺耳。「狗」在古代中东一带代表严重的侮辱。犹太人就以此形容外邦人。这在新约中常常出现,且是一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你们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珠宝投在猪前,怕它们用脚践踏了珠宝,而又转过来咬伤你们」(玛7:6)「凡为狗的、行邪术的、奸淫的、杀人的、拜偶像的,以及一切喜爱撒谎的人,都留在城外」(默22:15)。你们要小心狗(斐3:2),借用「狗」的含义强调外邦人的生活与福音的生活是完全不兼容,且绝对相反福音的价值。
很奇怪的是,耶稣讲出了这样的话。要注意,那位客纳罕妇人对耶稣极为尊重。她三次称呼耶稣为「主」。这是基督徒对复活基督信德的一种宣誓,而且「达味之子」就相当于认识并承认耶稣是默西亚。耶稣与自己的同胞一样,他对外邦人都是可憎的;但真是这样吗?
这段经文的结尾启发我们,耶稣说:「女人,你的信德真大!」这是耶稣从未对任何以色列人说的赞美信德的话。
现在所有的事情都明白了。之前对外邦人的排斥与轻视,认为他们都是不洁的,以及对他们无礼的行为,在这段对话之后都显得不适宜。耶稣愿意门徒们彻底改变对外邦人的态度与行为。耶稣给他们指出,他们自认为的洁净与圣的思想多么滑稽与可笑。所谓「羊栈里的羊」,指牧羊人想集合那些失散的羊(玛23:37),在他们周围的「狗」,因着信德也可以获得天主的救恩。
这个讯息与以往一样及时:教会被召叫,是一个标记;在教会内,人的性别,种族与民族,或者组织关系不同而带来的种族歧视都会结束。保禄也作证说:「其实你们众人都藉着对基督耶稣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为你们凡是领了洗归于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犹太人或希腊人,奴隶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为你们众人在基督耶稣内已成了一个。如果你们属于基督,那么,你们就是亚巴郎的后裔,就是按照恩许作承继的人」(迦3:26- 29)。
这个客纳罕妇人— 异教徒、无宗教信仰者—却成为真正信徒的模范。她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值得夸耀和显耀的,但她相信耶稣和祂的话语,相信耶稣才可以让她得到救恩。她呼求耶稣,并得到耶稣恩赐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