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圣祭」或「圣体圣事」是大家所熟悉的名称,它是由希腊文而来,意思是仁爱、恩赐,可以带来喜悦的礼物,使人感到愉快。
当我们经历了很多的工作,多夜的不眠,终于获得毕业文凭时,我们感到极大的满足。然而,在这一刻,一个我们爱的人献上简单的花束,宣称他的爱带来巨大的快乐。这份礼物为我们产生了独特的兴奋,因为它是别人想念和爱我们的标记,也同时感到他在温柔地读出我们的名字。
我们与天主的关系,如果按照报酬正义、问责、奖赏与惩罚、威胁与奉承、记功与违反天主的规定的原则来衡量,这是对信仰有极大错误的理解。犹太经师们将人分为四个类别:义人,遵守法律者;邪恶的人,常常违反法律的人;普通的人,就是功与过相互平等的人;悔改的人,就是为自己的罪过祈求宽恕的人。他们理解天主对人的原则是:「奖赏只是给那些做得好的人。」他们结束了天主与人爱的关系。其实天主与人的对话只建基于相遇、恩赐、无条件的互爱。那付出爱而不求回报,别无所求,只希望自己所爱的人拥有微笑与幸福,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那些有权威的犹太经师们这样向天主说:「在这样的事情上显示天主的救恩:天主对那些没有善行的人显示自己的仁慈,你对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你的恩宠,因为我们并没有值得你怜悯的善行」。耶稣就是向人显示了在天主内的这种正义与仁慈。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天主,我感谢你,因为你接纳了我和爱了整个的我。
读经一:依55:6-9
以色列子民在巴比伦充军已经50年了。远离自己的故土,他们忧伤与哭泣(咏137),其中一些比较年老的人还记得拿步高国王攻陷圣城耶路撒冷,用火将耶路撒冷焚烧,并使城内血流成河的情形。他们含泪向子孙后代述说这段历史与经历,并怀着希望等待着上主的救恩。由这些年长者的叙述中,他们的子女们明白天主是正义的:天主奖赏义人,惩罚恶人。他们相信天主将要为自己的子民伸冤。为以色列子民来说,唯一要做的就是在希望中等待着天主向那些恶人伸张自己的正义。在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出现了一位先知,宣讲的讯息却令人感到困惑:天主不是这样的,天主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我们必须改变这种想法,这是一种邪恶的想法,对天主的计划是亵渎。以色列子女等待着邪恶的人受到报复,但是天主却说:「罪人应离开自己的行径,恶人该抛弃自己的思念,来归附上主,好让上主怜悯他;来归附我们的天主,因为他是富于仁慈的」(7节)。
在离开自己邪恶的行径之前,先知所要求的悔改,首先是纠正人们对天主的形象,不再按照人的想法与标准衡量天主。天主要改变人对祂这种天真的认识:「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上主的断语。就如天离地有多高,我的行径离你们的行径,我的思念离你们的思念也有多 高。」(8-9节)。
由天主这样的启示,人应该重新思考自己。如果人在思想中放弃报复的观念,就会慢慢地与天主的观念和思想相吻合,就会经历成长及健康地放弃自己的狭隘与脾性。
读经二:斐1:20-27
连续四个星期日的第二篇读经都是选自《致罗马人书》,今天第二篇读经是《斐理伯书》。在公元49年,保禄与弟茂德、息拉,也许还有路加,一齐来到了马其顿的一个城市,名为斐理伯。这个城市因着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以及地处战略要道,所以在当时非常出名。保禄宗徒在那里只停留了短暂的几天,却建立了欧洲的第一个基督徒团体。在那里,当上主打开里狄雅一家的心并使他们听从了保禄的话后,里狄雅使她的整个家庭都悔改并接受洗礼(宗16:11-15)。
在保禄与他所建立的基督徒团体成员中存在着意见不和与摩擦,而他与斐理伯团体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和谐,他们的友谊充满希望与相互尊重。保禄只从他们那里接受帮助与賙济:「就连我在得撒洛尼时,你们不只一次,而且两次曾给我送来我的急需」(斐4:16)。
因着福音的缘故,保禄在狱中给厄弗所的团体写信。斐理伯与厄弗所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往来非常方便、快捷,人员来往与消息互通非常频繁。这两个城市因着频繁的人员往来,商业利益与基督徒之间的交往变得非常重要。在斐理伯的基督徒,因知道保禄宗徒所处的困境,表明彼此之间的友谊,他们愿意向保禄提供实际的帮助与鼓励:于是斐理伯的基督徒们收集了他们的捐款,并委托厄帕洛狄托带给保禄。
在接受了这份充满友情的礼物与见证后,保禄给斐理伯的团体写了这封信。在这封信中,他向他们表达自己内心充满和蔼的感激之情。对为他带来的捐献,他内心很受感动。「我以为必须把我的弟兄、同事和战友,即你们派来为供给我的急需的使者,厄帕洛狄托给你们打发回去」(斐2:25),并且这样叮嘱他们说:「所以你们应该在主内满心喜欢接待他;像这样的人,你们应当尊敬,因为他为了基督的工作,曾冒性命的危险,接近了死亡,为弥补你们未能事奉我的亏缺」(斐2:29-30)。
保禄多年来都是为福音工作,他遭遇了很多痛苦,并超越了诸多挑战。在厄弗所,在监狱中,他开始感到疲劳及多年来所遭遇的痛苦。他更经常地想到与耶稣的相遇,祂为他献出了生命。为了基督,他愿意去死;但是为了福音的缘故,他愿意继续工作,并坚强他所建立的团体的信德。
在这两者选一的抉择中,他愿意为了基督而死,但是他感觉到那里的基督徒团体仍然需要他,所以为了他们的益处,保禄愿意放弃天主的旨意,存留在肉身内,为了弟兄们的好处,为此他愿意继续为他们工作。
这是很重要的证实:「因为在我看来,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21节),这是保禄深度信德的表白与体验,这也是他在罗马的墓志铭。
福音:玛20:1-16
在这个比喻中,看来主人的行为是不公平及令人不理解的:对别人的功劳奖赏没有做过计算,他可以将他的财富赏赐给任何人。他从最后一个工人开始结帐,直到最先僱用的工人;可以说最后的一个几乎没有工作,也许他并没有做事,只是四处游荡,游手好闲而已,主人这样做几乎是不可理解的。谁才是最值得奖赏的呢?不是那个从开始一直做到最后,拼命工作的工人吗?我们感到惊讶的是,主人这样的做法与彼此之间的劳工合同并不吻合。在这个比喻中,那些工人的权利好像并没有得到尊重,而主人的这种行为,正好可以为别人带来挑战,引起别人的争论。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的争论。
收获葡萄的季节到了。当葡萄成熟后,就会被收集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特别是在秋高气爽有月亮的季节被榨成酒。这样,为农庄主人来说,必须掌握适当的时日,召集工人与僱佣,这些人都要求是没有固定工作的,而且他们必须知道该在什么季节采摘即将成熟的葡萄,并与主人订立适当的协议。天亮以前,这些没有固定工作的工人就会在广场上等候时机,希望有人可以僱用他们。福音的比喻就是从这点开始。
太阳还没有升起以前,气喘吁吁跑来了一个葡萄园主人。在广场上至少等待了两个小时,他明白今天该做什么事,准备了酿酒桶、篮子、瓶子。他烤面包,准备在中午时派发给工人。从他的脸上神情, 看到他很紧张,瞬息间紧张的手势,全表现出他的所有关切和赶急。只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他与工人们就达成了工资协议。这些最早与主人达成协议的工人,已经开始在葡萄园里工作了。
这个主人不加思索地与工人们达成协议,使人感到目瞪口呆,实际上主人曾经四次外出去寻找工人:在清早、在中午、在下午三时,而找寻到最后一组工人时,已经是下午第十七时辰了,只有一个小时就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到这里,一切都照常进行,主人与工人都是按照他们之间的协议进行。
现在让我们开始辨认这些人的身份:主人代表天主或基督,工人代表门徒们,在他们生命不同的阶段回应上主的召叫,葡萄园就是基督徒团体,在团体内时常有工作,并且需要很紧急地工作。主人的忧心代表耶稣对那些被召的人建议:「你们不要带钱囊,不要带口袋,也不要带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请安」(路10:4),因为时间不能浪费。白天就是每人的生命,晚上就是天主正义审判的时候。
现在我们开始明白比喻的核心思想与意义。法律上曾这样说:「贫苦可怜的佣工,不论是你的一个兄弟,或是你城镇地区内的一个外方人,你都不应欺压他,应在当天,交给他工钱,不要等到日落;因为他贫苦,他急需工钱,免得他对你不满而呼求上主,你就不免有罪了」(申24:14-15)。实际上,主人命令所有的工人等候,领取相应的工资,并将他们应得的部分交给他们。
现在就是不连贯与令人不解的时候了。主人由于同情与怜悯,如果是秘密的,没有别人看见,给予那些只工作了一小时的人同样的工资,就没有任何人可以说三道四。现在却是公开地,当着那些工作了十一个小时的工人的面,给予他们工资。这样引起了工作了十一个小时的工人的愤怒,他们被太阳晒得流汗,很辛苦地工作,他们工作的强度与辛苦是那些只工作一小时的工作没法相比的,这样的场面使工作了全天的工人感到难以信服,他们付出的辛苦、工作、时间与那些游手好闲者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这样的工资,与他们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
主人出人意料的态度与令人困惑的回答,可以使我们明白比喻的中心思想与讯息。主人与第一批工人所订的协议是一个德纳,而其他时辰的工人的工资也是合理的,但是与最后一组工人没有订立任何的协议。令人不解的是,主人所谓的「正义」是什么?工人是按照自己理解的正义去工作,他们认为他们的标准是可以获得他们所希望的工资。而主人却相反,他按照另外一种标准,并完全自由地发给工人们工资。这是他完全的恩赐与礼物,他并没有亏待任何人,只决定不看人的功劳;这样,自然而然,「最先的就成为了最后的」(16节)。对我们来说,这是天主的惊喜,这是天主以与人不同的方式去实践他的正义。
这个比喻的意义与讯息,是对以色列精神领袖们的一种挑战,是对他们所谆谆教训的论功行赏的宗教思想的挑战。这个比喻讲得很清楚,天主不是这样的天主。
由于受到以色列有特权司祭们的教训,人民忘记了天主是慈祥的父亲形象,是忠实的朋友。通过先知们的宣讲,他们确信天主是一个立法者与审判者。如果是这样,与天主的关系就不是别的,而是仆人与主人的关系。犹太经师这样教训说:谁实行一个很小的诫命,就获得一个护卫者;谁如果违反一个很小的诫命,就会有一个控诉者。天主将来审判人的标准就是按人怎样做和怎样对待别人,并这样完成他们的教训:天主将每个人的善行或违反的行为都记录在天主的书上,将来要对著书中的一切给人审判。
如果天主是这样的,那么天主就不能白白恩赐人所需要的一切,为了得到天主的祝福,必须要有善行。对此有人提出异议:当天主召叫亚巴郎的时候,他还是个外邦人,他那时还不是义人,因此他的被召是天主完全的恩赐与白白的礼物。而犹太经师们这样回答说:虽然在经典中没有明确说明亚巴郎有何善行,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是个义人,行过善,因此他的召叫是相称于他的善行的。
在这个比喻中,耶稣却改变了法利塞人对天主的这种认识和与天主的这种关系。天主对人的爱不是商业行为,不可以买卖,不能靠善而获得,不能按照人的标准来衡量。当人需要天主的恩宠时,是白白领受。「天主使如飢似渴的获得饱饫,却使富有的人空手而回」(路1:53)。
天主总是不厌其烦地与人相遇,即使人与天主没有约定,天主也不是按照人的行为给予报酬。在天主前,没有人配受表扬(路18:9-14),而每人都要像小孩子,必须将目光转向天主,并希望从天主那里得到很多的祝福。
认为自己有功受赏的概念,是确信当我们进入了上主的葡萄园 — 天国,相当于当我们承担了重大的负担后,遵守诫命与规律并不等于持守正义。这时,我们就会问:当一个人很小心谨慎地遵守了天主的法律后,那些没有遵守的人怎么可能也与这些人一样享受天主同样的慈爱与祝福呢?为什么只有在最后的时刻天主对我们的召叫才完满?为什么那些违反上主诫命令的人也可以得救,而上主的仆人们却要保持对上主终身的忠信呢?
有很多正义之士,面对那些在最后时刻悔改的人,即很幸运地只工作了很短的时间,却可以获得更多赏报的人,保持一种不显露的嫉妒。这就是他们的错误:认为与天主保持远距离就是幸福,和对天主的话语保持忠信就应该受到颂扬与赏报。
现在举一个例子,可以帮助理解并明确这种模棱两可的思维与想法。
一个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的人,每天都练习很长时间。另一个人,七十岁时,在放弃了其他许多兴趣后,并不抱多大兴趣开始练钢琴。这两个人所希望的「奖赏或赏报」是什么?当然是可以达到音乐的美丽与和谐。他们享受乐趣的方式不同:从小开始的那个,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品味音乐的乐趣,并跟随音乐的节奏听更多的音乐曲,所获得的喜乐是由衷发出的和持久的。
首先进入上主葡萄园的仆人有福的!虽然他们很辛苦,他们与上主从早上就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天的时光。早上的工人代表那些将一天的时光都花费在与上主最亲密的生命时光中,还可以聆听天主的圣言。那些在后来才进去工作的人,却没有聆听到上主对他们讲的话,不理解,也不明白上主对首批人所讲的,也没有机会听到上主的圣言,他们失去了向上主奉献自己的机会。
一个人,如果耽误了进入天国的时间,就不要对上主发怒;天主不责怪那些后来进入天国的人。那天主是不是感到悲伤?是的,天主希望所有的人都可以尽早进入祂爱的护卫中,并获得幸福。对天主邀请犹豫不决,拿不定主义,摇晃不定,都是放弃天主希望人获得幸福的时刻,自然就会失去天国的喜乐。在新娘所度过的每个时光中,如果没有新郎的陪伴,每一个时刻都是缺乏最深层次与最持久的爱的时刻。
在这个比喻中,福音作者是对那些汲取了法利塞人思想的基督徒团体说的,他们想将基督徒团体中的门徒置于危险的境界中。没有任何人可以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而那些首先悔改的人也不能认为自己就是团体中的长老,也不能认为自己比别人实践福音更积极、更进步。没有任何人是葡萄园的主人,所有的人都是园丁,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姊妹。
这个比喻还没有结束。主人说话之后,那些私下议论的人会做什么呢?他们接受这样的工资吗?他们还是继续不断地埋怨吗?他们会用侮辱的话语回答主人吗?他们会当着主人的面将所得工资扔在葡萄园吗?他们会发誓再也不会返回主人的葡萄园工作吗?
这些工人的反应,其实就是我们在天主的慷慨大方与慈爱前的行动表现。我们是白白地被召,在天主的葡萄园里工作,不是为了在天国内获得更好的位置或者赏报,对兄弟的爱德服务也并不是出于获得奖赏。对那些自私自利的人来说,这样是危险的,即他们服务穷人与那些有需要的人是为了给自己积攒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