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审判…….拯救
希伯来语中的同义词很贫乏,在圣经中表达「喜乐」这两字就出现了二十七次。在圣经中,那些对痛苦之谜未能找到回应的人,绝望的呼喊。但更多时候,他们回应「宴席中欢呼和感恩的呼喊」(咏42:5),以及对天主的热诚投入:「我仰赖你的慈爱,我的心灵因你的救援而欢乐,我要向厚待我的上主讴歌」(咏13:6)。
在福音书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忧伤的容貌,比如那个富贵少年,他没有勇气把自己的心从物质财富中解脱(玛19:22);我们也看到厄玛乌的两位门徒因为失望而沮丧(路24:17);有时候甚至耶稣的面容上也会有阴云飘过(谷3:5;玛26:38)。但是整部福音书瀰漫着的是喜乐,当天使向匝加利亚报告他将要有一个儿子的时候,同时告诉他说:「他会使你欢欣喜悦,很多人要为他的诞生而喜乐」(路1: 14);当耶稣降生时牧童得到「无比的欢欣」(路2:10-11);当匝凯接纳耶稣去他家里吃饭的时候(路19:6),直到弟子们在逾越节那天达到喜乐的高峰(若20:20)。
不过有一个人,我们很难想象他有灿烂的笑,那就是若翰,匝加利亚的儿子;他肩负着先驱的使命,为即将来临的主做准备。他生活在沙漠里,在人前出现的时候,好像只是为了让人害怕:他宣告天火焚烧、树根被砍、惩罚临身(玛3:7-12)。但是,他曾经也很开心,当他认出新郎的声音,知道他正在来到时,他高呼:「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只站在旁边听着,一听得见新郎的声音,便欣然喜乐。现在,我已满心喜乐」(若3:29)。
耶稣的来临都陪伴着喜乐,无论任何人,包括若翰,都不可能停留在忧伤中。
为了更好的明白这样的信息,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语:「我们欢喜踊跃,因为羔羊的婚礼来到了。」
读经一 (依61:1-2a;10-11)
在上一个主日的读经一中,我们听了一位匿名先知苦口婆心的劝告,那是在巴比伦,他邀请被流放的人们为正在来解放他们的救主准备道路,他们将被上主带回祖先的土地上。先知向他们预告奇迹:泉水会在沙漠涌流,喜乐和庆歌要陪伴他们回归耶路撒冷。
几年过去了,政治形势确实显示了这种可能性。公元前五百三十八年,居鲁士战胜巴比伦,颁发敕令解放所有的流放者(厄上6:3-5)。
人们对先知的话充满信心,次年,一个以色列人组成的团队开始踏上归程。那确确实实是艰难的行程,无数的坎坷和危险,到最后却是失望和伤痛。迎接他们的是冷漠,甚至是仇恨,因为留在当地的以色列人不欢迎他们回来。
先知以激情和希望鼓励他们,初期的困难终于克服了。可是失望紧随而至,坎坷不断。这个城市没有防御设施,没有城墙,房屋都成了一片废墟,祖先的土地都占领了,甚至几年的干旱,无数家庭陷入贫困。回归的很多人开始负债,成为地主和不择手段的奸商的奴隶。难道在巴比伦听到的许诺是误导?
在这个艰难的环境中,兴起了另一位先知。今天的读经一就是先知面对失望沮丧和陷入怀疑的以色列人们宣讲的。先知说:我被派遣是为了给失望的人们以勇气和希望,给心灵破碎的人带来安慰,为承受苦难的人们带来福音,给奴隶宣告解放,颁赐上主的恩慈之年(依61:1-2)。
没有武器,没有金钱,没有政治权威,先知所有的只是「话语」!这话语承诺安全,因为它来于天主。禧年来到了,在这一年「人各归其祖业,人各返其家庭」(肋25:11),穷人将要昂首挺胸,将不再有奴隶,将没有任何人过屈辱的生活,每个人都要获得尊严。
这许诺会实现吗?是,确实情况有些好转,但是不正义、腐败及各种困扰,仍然处处充斥。
面对如此沉重的环境,很难让人继续相信和怀有希望。有很多的理由让人放弃信念,但是以色列人没有失去勇气和信心,他们相信上主不会抛弃他们,即使不会很快,但上主的话一定会兑现。
在纳匝肋的会堂,耶稣公开生活的起始,他在宣读了这位先知安慰的话语之后,隆重宣告:「今天,你们听到的这段圣经应验了」(路4:21)。这是期待了数个世纪的日子,宣告终于来到了,它标志着所有奴役、屈辱和痛苦的结束。
然而,即使基督也没有完全实现先知的承诺,像五百年前他们从流放之地回归一样,这许诺并没有完全实现。
如果我们不以先知的眼光来看待,就可能会认为先知把海市蜃楼般的空想当做了现实,把信念错投在虚幻的事情上。并非如此!先知是以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的,他洞察世界的整体脉络和走向,他已经看到远方地平线上的曙光,预知到阳光灿烂的黎明。和先知们一样,耶稣也能够看到远方和未来的新世界,瞻望到诺言完全实现的那一日,「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哀伤、嚎哭和痛苦」(默21:4) 。
只有拥有他们这样的眼光,才可能面对现实而不失去勇气,面对荒谬和残酷而仍坚信天主的承诺必会实现,坚持积极贡献社会,直到耶稣播种的天国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完全成熟。
在读经的第二部分10-11节,先知谱写了一首颂歌:「我要万分喜乐于上主,我的心灵要欢跃于我的天主。」我们在玛利亚的口中也要听到这颂歌(路1:46)。
为什么这些以色列人,身处艰难困苦中,到处都是不幸,而他们却向天主唱出这喜乐的颂歌?因为他们有一颗信赖的心,他们能够看到承诺的实现。他们坚信上主的忠诚,一定会解放穷人,安慰苦难者,温暖受伤的心灵。
先知以耶路撒冷圣城的名义发言,借那座仍然是废墟的城市之口,歌唱新娘的喜乐之歌。寡妇的丧衣要由上主换成新娘的华服,「救恩的衣服」将要抚平暴力的伤痕,「正义的大氅」要换下强权和邪恶的破烂外衣,「珠宝」要代替奴隶的锁链。
目前确实这些还没有实现,但是先知的眼光看到未来,超越眼前的琐碎和狭隘。他邀请我们辛勤耕耘,即使是在悲剧环境中,仍然保持积极和乐观,希望和信心,坚信天主的忠诚,祂一定会实现祂给世界设计的规划。
种子发芽成长,直到成为大树,先知以这个图像结束预见。全人类都要瞻仰耶路撒冷的荣耀,她要成为散发正义的花园(11)。
读经二 得前5:16-24
这篇读经选自得撒洛尼前书的结束部分,保禄在结语问候之前先针对当地团体生活讲了这些劝言。
嘱咐他们:「你们要常喜乐!」(16)。喜乐是天主圣神临在于人心的标志之一(迦5:22)。
喜乐,有时可能让人与喜欢混淆,比如喜欢喝酒,喜欢毒品,喜欢不道德的生活。在这里保禄指给得撒洛尼人真喜乐的泉源是什么。真实的喜乐来于祈祷:「不断祈祷,事事感谢!」(17-18)。
当我们把心灵向圣神打开,我们就会获得喜乐。圣神以祂的恩赐充实基督徒团体,使我们的生活符合天主的要求,帮助我们做到无可指责(19-22)。
如果一个基督徒团体听从保禄的这个劝告,就会活出圣善的生活(23-24),成为圣的,与其它团体、社团、宗派完全不一样。
福音 (若1:6-8;19-28)
「光明实在可爱,看见太阳实在令眼愉悦」(训11:7)。光明让人们联想到许多积极和欣喜的事情,「来到光明中」与出生同义(约3:16),「看到光明」意味着「活着」(约3:20)。
这些象征充满圣经各处,旧约有,新约也有,尤其是若望更加发挥了这个主题。从福音书的序言开始,若望就把耶稣基督来到世界上比喻为光明显现:「在他内有生命,这生命是人的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决不能胜过他」(若1:4-5)。
包括若翰的形像也以同样的象征被介绍出场。今天福音读经的第一部分(6-8),介绍若翰是一个被天主派遣,为光明作证的使者。这个使命是相当重要,在仅仅两个小节中就重复了三次。
在第一世纪末期,圣若望写作福音书时,追随若翰的人还有许多,他们把他视为生活的最高楷模,甚至反对耶稣。因此若望特别明确强调,若翰相对于耶稣来说只是先驱。若翰不是世界的光,他只是第一个认识了「照亮每一个人的真光」(若1:9)。可是若翰本人并没有被弟子们的追随冲昏头脑,人们热情吹捧他的教导也没有让他得意忘形,许多人崇拜他的生活方式也没有把他迷惑,尽管他们相信他就是默西亚,而他坚守自己的位置,忠诚于自己的使命。
在将临期,教会为我们推荐了若翰的形象,如同当时他对自己同时代的人们所做的那样。今天他仍然向我们每一个人指出耶稣基督才是世界的真光:谁跟随他,就不会在黑暗中行走,而是拥有生命(若8 :12)。这种提醒很重要,因为落入这种陷阱的人很多,很多人经不起这种诱惑,被转瞬即逝的耀斑所陶醉,岂不知道那却是导致死亡的火苗。只有基督之光才具有真实的价值,把他指给人的才会获得生命,目光看着他的才永远不会后悔。
在这一篇读经的第二部分(19-23),谈到一个类似今天的委员会之类的团体,他们由司祭和肋未人组成,被当时的宗教当局派遣,来到若翰施洗的地方请他解释他自己的身份,以及他为什么施洗。耶路撒冷正在为若翰越来越大的影响而日益担心,他的宣讲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和希望,让整个犹太开始甦醒。这些精神领袖们焦躁不安地三次问他同样的问题:「你是谁?」。关于他是谁的传言已经有了很多版本,有人说他是默西亚,有人说他是梅瑟预言中由上主派遣来领导以色列的先知(申18:1-5),也有人说他是再来的厄里亚。
若翰是诚实的,对这些身份、荣誉、名衔,他一概不接受,这不是他期盼的。他澄清自己不是基督,也不是厄里亚,也不是伟大的先知,他定义自己只是沙漠里的呼声:为上主准备道路。
声音,我们难以想象出来还有什么比声音更加短暂和其转瞬即逝的过渡性,刚刚传达出信息马上就消失无踪。若翰不希望人们把目光关注在他的身上,而是让基督成为人们目光聚焦的中心:「他应该兴盛,而我应该衰微」(若3:30)。若翰实践自己使命的同时也很乐意靠边站,他不想让人们误会,拒绝任何个人崇拜。
为了认识基督是光,有必要有人作见证,比如像若翰这个角色,帮助人认识基督的真实身份。信仰不是来于理性思考或者虚假的启示,而是来于聆听:「但是,人若不信他,又怎能呼号他呢﹖从未听到他,又怎能信他呢﹖没有宣讲者,又怎能听到呢﹖……所以信仰是出于报导」(罗10:14-17)。
甚至若翰也曾经历了信仰的路程。他承认自己是逐渐发现基督的:「我曾经不认识他」,后来开始作基督的见证人,并且指出他是天主之子(若1:29-34)。
这个信仰历程是任何一个基督徒都会经历的,从开始发现基督的真实身份,到后来信服他,值得我们完全投靠,最后成为信仰的见证人。如保禄说:「但我们既然具有经上所载的『我信了,所以我说』那同样的信心,我们也信,所以也说」(格后4:13)。
读经的第三部分(26-28),中心是若翰的呼喊:「你们中间站着一位,是你们所不认识的」(若1:26)。这种不认识似乎无法解释。
许多世纪以来以色列人就在期待默西亚,可是他出现的时候,人们却不认识他。有一张面纱遮蔽了以色列人的眼睛,使他们不能接受纳匝肋人耶稣的真实身份。浓密的大雾,来自精神领袖们灌输的宗教信息,他们模糊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的心变得沉重。以色列人民曾说服要建设成为一个圣洁的民族,不与其他民族同流合污,自信自己是上主的选民,不是仆人;期待一个站在他们自己身边的默西亚,不是为异邦人带来救恩,而是来消灭他们。
若翰为他那个时代的一些人打开了眼睛。我们正在将临期,若翰的信息是对我们每一个人说,邀请我们认识耶稣基督是唯一的真光,避免「恶人的道路,宛如幽暗」(箴4:19)。
这位先驱在这里给予我们的最后肯定是:「虽然他在我以后来,我却不堪当解他的鞋带」(27)。当然这是一个谦卑的宣告。不过,这个图像对于我们来说有一些神秘,但是对于那些来质问他的人,那些精通法律和传统的司祭和肋未人,他们是非常明白。脱下鞋,是以色列婚姻法中的一条,意思是在履行亲属义务时转交娶一个曾经属于自己亲属的女人的权利(申25:5-10;卢4:7)。
若翰声明没有权利解鞋带,也就是声明自己没有任何权利夺走基督的新娘。耶稣才是默西亚,是天主与你们同在,来与人类庆祝婚夜。随后,先驱若翰会澄清,不用任何隐喻:「我不是基督,我只是被派遣作祂的先驱。娶新娘的是新郎,新郎的朋友只站在旁边听着,一听得见新郎的声音,便欣然喜乐。现在,我已满心喜乐」(若3:29)。
将临期,是新娘-人类-教会准备迎接新郎的时期;若翰就是新郎的朋友,他的使命是促成爱的相遇。
对许多犹太人来说,耶稣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他们未有意识到耶稣带给他们喜乐,开始了派对。今天他们仍迟迟未注意到祂的存在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