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周四

若 13:1-30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大家好!

对观福音只用了短小篇幅告知最后晚餐的故事。圣史若望却用了五章的篇幅描述最后晚餐,几乎是他整部福音的四分之一。这五章内容中有耶稣讲给门徒们的一个长篇教导。了解这篇教导的文学类型很重要。

圣经回顾了数位著名人物的最后教导,即他们在生命末刻所给的教导。比如:雅各伯把他所有的孩子都聚集在埃及,向每一个人介绍他们该如何生活行事,并祝福了每一个人。梅瑟,也是在他结束自己的使命时给出了长篇演讲,期间他总结了他所做的,并劝导人民忠于上主。同样其他几位伟大人物也是如此:若苏厄、撒慕尔。

在《宗徒大事录》中,我们也发现保禄在米肋托聚集厄弗所的长老们,呈现了他在生命中所做的一切,他劝告他们要忠于他所宣讲的福音。这些教导很重要,因为是他们留给人们的见证。

圣史若望运用这种文学形式,特别对上主留给我们的这些临终遗言予以重视,我们将这些话视为他的旨意。我们知道,当一个所之人留下临终遗言时,这些遗言是神圣的。我记得我父亲去世时我不在场。当我回到家时,我问我父亲的最后遗言是什么……因为这些话是神圣的。没有做儿女的能忘记父亲离世时的最后要求。圣史若望希望给予这些话语最高的价值,并将它们作为耶稣的遗嘱。师傅在开始讲话时并没有立即谈及这一遗嘱。读经以一个只在若望福音中出现的场景开始,这肯定让门徒们感到困惑:为门徒们洗脚。

让我们留意现场的庄严氛围。

逾越节前,耶稣知道自己的时刻到了,祂要离开这世界,回到父那里去。祂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他们吃晚餐时,魔鬼已经使加略人西满的儿子犹达斯决定出卖耶稣。耶稣知道父已把一切交在自己手里,自己既出于天主,也要回到天主那里……”(若 13:1-3).

洗脚这一场景要先于若望福音中的五章最后训导。这是圣史所描述的一次很庄重的晚餐。首先提及了“时刻”——耶稣的时刻。我们已经在加纳婚宴上听到过这个时刻,那是耶稣在回应母亲时说的:“我的时刻还没有到!”

若望福音告诉我们,逾越节的几天前,斐理伯和安德肋来告诉耶稣,有一些希腊人想见祂。耶稣回答门徒们说:“时候到了,人子将受光荣。”祂受光荣的时刻到了。当我们听到有关“光荣”,我们即刻想到掌声、胜利,但是耶稣所说的祂受光荣的“时刻”,是指祂最终能在自己身上彰显天主容貌的时刻,彰显祂来到此世给予爱的时刻。

圣史继续描述洗脚场景:“祂既然爱了世上属于自己的人,就爱他们到底。”

耶稣的生命可以总结为一个动词:“施爱”。祂的整个生命就是“爱”。这里运用了动词“agapàn”,这是一个古代希腊文中很少用的动词——只有十几次,而在新约中就用了 143 次。它暗示了天主无条件的爱,不求任何回报的爱,而祂爱, 因为这是必要的。无条件的爱,甚至爱那些恶人、坏人……因为除了爱,祂无事可做。那是一个人为了他人幸福的行为。他幸福,因为他看到他人幸福。这就是耶稣来见证的爱,是祂一生付出的行为。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耶稣的一生“祂爱了属于自己的”。因此,爱到底的时刻到了,即爱到极点,超越了不可能的爱。一个人为爱而献出生命,再没有可以超越此种爱的表达。

“他们吃晚餐时,魔鬼已经使加略人西满的儿子犹达斯决定出卖耶稣。”晚餐之前,在洗脚期间,圣史就将犹达斯带出来,将他描述成为被魔鬼占据者。魔鬼——dialbolus——dia-balo 是一个动词,意思是“设置障碍”。凡在天人之爱的讯息中插手捣乱的任何人,都是“魔鬼”。很可能包括不接受——那些不接受这爱的讯息的人,都称为“魔鬼”。犹达斯不希望理解天主新的面容,他懂得,但他不愿接受。将耶稣交给宗教首领,因为他想保留经师和法利塞人所教导的陈旧的教理。

若望有意带出了犹达斯,因为在洗脚的场景中,师傅要跪在他前,尽管他不能接受这种天主的新面容,以及这种与天主的新关系;他也没有接受这个新人的这种提议。在我们进入圣史这一洗脚场景的细节之前,我想关注一下希伯来人在庆祝逾越晚餐期间的饭桌座位,他们不像我们的习惯,坐在桌边,而是躺下来的,这在画上或照片上都能看得出。有个一动词是四位圣史都用的“anakeimái”,意思是躺卧在桌旁。这样的姿势有什么意思?这意味着,那些在庆祝逾越晚餐的饭桌旁的人认为自己是自由人,希伯来人采用了希腊人的这一姿势,而希腊人是采用了波斯人在公元前第六世纪庆祝伟大胜利的姿势。在伟大的庆祝中,他们不坐在桌旁,而是躺下的。普拉提亚战役以后公元前第五世纪,正值波斯战争期间,希腊人也开始表现的像波斯人——躺卧在饭桌前。

之后罗马人采用了这一姿势,后来此风俗被毁,不仅男人躺卧在饭桌前,女人也躺卧在饭桌前。庆祝逾越晚餐期间,只是希伯来男人躺卧在饭桌前。所以,我们必须想象洗脚的动作,和他们在饭桌前的姿势。因此,我们理解,为耶稣来说,围绕门徒们走动也很容易,因为他们的脚的放置恰好易于洗濯,也比较舒适。耶稣可以很容易地围绕祂所有的门徒。

我们也可以设想耶稣在饭桌前,不是坐在中间,而是很有可能在最末的位置,在躺卧餐桌的一角。我们在这个场景中也会看到耶稣所做的。在某个时候,祂会站在桌旁,借此让我们反省。圣史继续描述:“耶稣知道父已把一切交在自己手里,自己既出于天主,也要回到天主那里。”耶稣完全明白祂已经完成了祂的使命。祂出自天主,也要回到天主那里。

有时候我们在殡葬礼中听到:“我们的兄弟,或我们的姐妹,回归了父家。”

这不尽正确。耶稣回归父家,因为祂出自父。我们是“去”父家,因为那将是我们第一次到父家,我们的情况与耶稣的不同。祂来自天主,且回归天主。我们在尘世生命的末刻要去天父那里。因此,我们听到这一篇对此晚餐的庄严描述,我们被邀去默想它。

让我们一起聆听读经:

“于是祂起来,离开席位,脱了外袍,在腰间束上一条手巾,然后把水倒在盆里,开始给众门徒洗脚,拿束在腰间的手巾为他们擦干。”(若 13:4-5)我们注意到,圣史在慢慢地描述洗脚的场景。似乎他想强调所发生的一切细节。他描述所有的细节,因为祂希望耶稣的动作能永远存留在门徒们的脑海中。

这一介绍的结尾说到,知道耶稣来自天主,也要回归天主……我们如何能想象这个故事会继续呢?我认为,为我们来说近乎自然而然的,是想象耶稣拿起饼,建立圣体圣事,邀请门徒们吃那饼,喝那杯。然而,圣史若望不像其他几位圣史,他没有叙述圣体圣事的建立。

这有些奇怪,因为圣史若望用了整个第六章描写生命之粮,即感恩之饼。他没有谈及建立圣体圣事,取而代之的是,他继续说,在晚餐期间,耶稣从餐桌边起身。当耶稣以这一姿态起身时,房间里一定沉默寂静,因为在谈及耶稣的姿态中,这姿态就在不明白师傅所作为何的门徒们的惊讶中发生了。

在某一时刻,耶稣从桌边起身,脱去外袍。祂的这个动作呈现在画面中,也在这洗脚的场景中给以解释。圣史带给我们的这动作非常重要。我们知道在耶稣时代的希伯来人如何穿戴。他们先缠腰带,后穿长袍,系一条皮带,之后穿一件外袍。

看看希腊语如何命名这些衣服,是很重要的。外袍是“to imateon”, 长袍是“ta imatia”'之后“loincloth”。圣史想要说什么?他说,当耶稣给门徒洗脚时,祂脱去“ta imatia”,不是脱去“to imateon”(外袍),而是妨碍祂的衣服。这里没有提及“外袍”。祂已经脱去外袍了。他说,祂脱去“ta imatia”——长袍,这有何意?祂只留下缠腰带。除了表达谦虚之外……这一姿态极其重要,而且必定让门徒们惊讶。他们不明白师傅在做什么,而且耶稣身上只保留了缠腰带,那是奴隶的衣服。

你们可以在背景中看到,这个雕塑展示了真实的天主。去理解只穿着小内,身着奴隶衣服的是我们的天主,这有些困难。我们继续想象天主受服事的图像,在祂面前我们应该下拜,然而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天主的新面容,成为人的奴隶。

很难接受这样的天主形象,然而,那是我们的天主。让我们静默片刻,注视这位在晚餐庭中让门徒们惊讶的天主。在那个赤身裸体中,天主的面容彰显了出来;就在此赤裸身体上,耶稣要穿上围裙——而且在祂后来穿上衣服时不会解下这围裙,因为那是奴隶的衣服,使祂成为人的仆人。这就是天主的形象。

赤裸身体上穿着事奉。这是配偶(新郎)的衣服。还记得当耶稣讲述婚宴比喻时,在某一时刻一个没有穿礼服的人参加婚宴。我们纳闷:感恩宴的礼服该是怎么样的?

当我们参与感恩祭时,配偶(新郎)问我们是否愿意与祂的生命结合。因此,我们必须在参加婚宴时穿礼服,这就是祂所穿的。这是夫妻的衣服。我们应该穿上奴隶的衣服。如果我们没有事奉习惯,在事奉兄弟姐妹时甘愿放弃生命,那么我们与基督的婚宴相遇并不真实。而且我们明白,当一个人没有婚宴礼物时,他就不能进入婚宴礼堂——我们不是互惠关系的一部分,交换爱是竞争、嫉妒……而这是充满“咬牙切齿”的世界,是旧世界,而不是天主子所引荐的新世界。天主子,是在其内再现在天大父形象的子,选择成为人的奴隶。

脱去长袍后,耶稣身着奴隶的衣服——围裙。“在腰间束上手巾”……留意此处的慢速描写,一定使门徒们感到惊讶,并哑口默然,他们实在不明白耶稣在做什么。

“然后祂把水倒在盆里,开始给众门徒洗脚……”没有区分谁大谁小。爱的事奉是同等的——天主对每个人的爱是平等的。“拿束在腰间的手巾为他们擦干。”为希伯来人而言,洗脚这一举动有何意义?总体而言,这是欢迎访客的传统做法。我们知道,如在新约中,在《弟茂德前书》中,早期教会的寡妇们在服侍方面有几个特点,特点之一就是“为圣人洗脚”,即她们要随时准备好服务有需要的人,包括为他们洗脚。

是谦卑和奴役之举。实际上,当我们回忆拉比们关于《出谷纪》一书的注释时,他们说,希伯来奴隶不应该为其主人洗脚。希伯来人不是奴隶,所以一定要拒绝给他洗脚。这倒不一定只是奴隶的举动,而也是表达爱他人的举动。比如说,妻子应该为她的丈夫洗脚,以表达爱意;同样,孩子们应该为父亲洗脚,以表达对其尊敬。

所有这些层面都体现在耶稣的这一姿态中。耶稣是显示一切爱,也以谦卑的举动表达爱的天主。祂这样做,因为祂愿意彰显在天之父的面容。圣史慢慢地描述完这一场景之后,给我们呈现出伯多禄的回应。

让我们一起聆听圣史的叙述:

祂走近西满伯多禄时,伯多禄问祂说:“主啊,祢要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他说:“我所做的,现在你不懂,但以后会明白。”伯多禄说:“不行!祢绝不可洗我的脚!”耶稣回答他:“如果我不洗你的脚,你和我就没有关系了。”西满伯多禄说:“主啊!那就不只洗脚,连我的头和手都洗吧!”耶稣说:“洗过澡的人,全身已洁净,只需要洗脚。你们已是洁净的了,但不是每个人都是洁净的。”原来祂知道谁会出卖祂,所以说:“不是每个人都是洁净的。”(若 13:6-11)

我们已经注意到,洗脚的场景在沉默中进行着,惊奇中的沉默。门徒们不明白耶稣所做的。在某一时刻,伯多禄打破了沉默。当耶稣来为他洗脚时,他首先问了上主一个问题:“主啊,祢要洗我的脚吗?”伯多禄意识到耶稣正在颠覆所有人认为正常与合乎逻辑的价值观。何为正常与合乎逻辑的价值观?师傅受门徒们的服侍,而且对门徒们来说为师傅洗脚一定很觉自豪。

而这里却恰恰相反,耶稣颠倒了一切,伯多禄不能接受耶稣的这一举动。他不能接受,因为他开始理解耶稣正在复制(彰显)上主的面容——天主子彰显在天之父的容貌。伯多禄觉得他从拉比们学来的教理被推翻了,因为他一直以来所想象的天主,一直所相信的天主,是受人侍奉的,然而我们在以上情景中看到天主子如何显示自己,如何彰显在天之父的容貌。祂以令人不安的方式表达自己,竟然穿着奴隶的服装。

在我们每个人内都有一个“伯多禄”。面对爱人以至跪伏人前的天主之奥妙,他反抗,且不能接受天主是一个奴仆,成为人的奴仆,因为我们总是确信人必须事奉天主。然而,在耶稣的面容里,我们看到一个爱的天主,一个甘愿做人奴仆的天主。

我相信,在我们每个人内的这个“伯多禄”希望保存的天主形象,不是真实的天主形象。而是恶者想要表达的天主形象,因为如果我们不消除这样的天主形象,我们将不会到达接受在天之父的程度。伯多禄脑海中有的天主的形象是什么?那是梅瑟在《申命纪》中所呈现的天主形象。梅瑟在给以色列人的训导中,说:“上主你们的天主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伟大、有力、可畏的天主。”(申 10:17)

而这些话难以与耶稣所呈现的相比——耶稣为门徒们洗脚。《艾斯德尔传》也说:天主是伟大的、荣耀的……或者在《友弟德传》中也说:上主是伟大的、光荣的,祂的能力令人羡慕,战无不胜……这是伯多禄脑海中的天主的容貌,而且我也认为,这也是在我们每人心中的“伯多禄”所有的天主形象。我们被这样的天主形象所困扰,所以我们抗拒,因耶稣的举动而心存疑问。

耶稣明白这个改变天主形象的难度,对伯多禄说:“我所做的,现在你不懂,但以后会明白”,即当你看到我来此世所作的见证之爱,在天之父的爱时就会明白。那将会是在加尔瓦略山上,当耶稣交出祂的生命时。耶稣无意要求伯多禄当时马上明白这一点。

我们也能发现我们自己难以接受天主的这一真正形象。耶稣懂得这个困难。伯多禄回应,向耶稣说道:“祢绝不可洗我的脚!”耶稣回答:“如果我不洗你的脚,你和我就没有关系了。”注意,耶稣没有对伯多禄说:“如果你不接受为弟兄们洗脚”,这是耶稣后来将跟他说的。

而这里祂却说:我需要为你洗脚,因为如果我不俯身就这最后一步,你跟我就没有关系了。救恩,新世界,只能在我下至事奉的最后一步而开始,这事奉将是祂在加尔瓦略山上的礼物。

假如耶稣在祂彰显在天之父的全部荣耀和全部爱时没有到这一时刻,新世界就不会开始。耶稣对伯多禄说:让我迈向最后一步——为门徒们洗脚的奴仆。侍奉他人为我们不是易事,这也会使我们疲倦而允许他人侍奉我们,因为允许他人服侍我们,让我们觉得我们不能自我满足,帮助我们稍加谦卑。

我们自豪——我们想自我满足。然而,天主没有使我们成为那样。祂做得好,使我们需要他人的礼物(帮助)。没有与他人的相遇,没有他人可以给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不会完全地认识自己。天主的逻辑是:祂愿意我们有白白的恩赐,无条件的爱,甚至对仇人以及伤害我们的人的爱。

为我们来说,白白给予不很容易,允许自己自由地被爱也不很容易,因为我们的逻辑是交换。实际上,当我们接受一份礼物,我们问:“为了你给我的礼物我如何还报你?”因为我们想要立即平等互惠。

这是我们的逻辑。然而,礼物是用来创造一种不平衡,且必须保持这种不平衡。

如果有人给我一份价值 100 欧元的礼物,而我却付了款,这样礼物的逻辑就消失了。殊不知这种不平衡呼唤一个爱的回应。我们都懂得这一点。让我们举一个有着免费礼物之逻辑的家庭例子。一个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服侍无需回馈,因为家中有爱的逻辑,这个逻辑调整着家庭成员的关系。

留意,当一个人奉献爱的侍奉时,他不一定能收获对方及时的爱,很多时候,这个爱在其与他人的关系中彰显出来。比如说:父母给孩子们的礼物,生命的礼物,他们对孩子们的侍奉(养育),因此孩子们可以成长。孩子们不一定要补偿父母,但是这种爱的逻辑体现在孩子们对父母的爱上,即培育和养育他们自己的孩子。

这爱的逻辑和动力,我们可以在一个非常平常的例子中看到:我开车时,你给我让路,我会很感恩,因为我等待多时,希望有人让我通过。有人这样给我让了路,我会很感恩……这样一来,我们都出行顺利……我们也有白白为人效劳的需求,不是专为了给我们让路的人,而是为其他人。

这是天主愿意引荐于此世的新逻辑。不是互换逻辑,而是白白施爱的逻辑。接受此逻辑的人进入到耶稣所显示的天主之爱的动态之中,无条件的爱。如果我们想进入这种与基督的爱的关系中,我们也必须进入这个无条件之爱的逻辑中。

耶稣对伯多禄说:“如果你不让我洗你的脚……”伯多禄将愿意为了耶稣而牺牲性命。但是这里恰好相反:是耶稣需要显出自己的生命,否则,新的国度无法开始,而陈旧的国度——兽性国度仍要继续。伯多禄回应说:“主啊!那就不只洗脚,连我的头和手都洗吧!”伯多禄不懂耶稣所说的话。他仍在洁净仪式层面。耶稣对祂说:“洗过澡的人”——意思是进入新水的人,我来带入世界的生命之水,不再需要任何的洁净。

你们已是洁净的了——你们已经由我宣告给你们的圣言洁净了,尽管其中有一个不洁净。犹达斯再次被提及,他很快就会将祂交出。这是我们默想的姿态。伯多禄的反应之后,耶稣给予他们生命的教训。祂想使他们更深一层地懂得祂所做的。让我们一起聆听耶稣告诉门徒们什么:

耶稣洗完门徒的脚,就穿上衣服,回到餐桌坐下,对他们说:“我为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你们尊称我为‘老师’、为‘主’,你们说得对,因为我实在是。我这做‘主’和‘老师’的,尚且为你们洗脚,你们也该彼此洗脚。我给你们立了榜样,我给你们所做的,你们也要照样做。”(若 13:12-15)

描述了耶稣为门徒们洗脚的动作,以及伯多禄的反应之后,圣史继续描述耶稣所做的。祂穿上长袍,回到餐桌。祂问门徒们:“我为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这不是传统上晚餐之前有的动作:为客人洗脚。这是在晚餐“期间”,当耶稣以此先知性的姿态呈现于此时,祂想让门徒们反省并懂得其意义。

这意义独具决定性,因为颠覆了天主的形象,以及那位伟人,那位拯救者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耶稣问门徒们:“我为你们所做的,你们明白吗?”当耶稣穿好衣服,祂没有解下手巾。

圣史注意到了每一个细节,而且实际上他没有说耶稣没有解下手巾具有深刻含义。手巾是祂侍奉团体的象征。——耶稣将永远侍奉。服侍是价值所在,是天主的价值。

之后祂开始教导他们:“你们尊称我为‘老师’、为‘主’,你们说得对,因为我实在是。我这做‘主’和‘老师’的,尚且为你们洗脚,你们也该彼此洗脚。”这是伦理层面的解释。伯多禄是门徒中首先,也是唯一一个如此开放地回应这个新的天主形象的人,他在逐步改变。他仍在思索的是人的形象。

如果人应该在天主前谦卑自下,以成为伟大的,那他必须如同耶稣一样成为奴仆,总是渴望无条件地去爱。为门徒洗脚不是耶稣使自己谦卑的举动。

我们必须小心,避免将此举动狭义化,似乎耶稣这样做,只做了一次就结束了——绝不是!那是祂身份的彰显,是天主本质的彰显,且将永不会改变。这是天主的本质。人的真正尊严(本质)就是重新彰显在天之父的容貌,即在耶稣面容上闪耀着的容貌。

当我们从对观福音,而不是从若望福音中读到有关感恩圣事的建立时,耶稣说:“这样做,来纪念我……”为我而言,准备好参与感恩祭,就指这完整的爱的举动,那些度婚姻生活的人借此感恩宴的庆祝必须进入这爱。耶稣结束祂的训导说,因着这样做,他们将蒙受祝福,当然,条件是他们必须付诸实行。蒙受祝福——天主只祝福那些为他人而生活的人:你真是我的儿子,你是蒙祝福的,因为你向你的兄弟姐妹显示了我的爱。你是蒙祝福的。

这不是要挣得天堂,而是我们因祂活生生的爱进入其内,被天父之爱所包围,这爱在纳匝肋人耶稣身上完全彰显出来。

愿你们为复活节有一个很好的准备!——费南多神父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