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一舟1.本节日的源始弥撒外圣体敬礼的发展准备了订立此节日的道路。先是由于教友希望看到祝圣的面形,在中世纪时弥撒中引进了举扬圣体的习惯;同时为了强调基督在此圣事中的临在,建造圣体柜保存圣体,并供人朝拜圣事内的基督。 基督圣体的庆节于1247年第一次在比利时国列日举行,是在一位奥斯定会修女儒丽安的请求下而开始庆祝的。她的传记叙述「在1209年一次神视中,她看到一发光的圆形月亮,但其中却有一黑点;耶稣告诉她,此黑点表示在整个礼仪年的循环中,仍缺少一个敬礼圣体的庆节。这项启示最初虽有不少人不愿接受,但最后列日的主教,以及大六品雅格班大利雍(Archdeacon Jaqueu Pantaleon)即日后的教宗吴尔班第四世,对此种敬礼均极力支持。吴尔班四世升任教宗(1261)后于1264颁布诏书,订立一新的庆节,敬礼至圣圣事。日期定于五旬节八日庆期后的星期四。据说,是圣多玛斯在教宗的要求下编写了本节日的弥撒与日课经文。有很长的时间,此节日称为「新节日」(Nova Solemnitas),其他的名称有:「圣体庆节」(Festum Eucharistiae)、「最珍贵圣事庆节」、「基督圣体圣血节」,法国通常又称之为「天主节」(Fête-Dieu)。 教宗吴尔班颁布诏书后两个月即逝世,因此所订立的圣体节实际上并未在各地实行。以后在教宗克来孟第五世(1221~1312)以及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7)的督促下,此庆节才普遍的被接受。 礼仪年度的革新,此节日的庆祝也包括主基督宝血的奥迹,称为「基督圣体圣血节」。耶稣宝血节原于第十六世纪时开始于西班牙,后传入意大利;1849,教宗碧岳第九世由流亡中重返罗马,为感谢主基督,诏令普世教会庆祝耶稣宝血节,日期定于七月一日。其实,耶稣圣体与耶稣宝血本是同一奥迹,应在一起庆祝。因此礼仪年度革新之一般准则的官方诠释说:「基督至圣圣体节同时也是对主耶稣基督之至尊宝血的庆典,一如在弥撒与日课的经文中,以及教宗吴尔班于1264年订立此庆节的诏书中所清楚显示的。」因此七月一日的「耶稣宝血节」已被删除。有人注意到,基督圣体圣血节所纪念的奥迹,实际上已在圣周四举行。因此前者似乎是一种重复。但是我们要了解,圣周四的庆祝事实上是三日庆典的开始,与圣周五耶稣受难日紧密地连贯在一起,因而不能以毫无拘束的欢乐心情,来庆祝圣体圣事的伟大奥迹。所以在常年期间订立一特别庆节,对此圣事表达我们的欢欣、赞颂、感谢,并使我人更深入地瞻仰此圣事的奥迹,这也是很适当的。2.本节日的礼仪本日的弥撒专用经文所表达的神学思想深受圣多玛斯的影响。他在其神学巨著(Summa Theologica)中曾分析圣体圣事的三重重要意义:对过去,它是对基督苦难与真正祭献的一种追念;对现在,它是我们与基督合以及彼此合一的圣事;对将来,它使我们提前分享天主性的幸福。这三层意义依次表现在①集祷经中:「祢藉此神妙的圣体圣事留下了你苦难的纪念……」,②在献礼经中:「我们奉献饼酒为礼品,乃是教会和平、统一的象征……」,③在领圣体后经中:「我们领受了祢圣子的圣体圣血,这正是永远福分的开始,但愿我们永远分享祂的天主性。」 圣体圣事的传统神学意义综合性地表现在本日专有的继抒咏中(Lauda, Sion, Salvatorem)。此继抒咏是圣多玛斯最美的创作之一。它将教会关于圣体圣事的基本教义清楚地以诗歌方式表达出来。 弥撒的圣经选读分甲乙丙三年,各有三篇读经。甲年读经一(申八2-3;14-16):梅瑟提醒人民:天主如何用「玛纳」在旷野里四十年之久,养育了选民。玛纳是圣体圣事的预像。读经二(格前十16-17)指出格林多教会对圣体圣事的信仰;藉分享耶稣之圣体圣事使大家结合为一体。福音(若六51-58)是耶稣对圣体圣血的预言,祂许诺,祂自身将成为人类的真正的饮食,可使人得到永生。 乙年读经一(出廿四3-8)叙述梅瑟给天主献祭,以牺牲的血淀在祭坛上和人民身上。表示天主与人订立盟约。这是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尽宝血,代人与天主订立新盟约的预像。读经二希九11-15)说明耶稣为新约的中保,祂不是以牛羊的血,而是以自己的血,为我人赎罪,获得永远的救赎。福音(谷十四12-16;22-26)描述耶稣如何在最后晚餐时,订立了新的祭献,用祂的身体作我们的食粮,用祂的血 ── 新约的血 ── 作我们的饮料。丙年读经一(创十四18-20)叙述撒冷王默基瑟德的祭献,默氏既是国王又是司祭,和他所献的饼酒是耶稣和圣体圣事的预像。读经二(格前十一23-26)是保禄宗徒讲述耶稣建立圣体圣事的史实,其主要目的是为纪念基督为人流血牺牲的奥迹。 本日弥撒有两式颂谢词可供选择;第一式适用于圣周四,也适用于此庆节;第二式为新编,适用于此庆节和任选圣体敬礼弥撒。二者均指出圣体圣事的主要奥迹:是祭献、也是祭筵。 本日日课的各种经文也帮助我们了解圣体圣事的丰富意义,赞美诗、圣咏、对经以及诵读等均值得深入的默想,以便领悟与体验此伟大的圣体奥迹。第二晚祷谢主曲对经以简要的言词表达了此奥迹的三重意义:「基督充作饮食的圣筵:使人纪念祂的苦难(追忆已往),我们的心灵充满圣宠(圣化现在),也使我们获得来日分享光荣的保证(保证未来)。3.圣体游行订立与推广此节日的三位教宗从未提及此日应举行圣体游行礼。据考证,圣体游行礼首先于第十三世纪末(1274-1279年)在德国的科伦出现。这种习惯在第十四及十五世纪时逐渐推广到各地。到1820年罗马圣部才予以批准,但始终未视之为礼仪行为,只看作是热心善工(Pia exerctia),旧法典(1291条第一项)规定在此日弥撒后应举行隆重的圣体游行礼,除非有特殊情形不容许举行。新法典(944条第一项中的条文不再严格地规定,只称:「如果教区主教认为可行‥‥得经过大街举行圣体游行,尤其在基督圣体圣血节日最为适宜。」无疑的,为了适应现代各地的环境,生活方式的变迁,教会法律不得不有所改变。但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对圣体敬礼作公开的见证,教会仍希望举行圣体游行。关于游行的规则与方式等,教区主教有权做适当的安排(新法典九四四条第二项)。 如果在此节日为了重要的理由不能举行圣体游行礼,最好为整个城区(总绎区)举行其他公开的庆典:主教座堂,或其他合适的场所举行(参阅「圣体敬礼」102条)。「圣体敬礼」(101~108)与「主教行礼规则」(385-394)二书均提供举行圣体游行的方式与礼规。因此已把圣体游行礼纳入礼仪行为内。 举行隆重的游行礼,主要目的是要「公开地表明对圣体圣事的信德和敬爱」(圣体敬礼 101),以特别的敬礼明认基督在此神妙圣事中的真实临在,纪念并感谢基督藉此圣事为我们所表达与完成的救恩。信友团聚在一起与圣体同行也有其本身象征的意义。它象征在旅途中前进的天主子民──教会。只有在主的临在与帮助下,我们在人生旅途上才能克服种种困难与危险。人生是旅行,我们聚在一起(教会),在耶稣的陪同下、领导下,走向天乡──与天主永远欢聚之所。为了表达这种象征意义,礼规指出;游行最好从一座圣堂走到另一座圣堂(圣体敬礼107)。 梵二礼仪革新以来,此节日的圣体游行礼,似乎已很少在教区、堂区举行了。当然今日的社会情况似乎不适于这种敬礼的举行。但负责牧灵工作的主教、神父是否研讨过,如何以其他方式的圣体敬礼来取代游行礼呢?基督圣体圣血节日,不能举行游行时,至少应举行较隆重的「圣体降福礼」,让教友有机会团聚在圣体面前,朝拜、感谢、赞颂订立此伟大奥妙圣事的基督。藉此机会教导并促进教友对圣体圣事的敬爱。来源:《我们的庆节》(赵一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