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年,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读经解析(神父讲道参考)

奉献是为了获得

「我在患难之日寻求上主,虽整夜伸手,亦不觉辛苦,我的心灵且不接受安抚」(咏77:3)。我们呼求上主,因为我们确信上主将生命、呼吸和一切赏给了众人(宗17:25)。我们呼求圣人为我们转求,到一些地方朝圣,亲吻圣髑,做九日敬礼等。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生命。

「众人都寻找耶稣,一直来到他那里,挽留他不要离开他们」(路4:42)。 「他们触摸耶稣,因为有一种能力从他身上出来,治好众人」(路6:19)。他们接近耶稣,是为了获得得生命。耶稣声明:「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

在耶稣的建议中,有些似乎是相反的,甚至是可笑的。为了获得生命,首先要舍弃生命:「父我,因为我舍掉我的性命,为再取回它来:谁也不能夺去我的性命,而是我甘心情愿舍掉它;我有权舍掉它,我也有权再取回它来:这是我由我父所接受的命令」」(若10:17-18)。耶稣为他的建议作解释:「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这需要在信德的光照下理解,为获得生命,需要牺牲自己的性命(默12:11)。这是奇怪且令人费解的逻辑!天主曾向亚巴郎许诺,他会有如同天上的星星、海边的沙粒那样多的后裔;同时天主却要求他祭献自己的独生子依撒格,只有这样,天主才能实现祂的许诺。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只有对天主的许诺深信不疑的人,像亚巴郎一样,才能做到。

耶稣许诺,将生命赐予自己的门徒们:「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若8:12)。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们:「谁如果遵行我的话,永远见不到死亡。」8:52犹太向他说:「现在我们知道:你附有魔鬼;亚巴郎和先知都死了;你却说:谁如果遵行我的话,永远尝不到死味」(若8:51-52)。他在十字架上的时候,由肋旁流出了生命的水。

在逾越奥迹中复活的那天,重新获得生命。那些跟随耶稣的人是有福的:他们将获得生命树(默2:7),并将永远与祂在一起(弟前4:17),看到天主本来的面貌(1若3:2)。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要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主,我们还去投奔谁呢?只有你有永生的话。

读经一:耶20:7-9

他必使你的义德如光出现,使你的仁义如日中天(咏37:6)。这是一位老年的智者,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相信天主会因着自己的正义行为而赐福于自己,而获得永恒的赏报。「天主待正直的人多么美善,上主对心里洁净的人亦然」(咏73:1),这是以色列人传统的认识。这就是有关「赏报正义」的教训。然而有时面对否认的事实,经常是不可理解的。这时,所有关于信德的教训都显得无力,似乎都是巧妙的声明,甚至有时是嘲讽和不可接受的。

今日的读经一向我们介绍了一位觉得生命没有希望的青年,在面对荒谬事情时对天主鲁莽的质问,甚至可以说对天主的辱骂:「上主,你引诱了我。」这是耶肋米亚先知,因为他忠信于自己先知的使命,在行使自己先知性使命的时候,必须面对各种形式的迫害、不幸、灾祸,甚至觉得不可以承受,因此他向天主呼喊投诉,表达自己的痛苦。

事实是这样的:耶肋米亚先知是在耶路撒冷沦陷被毁以及犹太人充军到巴比伦时期,国家靠近毁灭的边缘。国王约雅金是一位懦弱的人,只知道关心修建自己的豪华宫殿,对于即将临于自己子民身上的灾祸却漠不关心。圣殿的司祭们宣讲一种无用与虚伪的宗教,表现在一种外表没有积极意义的礼仪。外在的庆典不能给人带来心灵的自我悔改,也不能使人根据天主的诫命去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主召叫耶肋米亚先知,「因为我派你到那里去,你就应到那里去;我命你说什么,你就应说什么。先知感到害怕,因为觉得自己还年青,不会说话,但是天主向他保证说:不要害怕,因为我与你同在并保护你,他们要攻击你,却不能得胜你,因为有我与你同在」(耶1:7 -8,19)。

这样,耶肋米亚先知不能不相信天主的话,他立刻接受了,但是他不理解天主的召叫。很多反对的事情出现了:与国王、宗教领袖和军队指挥官发生冲突;甚至犹太的人民,感到愤怒及失望,请求先知不要作声。敌人不再容忍他,他们搜集证据反对他,逮捕他。他们打败他,并且他经历审判。然而,先知是幸运的,他被无罪释放。

最坏的情况似乎过去了,但是先知所感觉到的紧张气氛、焦虑,不适已经深深的表露了自己的生活,并震撼了他的心理平衡。他如此向天主诉说自己的痛苦经历,就是今天读经一所表述的。

读经一是用一个非常活泼的形象,是在圣经中以很大胆的图像表达先知的诉说:「上主,你引诱了我,我让我自己受了你的引诱;你确实比我强,你战胜了」(7节)。先知将自己的使命与一个女青年相比,如同女青年被一个青年人的甜言密语所引诱,并且相信了他的建议,放弃了自己的选择与命运。她没有什么可以诅咒,她相信那一刻是在一个虚假的爱情中。

这就是耶肋米亚的感受:他独自地反对一切,受到人民的攻击及嘲笑,向他施暴。为甚么天主召叫他,要他去完成是失败的使命呢?他感到奇怪,因为他受了天主的引诱,为什么他不与家人保持宁静,共同生活在充满和平的阿纳托城内呢(耶1:1)?在先知的无助中,他呼喊说:「我不再想念他,不再以他的名发言」(9节)。这是对自己所爱的人的一种充满愤怒与痛苦的诉说,是想与自己心爱的人建立彼此间的盟约,并向对方诉说自己处在动荡与不安生活中的感受。

但是,如同生活在不可阻挡的爱情中的人,先知也不能放弃天主对他的召叫,视这样的召叫而不顾。他愿意受天主的引诱。天主召叫他,这种感觉炽热他的心,在其内就像不能熄灭的火焰燃烧着。尽管他经历剧烈的痛苦与别人的嘲笑,也不能让他放弃天主对他的召叫与自己的使命。

读经二:罗12:1-2

如果我们的礼仪庆典没有爱相随,那对天主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先知宣讲,耶稣也多次证实了这样的观点:「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3)。

读经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在圣殿中隆重与重要的祈祷,将被赞美天主的方式所取代:就是献上自己的身体当作生活与悦乐天主的祭品(1节)。如果我们的礼仪不是庆祝爱的生命,就是流于形式;即使是表现出来的,也是没有内容的外在形式。保禄继续劝勉基督徒不要「与此世同化」。

在新约的语言表达中,「与此世同化」并不只是时间上的意义,更是质量上的变化,就是人常认为所有的事都是正常的,都是充满智慧的,有意义的。这样的想法很容易进入人的心灵与内心,亦很容易被采用,而且也不用反省。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基督徒很容易按照此世的思想去思维,并迎合现世伦理生活的潮流。这种「迎合思想」是充满了陷阱与危险的。因此必须常常注意,以免掉进它的漩涡。

这就是为什么宗徒们邀请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要重新思考,甚么是天主所接受的行为,即使人们是不可理解的。

福音:玛16:21-27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都满怀一种期待:希望未来的生活可以变好,将要来的世界会充满和平与正义。正如在则49章中所看到的一样,犹太经师们宣布,在最后的时期,整个大地都会有奇妙的改变:他们且保证,在默西亚的日子里,巴勒斯坦将变成一个花园,而这个花园会变成一大片森林,大地也会有千倍的出产,为每人都有很丰富的财富,每人都不会缺少,就像在乐园中刚开始一样。

宗徒们也对这样的远景充满希望,认为天国的来临是快要实现的事。他们确信师傅就是基督,是达味之子。他们跟随耶稣,希望在耶稣身上实现他们各人的光荣理想。唯一的问题是,按照他们的想法,他们仍希望知道谁在他们中间是最大的(谷9:34)。

在这种充满希望的等待中,耶稣三次宣布自己的苦难,在福音中出现了三次。在耶稣公开生活的一半时间后,祂感觉到有必要用一种决定性的方法,让自己的门徒们明白,跟随自己不要有一种幻想或者现世的想法,这种想法在耶稣身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为避免任何形式的歧义,祂声明朝着耶路撒冷不是为了获得胜利,而是去受苦,将在那里被杀害,但是第三天将要复活(21节)。

现世的思维与人的逻辑不明白耶稣这样的建议。门徒们也不明白其意义,因为他们从犹太经师中学到,默西亚是不能受苦与死亡的。这些经师教育他们,当默西亚来临时,安眠在坟墓中的都要复活起来,并要进入一个光荣与喜乐的国度;而伯多禄,以全体的名义行动(32-33节)。没有必要感到害怕去祭献,如果某一天有必要,即使去冒险,奉献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但绝不是去履行一个很荒唐的决定,也不应该走在一条感到失败的路上,觉得耶稣有必要考虑自己的决定,并改变自己的主意。

紧接着的情景是非常重要和现实。伯多禄将耶稣拉到一边,好像是在对正处于绝望中的人给予鼓励的安慰。他觉得有必要使耶稣明白,在一个感觉失落的时刻,应该逃避虚假幸福的道路。

耶稣对试图劝阻他离开路径的反应很严厉,甚至是愤怒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其实这句话的翻译是不准确的。耶稣并不是要使伯多禄远离自己,而是要将他带到正确的路上来。「退到我后面」意思是说,跟随我的道路,不要想走在我前面指挥我,不要想为我指出前进的道路,这条路是由天父所安排的;而你——伯多禄的建议,是从人间的智慧而来的,由人的狡诈而来,在天父的眼中是愚蠢的。

伯多禄此时并不明白他所犯的错误,他正朝着与上主的道路相反的方向前进。与撒殚的愿望一样,他想劝耶稣拥有统治别人的愿望,有获得权力的欲望。魔鬼曾将耶稣带到一座高山上,并向耶稣显示了世上所有王国的荣华富贵,向祂说:「祢若俯伏朝拜我,我必把这一切交给祢。」那时,耶稣就对他说:「去吧!撒殚!因为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独事奉祂』」(玛4:8-10)!现在耶稣面对着同样的诱惑与试探,这是伯多禄提出的,因此耶稣的反应还是同样的坚硬。

今日的福音与上个星期日的福音可以构成一体,可以将二者放在一起比较。西满伯多禄因为接受了来自天父的启示,而被耶稣指定为教会的磐石,他接受了耶稣所委托给他的任务,并宣布了对永生天主之子的信仰。现在他却变成了绊脚石,因为他按照人类与现世的逻辑去思想与行动:他幻想光荣、成功、荣誉,这些都构成了他跟随师傅的障碍。

耶稣责斥伯多禄之后,便对所有的门徒,明确提出他对他们的要求。没有企图减轻,使他们更容易接受。接受基督的使命是无条件的。如果师傅选择去交付自己的生命,如果「徒弟不能胜过师傅」(玛10:24),那么门徒们的道路就必须与师傅走同样的道路。耶稣向门徒提出了三个要求:弃绝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随我。这三个要求构成了做门徒的典型与最基本的条件,是不能耽误或反覆为自己考虑的。

「弃绝自己」,意思是说不再为自己考虑,这是世界治理人民关系的原则的逆转。那些被认为是积极的人而被拒绝,是因为他们只是要求别人去行动:寻求自己的喜好,希望获得光荣的意愿,寻找自己的益处。即使有时在外表看来是充满了爱德的行为,内在却隐藏着自私和欲望的成份。

耶稣的门徒被召选,首先是被要求放弃任何为自己思考的意愿,即使是属灵性的层面。不要为自己积蓄在天国受光荣的善行,为了更好地满足自己灵性生命的需要,需要为别人的益处而思考和行动。即使是小小的善行,也不要只想自己的益处。善行不是为了自己的益处,而是为兄弟姐妹的益处。无条件地去爱,就像天父一样,即使有所损失,也一样去爱。

第二个要求是「背起十字架」,这并不是说只需要背起生命中很小的一部分挑战,或者困苦,或者用这种方法讨天主喜欢。基督徒并不是寻找痛苦,而是爱。十字架是爱的标记与完全的奉献。背起它跟随基督,意思是走在基督所走过的道路上,为了基督的意愿而奉献自己的生命,即使在面对迫害与死亡的威胁下,也忠于福音的要求。「背起十字架」,要求人不再寻找自己的益处,而是为别人的益处。

第三个要求「跟随基督」,并不是说将基督当作生活的模范,而是分享基督的选择,并以基督的计划视为自己生活的目标,与基督一起,为别人付出爱的行动。在今日福音的最后结束部分(25-27节),用了三个理由解释基督为什么要向自己的门徒提出这三个条件,并要求门徒们接受这样的条件,好成为门徒。

第一个理由(25节):「谁若丧失自己的生命,不是丧失,而是获得生命」(25节)。谁在自己手中紧握那颗麦子,将这粒麦子隐藏起来只为自己挥霍,就会丧失自己;但是谁有勇气将这粒种子埋在地里,才能保存和获得这粒种子带来的果实。生命也是这样:为了获得生命,必须先舍弃生命,为自己的近人付出生命。

第二个理由(26节):现世的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脆弱的,不稳定的。没有必要为现世的生命付出全部精力,好像它是永恒的一样。在智慧文学上有很多反思生命的思想:「看,你使我的岁月屈指可数,我的生命在你前算是虚无。世人的生存,只是一口呵嘘。人生实如泡影,只是白白操劳,他们所有积蓄不知谁来得到。我主,现今我还有什么希望?我的希望寄托在你的身」(咏39:6-8)!

第三个理由(27节)是最后的赏报。在玛窦福音中常常出现审判的场面,这种审判不是对未来的威吓,而是指在现世做明智的选择。在生命末刻我们能向天主呈现什么呢?肯定不是所积蓄的财富,所享受的一切、认识、或者职业。天主在最后也不会看我们所获得的各种荣誉,而是看我们的爱德行为。

谁如果缺少反省的能力,就会被这个世界上的各种诱惑所迷;谁如果远离将世界带向迷惑了很多人的邪恶诱惑、偶像崇拜或者欺骗,在自己身上所反射的就只有天主的光明,他/她的真正的生命价值就会显露出来。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