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一舟《我们的庆节》1. 本节日的源始与演变教宗碧岳第十一世于一九二五年订立了此节日,称为基督君王节,决定在每年十月最后的主日庆祝。在他颁布的通论(Quas Primas)中指出选择这个日期的理由:「十月最后的主日,礼仪年度部将结束时,举行此庆典,我们看来是最适合的,因为一年中所纪念的耶稣基督生活的各项奥迹,将以基督君王的伟大庆节作为结束与高峯,如此在所有人面前赞扬祂的光荣,祂在诸圣和诸被选者身上得到胜利。」教宗订立此节日的主要目的,是要使人以承认基督为王作为反对时代许多恶势力的有效武器。承认基督为主、效忠基督可以带给人真正的自由、安宁、和谐与太平。以下是教宗通谕中的几个主要思想:
(一)基督是君王:全部圣经、教会历史中都有这种称呼,基督是全世界的君王。(二)为所右的人,如果接受他,则是一种幸福,如果拒绝他,则带来灾祸。(三)基督是我们每个人的君王,我们的理智、情感、意志、身体都应侍奉祂。(四)俗化主义,把耶稣挤出这个世界,是人的灾祸。(五)基督君王节应一再提醒人灵:耶稣基督是世界的君王。
基督君王的思想与庆祝,实际上早已含盖在其他的庆节中,如主显节、复活节、耶稣升天节等,甚至每个主日也可以说是基督君王的节日,因为主日尊耶稣为主,主亦郎君王的意思。因此有些学者对耶稣君王节的订立曾持有保留的态度。但一九七〇年,礼仪年度的革新将此节日移到常年期最后(亦即整个礼仪年最后)的主日,使基督君王职称的宇宙性与末世性特点更为显著,同时对名称也改为:「基督普世君王节」。
由此很明显地指出:光荣的主与君王不只是礼仪年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在尘世整个旅程的目的:「基督昨天、今天、永远都是一样的」(希十三8),祂是「阿而法及敖默加,最初的及最末的,元始及终结」(默二十二13)。因此,将此庆节定于礼仪年的最后主日似乎比较更自然。
此节日指示出人类历史所趋向的目标,人类愿望的集中点,人类理想与渴求的满足,也就是天主永恒计划的完成:「使天上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弗一10),它同时也把随后而来的将临期置于耶稣将在光荣中降来的远景中。如此,我们怀着对耶稣光荣来临的期望而开始另一礼仪年度的循环。
2. 本节日的礼仪木日弥撒的专用经文取自旧有的,只作了很少的改变。甲乙再三年的圣经选读,使我们从圣经更充分地认识基督的奥迹。
进堂咏对经以少数的词句,确切地道出基督的逾越奥迹:「被宰杀的羔羊堪享权利……愿祂获得荣耀及王权,直到万世万代。」由此也指出今天的主题;基督是万世万代的君王。集祷经前半段与旧经文相同;只把后半段「求你慨发仁慈,使那因罪恶创伤而分裂的天下万国,仍归属于祂至甘饴的统治之下。」改为「求你使我们、所有自奴役中被解救的人类,都能崇奉你为尊威的主宰,永远同声赞扬你。」
这种改变也显示本日的主题也稍有改变:我们所追求与渴望的不仅是天下万国隶属于基督的王权下,而是每个人,甚至每个受造物都要承认天主的尊威,永远赞美祂。新集祷经暗示人类的最终目标,一如保禄所说:「基督必将为王,直到天主把一切仇敌屈服在祂的脚下。最后被毁灭的仇敌是死亡,因为天主使万物都屈服在祂的脚下。万物都屈服于圣子之后,圣子自己也要屈服于那使一切都屈服于祂的父,好使天主成为万物中的万有」(格前十五25-28)。
颂谢词表达这同样的思想「……祂(基督)使一切受造物归于祂的权下之后,就将水远而普遍的神国、真理与生命的神国、圣德与恩宠的神国、正义仁爱与和平的神国,呈献于你(圣父)至尊台前。」我们今世须服从基督君王的命令,日后才能在祂的神国与他共享永生(领圣体后经)。
甲年读经一(则三十四11-12,25-27):叙述天主关怀与照顾祂的子民,犹如牧羊人对待自己的羊群,指出天主的君王职与世俗国王的不同。
读经二(格前十五20-26,28):保禄赞扬基督战胜了死亡,他必为王,使万有归属祂权下。福音(玛二十五31-46):预告主耶稣将在光荣中降来,审判万民,审判的重点与标准是人的爱德行为。
乙年读经一(达七13-14):达味的神视:上主要赐给像人子的那位统治权、尊荣和国度……。这是关于基督将要为王的一篇预言。
读经二(默一5-8):赞美基督是地上万王的元首,祂也使我们成为王国;在末世神要乘着云彩降来。福音(若十八33-37):耶稣在比拉多面前承认他是国王,但是祂的国不是属于这个世界的。
丙年读经一(撒下五1-3)「以色列各支派给达味傅油,立他为因王,他是基督的预像;基督将为普世君王。
读经二(哥一12-20);对基督的赞美诗,使我们认识吔在.天主之计划中的种种角色。福音(路二十三35-43):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君王基督,即使受嘲笑与屈辱,祂仍然表现出祂是君王,他有权为右盗开启乐园(天国)之门。
日课以不同的经文帮助我们默想、赞扬本节日庆祝的奥迹。赞美诗称基督为天地的主宰、万民的君王、和平的领袖、正义的太阳,是原始与终结、宇宙的中心、人类的君王、天人之间的桥梁、万王之王等。这些都显示基督君王不同于其他任何世上的帝王或国家元首。
诵读日课中诵读二取自奥利振的著作,也强调基督的王国是内在的、精神的。我们固然切望天主的国能广及人间各地,但首先应让天主在我们每个人心内为王。「如果我们愿意天主在我们内为王,我们就不要让罪恶在我们必死的肉身内称王,而要致死我们那属于地上的肢体,好使我们结出圣神的果实。这样,天主能在我们心内,如同在精神的乐园里散步,并独自与祂的基督在我们心内为王。」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基督君王节在旧弥撒经书中被编排在圣人专用部份十月里,好似一个独立的庆节。而在新弥撒经书中(感恩祭典),则是编在常年期最后的主日,也就是礼仪年度最后的主日。如此,使本节日的地位与特点更清楚地表现出来。林思川《台北思高》最后审判的「启示」玛窦福音的末世言论中有两个高峰,首先是「人子来临的先兆」(二四29-31),其次是「世界末日的审判」(二五31-46),这段经文就是本主日的福音内容。这是一个刻意安排的审判场面:「人子在光荣中,与众天使一同降来……一切民族都要聚在他面前。」它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一个图像性的「启示言论」:人子坐在审判宝座上,分别义人和罪人,并且给予决定性的判决——永罚或永生(二五46)。最后审判时的标准是具体地爱近人的行动,因为耶稣自己和一切受苦的人认同:「你们对我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个所做的,就是对我做的。」
经文结构这段经文的结构十分清楚,先是交待事情发生情景的「引言」(二五31-33),接着便是整个审判过程的报导(34-45),其中以完全对称的方式表达出审判者和义人(34-40)以及和罪人(41-45)之间的对话,而最后便是审判的执行(46)。
整篇经文是一个修辞学上的杰作,以极度尖锐的方式表达出决定性的思想:审判的标准在于对人子最小兄弟(姊妹)所做的爱德行动;或者疏忽了对这些「最小者」——意思是受苦者和身陷困境者——应尽的责任。经文的背景人子出现的情景,明显地受到旧约中默示文学所描述的「上主的日子」(岳四1-2;匝十四2-3;依六六18)的影响。人子来的时候将分别义人和罪人,如同牧人分开绵羊和山羊一样。这里反映出一个巴肋斯坦地区的生活背景,当地人在白天把一切牲畜放在一起牧放,到了夜里则分别关在不同的畜栏中,因为山羊需要比较温暖的地方。此外,福音经文也用了一般常用的象征:右边代表好的,而左边则是不好的象征。
个人的审判最后的判决是根据每个人作为而判定的,每一个人都要站立在审判宝座前,依据他是否有爱的行为而被审判。虽然「一切民族」都聚集在审判宝座前,但这里却明显的并非「民族性的集体审判」,而是针对每一个人独立施行的审判。
在爱德行动中和耶稣相遇福音中提出六种具体的「爱德」行动,只是一些例子,真正的爱德行为当然远超过这些。真实的、行动的爱,是玛窦福音中特别重要的思想(五7;九13;十二7),对初期基督徒而言,耶稣的宣讲遗留在世间最大的效果,就是满全他爱的命令。因此,福音直接把这些爱德行为和耶稣联系在一起:凡是对耶稣的最小兄弟所行的爱德,都是对他做的。这说明义人在「最小者」身上和耶稣相遇,虽然他们可能在当时并未查觉。
审判的君王就是世上的耶稣审判的人子将自己和最小者认同,这个情况该如何了解?人子之所以如此说话,一方面因为他曾经在人群中生活,立下了爱的榜样,并要求大家照样去行;另一方面他现在以生活的,末世的审判者的身份再次出现,要求大家交账。这里我们清楚的看出现世和未来的关系:审判的君王(人子)就是曾在世上生活的耶稣。这些「最小者」是人子的「兄弟」,这样的思想大概来自于信仰团体中彼此以兄弟称呼(五22-24),但在普世性福传和末世性审判的视野中,被扩展到一切的人。福音强调这是一个施于「一切民族」的审判,暗示在福音经文形成之时,福传时代业已开展,因此,普世各民族都将面临末世性人子的审判。
审判的确定性经文最后以极简短的方式叙述审判的执行:忽略而未实行爱德诫命的人,必遭受永远的处罚;而义人则将获得永生。这个经文所描绘的图像,当然不能被了解为具体的审判过程;其目的在于强调审判者——人子——的话具有决定性的效力。这是初期教会对耶稣的爱的教训继续反省后,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