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必引导你走当行的路
默想:你是否在寻求天主为你的生活带来平安和智慧的方式?先知提醒我们,天主的国度属于那些愿意接受天主的话并愿意接受的人。通过服从天主的话语和诫命,他们不仅为自己获得智慧与平安,而且反过来也成为他们的孩子和后代的祝福。耶稣警告他那个时代的人们,要在为时已晚之前听从天主的话。他将骄傲的教师和虚荣的学者与固执的玩伴进行了比较,后者拒绝听从明智的忠告和教导。
耶稣讲了一群失望的音乐家和他们固执的朋友在适当的场合拒绝唱歌或跳舞的寓言,这挑战我们去审视我们是否选择性地只听和做我们想听的。耶稣寓言中的年轻音乐家们非常沮丧,因为他们无法让任何人听从他们的指示。他们抱怨说,如果他们在婚礼上演奏他们的音乐,没有人会加入他们的节日歌舞;如果他们在葬礼上演奏哀歌,没有人会加入。这个寓言呼应了智慧书3:4的智慧——“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你是否与天主王国的信息保持一致?你是否听从天主的智慧和真理之言,仿佛你的生命取决于它?
精神上的冷漠和充耳不闻会阻碍天主对我们说的话耶稣关于天主王国的信息是一个好消息的宣告,为那些倾听和服从的人带来巨大的喜悦和希望——但它也警告那些拒绝接受天主仁慈邀请的人将面临糟糕的后果和灾难。为什么洗者若翰的信息和耶稣的信息会遭到抵制和充耳不闻?经师和法利赛人出于嫉妒和精神上的盲目,把洗者若翰的苦行归咎于魔鬼,把耶稣的餐桌团契归咎于他们假装是默西亚的证据。他们成功地挫败了天主对他们生活的计划,因为他们已经对洗者若翰的信息关闭了心扉,现在他们对耶稣——天主受膏的儿子——充耳不闻,耶稣被派来拯救我们脱离罪恶和死亡的束缚。
什么会让我们灵性迟钝,听不见天主的声音?就像耶稣那个时代的人一样,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冷漠和蔑视,尤其是对天国的事情。冷漠使我们听不见天主的声音和福音的好消息。只有内心谦卑的人才能在天主眼中找到喜乐和恩宠。你的生活是否与耶稣的希望和救赎信息一致?你知道相信和遵守天主的话所带来的喜乐和祝福吗?
当阅读今天的福音文本时,首先想到的是我们许多教堂在周日和工作日庆祝的弥撒。正如耶稣所说,这一代人就像坐在广场上的孩子们,向别人喊道:“我们吹笛,你们没有跳舞;我们唱哀歌,你们没有哭泣。”
我想过那些人们“参加”但“参与”很少的群众,毫无意义。有时你会听到对司铎所说内容的回应,但有时你听不到它们,或者你听到的是胡言乱语,所以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从长椅的排列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所有人都彼此分开,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坐在教堂的后面,那里常常听不到、看到或理解任何东西。他们“参加”弥撒,仿佛在庆祝活动期间对在场的人表示特别感谢。他们传递一些不被理解的读物,当圣体的时刻到来时,没有参与“领圣体”。顶多是把自己更加封闭在彼此内心的时候。有时,司铎试图让庆祝活动活跃起来,但事情却变得复杂起来。这就好像我必须拉一辆车,每个人都上了车,却没有人帮忙推。
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那些听到别人吹笛子而不跳舞、听到他们唱哀歌而不哭的孩子的话,让我想起了这些弥撒。他们冷漠、没有人情味。很难看出这是一个聚集在一起快乐地庆祝其信仰、聆听圣言并分享圣体圣事的团体。很难看出这些弥撒的意义,它们更像是“空洞的仪式”,而不是真正的“圣体圣事”。
也许那些像这样参加弥撒的人更多地考虑的是他们个人的救赎,而不是与他们的兄弟会面并承诺跟随耶稣。但这与耶稣在与门徒共进晚餐时,尤其是在最后的晚餐中所设立的圣礼没有什么关系。
主耶稣,请打开我的耳朵,让我听到祢王国的好消息,并释放我的心,让我快乐地爱祢和服侍祢。愿没有什么能阻止我全心全意地跟随祢。
早期教父的每日名言: 宽恕之河将我们洗净。作者:米兰的圣安布罗斯,公元 339-397 年
“那么,这水是好的。我指的是圣神的恩典。谁能将这泉源赐予我心?让它在我心中涌出,让那给予我永生的东西流淌在我身上。让这泉源在我们身上泛滥,而不是流走。因为智慧说,‘你们要喝自己器皿里的水,要喝自己井里的水,不要让你们的水流过你们的街道’(箴言 5:15-16)。我该如何保存这水,使它不渗出或滑走?我该如何保护我的器皿,以免任何罪恶的裂缝渗透进来,让永生之水流出?主耶稣,教导我们,教导我们,就像你教导你的使徒一样,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锈,有虫子咬,也有贼挖窟窿来偷’(玛窦福音 6:19)……
“如果你寻求耶稣,就抛弃那些破损的池子,因为基督没有习惯坐在池子旁边有一口井。那位撒玛利亚妇人(若望福音 4:6)在那里找到了他,她相信了,想要打水。虽然你应该一大早就来,但如果你晚点来,即使是在六点钟,你也会发现耶稣因旅途而疲惫不堪。他很疲惫,但那是因为你,因为他一直在寻找你,你的不信使他疲惫不堪。然而,如果你现在才来,他不会生气。他要求喝水,他即将给予。但他喝的不是流过溪水,而是你的救赎。他喝你的善良品格。他喝那杯,也就是为你的罪赎罪的激情,这样你喝他的圣血,就可以解除这个世界的干渴。” (摘自《论圣神》 1.16.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