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指南(五)
叁、准备
26.「宣讲准备是一项如此重要的任务,须投放长时间去研习、祈祷、反省以及发挥牧灵的创意。」(《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45)教宗方济各以非常强烈的话语强调此一训导:一位不准备自己和不做祈祷的讲道者就是「不诚实和不负责任的人」(《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45),是「一位假先知、骗子、肤浅的仿冒者」(《福音的喜乐》劝谕,151)。显然的,在讲道的准备上,研读是无价的,而祈祷则是必不可少的。讲道要在祈祷的背景中传达,也应在祈祷的背景下撰写而成。「主礼圣道礼仪的人,要将圣道礼仪所包含的属灵滋养传递给参礼的人,尤其在讲道中。」(《弥撒读经集导论》38)宣讲的神圣行动与天主圣言的神圣本质是密切相连的。在某种意义上,讲道对等同于在共融礼中分施主的体血。在讲道中,天主的圣言「被分施」,以滋养祂的子民。梵二《启示宪章》以圣奥思定的话告诫讲道者,要避免成为「外表是天主圣言空洞的宣讲者,内里却不是天主圣言的倾听者」;在同一段话里,他更进一步劝告所有大公教会的信徒要藉多读圣经,作为与天主的虔诚对话;根据圣安博主教:「当我们祈祷时,我们向祂说话;当我们阅读天主圣言时,我们听祂讲话。」(参阅《启示宪章》25)教宗方济各强调,如果讲道者想要触动听者的心,必先让自己被活生生和充满动力的圣言所渗透(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0)。
27.圣父教宗建议,讲道者在寻求这种与天主圣言作深刻的交谈时,可借助于包含读经、默想、祈祷与默观所组成的「圣言诵读」(lectiodivina)(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2)。这个四重的方法植根于教父们对圣经属灵意义的诠释,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由隐修院的男女会士以他们终生对圣经的祈祷默想,而发展起来的。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他的《上主的话》宗座劝谕中,描述圣言颂读的阶段:
首先以诵读经文(lectio)开始,引发人为了真正认识经文的实在内容而问:经文本身究竟想说些什么?缺少这一步,经文(text)便会成为一个借口(pretext),让我们停留在自己的思想上。
继续便是默想(meditatio),人要问:这篇经文有什么要对我们说的?在这一阶段,每人作为个人或团体一分子,应让自己受到触动和挑战。
继而来到祈祷(oratio)的环节,这时人要问:我们要对天主说些什么以回应祂的话?祈祷不论是求恩、感恩、转求或赞颂,都是圣言转化我们的基本方式。
然后圣言诵读以默观(contemplatio)来结束,在这时刻我们以来自天主的目光去判断事物,并问说:天主要求我们作那个思想上、心灵上和生活上的归依?圣保禄在罗马书中告诉我们:
「你们不可与此世同化,反而应以更新的心思变化自己,为使你们能辨别什么是天主的旨意,什么是善事,什么是悦乐天主的事,什么是成全的事。」(罗十二2)默观是要在我们内形成一个真正智慧和明辨事理的目光,在我们内孕育出「基督的心意」(格前二16)。天主的话此刻成了辨别的标准:它「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刄的剑还锐利,直穿入灵魂,关节与骨髓的分离点,且可辨别心中的感觉和思念。」(希四12)
也值得记住的是,「圣言诵读」(lec-tiodivina)的进程要到达行动(actio)才算结束,它使信友奉献自己为爱别人而生活(《上主的话》宗座劝谕87)。
28.对所有的人来说,以圣经来祈祷都是非常富有成效的,而这种祈祷的方法正是可以推荐给讲道者,当准备讲道时,以此来作为一种在祈祷的精神中,默想圣经读经和礼仪经文的方法。充满活力的「圣言诵读」(lectiodivina)还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范例,使我们更了解讲道在礼仪中的角色,及它如何影响整个的准备过程。
29.第一步是诵读经文(lectio),它探查圣经经文本身要说的话。这种祈祷式的诵读,应该以一种谦虚的态度和对圣言充满敬畏的态度作为其特点,为表达这态度,便要花时间并以极谨慎和诚惶诚恐的态度去研读,避免讲道者有所曲解(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46)。作为第一步的准备,讲道者应该参考经文的注释、圣经辞典,以及其他学术资料,这可以帮助他了解这些圣经章节在其原始背景的含义。但是,他还必须仔细观察这些章节的起始与结尾,为要确定为什么「读经集」要让这些经文以此作为开始而以彼作为结束的原因所在。教宗本笃十六世教导说,历史批判释经法(histori-cal-criticalexegesis)是天主教会对圣经理解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它与圣言降生奥迹的事实有关。他说:「历史事实是基督信仰本质上的特征,救恩的历史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史实,因此应以认真的历史发现方法来研究它」(《上主的话》宗座劝谕,32)。这第一步不应该太快的越过去。我们的救恩是经由天主在历史中的行动完成的,而圣经经文用文字详述了这一个行动,以揭示它最深奥的意义(参阅《启示宪章》3)。因此,我们需要这些事件的证据,讲道者也需要对这些事件的真实性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圣言成了血肉」,或者我们可以说是「圣言成了历史」。实践诵读经文(lec-tio),要以注意这可敬可畏的事实作为开始。
30.某些圣经学者不仅写了圣经注释,也运用现代学术的工具,反思了「读经集」中那些在弥撒中被宣读的经文,这些书籍对讲道者都有极大的帮助。当讲道者开始「圣言诵读」(lectiodivina)时,可以回顾他从研读中得到的领悟,并且虔诚地在这些经文的意义上作省思,然而,他该铭记在心的是,他的目的不是要理解经文的每个细节,而是要发现圣言的主要信息,那个赋与经文结构和统一性的主要信息(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47)。
31.因为诵读经文(lectio)的目的是准备讲道,宣讲者必须注意将他的研读成果转化为其听众能听懂的语言。引用教宗保禄六世的教导,他说民众将从「简单、清楚、直接、适合听众」的宣讲中获益良多(《在新世界中传福音》宗座劝谕,43)。教宗方济各则提醒讲道者不要使用专门的神学语言,因为那是他的听众不熟悉的语言(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8)。教宗也提供一些非常实用的建议: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在宣讲中善用图像,诉诸人们的想象力。有时候,我们会举例说明某一点,但这些例子通常只对思维作出要求,图像却另有是处,即助人更好地欣赏和掌握我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一个生动的图像令人觉得信息是熟悉、亲切、实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成功的图像能令人回味无穷、唤醒渴望,以及推动意志朝向福音。(《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7)。
32.第二步、默想(Meditatio),是探究圣经的经文要告诉我们甚么。教宗方济各给我们提出一些简单但具洞察力的问题,帮助我们将默想具体化:「主,这段经文对我说甚么?祢希望借着这段经文改变我生活中的甚么?这段经文让我不安的是甚么?我为甚么对这经文不感兴趣?或者这段经文中令人喜悦的是甚么?这圣言的这一词句为甚么让我感动?吸引我的是甚么?为甚么吸引我?」(《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3)。但诵读经文(lectio)的传统也告诉我们,这并不是意味着,藉由我们自己的反省,我们就可成为经文所要说的话的最后仲裁人;在确定「经文要对我们说的是甚么」时,我们遵循教会的信仰法则,这法则提供了圣经释经的主要原则,防止我们错误或片面地释经(参阅《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48)。所以在这里,讲道者在基督死亡和复活的逾越奥迹的光照下反省读经,并将他的默想延伸于这在基督内生活的奥体—教会的奥迹中,包括在主日聚会的奥体肢体的情况中。这就是讲道准备本身的核心。就是在这个阶段,对教父及圣人们的著作的熟悉,可以启发讲道者的灵感,为他的民众提供对弥撒读经的理解,而这将真正滋养他们灵性的生命。也就是在这一阶段的准备中,他能够深究天主圣言在教义和伦理上的涵义,正如前面所指出的,《天主教教理》是一种有用的资源。
33.除了在天主教信仰的整个圣传背景中阅读圣经,讲道者还需要在那些将聚集聆听天主圣言的团体的背景中去思考经文。用教宗方济各的话来说,「讲道者也须侧耳聆听信众,并须发现信众需要听的是甚么。讲道者须默想圣言,也须默想他的群众。」(《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154)这就是为什么在讲道数天前就开始准备,会有助于讲道的一个原因。连同研读和祈祷,并注意在堂区内和广大社会里正在发生的事情,将会就有关天主圣言此刻要对这团体说的话提供反思的途径。在团体与世界的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的洞悉基督死亡与复活的样子,将是这一种默想的成果。它会强有力地形塑讲道的内容。
34.诵读(lectio)的第三步骤就是祈祷(oratio),是回答上主,回应祂的圣言。在个人的诵读经验中,这是一段与天主不用打草稿的谈话时间。对读经的反应会表达在敬畏和惊叹的话语中,或是人因受到感动而祈求天主的慈悲和助佑,又或者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赞叹、爱的表达和感激。当在礼仪的背景中思考那从默想到祈祷的转变时,便突显出圣经读经与弥撒其他部分之间的系统性联系。「圣道礼仪」以信友祷词作为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更深刻的「圣祭礼仪」,表示我们在祈求、代祷、感恩和赞美中对天主圣言的回应。讲道者有时应该明确强调这种整体的关系,使天主子民能更深刻地体验礼仪的内在动力。
这种连接关系也能以其他的方式加强。讲道者的角色并不局限于讲道本身:在忏悔礼中也赋予求恩(如果使用第三式),并在信友祷词的代祷中,可以提及读经或讲道中的某一重点;《罗马弥撒经书》为每一庆典所明订的「进堂咏」和「领主咏」,几乎都是圣经的经文,或是强烈的立基于圣经经文上,因此是在圣经的话语中发出我们的祈祷之声。或若这些都不能被使用,那么就应该慎选赞美诗,司铎就要在这方面指导参与圣乐职务的人。司铎还有另一种方式可强调礼仪庆典的统一性,透过明智运用《罗马弥撒经书总论》所提供的时机,在礼仪各个不同的点上作简短的批注:致候词之后,「圣道礼仪」之前,「感恩经」之前,以及遣散礼之前(参阅《罗马弥撒经书总论》31)。但在这方面的应用上应当特别小心和自制。在弥撒中应只有一次讲道。如果司铎选择要在这些点上讲述一些事情,他应事先准备好一两句简洁的句子,以帮助信众明白礼仪庆典的统一性,而不致堕入冗长的说明中。
35.诵读(lectio)的最后阶段是默观(contempla-tio),在这阶段期间,以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来说就是:「在这时刻我们以来自天主的目光去判断事物,并问说:天主要求我们作那个思想上、心灵上和生活上的归依?」(《上主的话》宗座劝谕,87)。在隐修院的传统中,这第四阶段的默观,被视为与天主合而为一的恩赐—而我们原是不配的,这恩赐大过我们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它是全然的恩赐。一段特定的经文已经起始了这个过程,但这个终点却是已然超越个人在单纯、直观以及统一的灵光乍见中,一种对整个信仰的领悟。圣人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些高度,但赋与圣人们的,也能够属于我们众人。
当在礼仪背景中思考默观这第四阶段时,对讲道者来说,它是一种慰藉,并且带给他希望,因为它是一个提醒,提醒这终究是天主在工作,使祂的圣言开花结果,并且这在我们五内形成基督之心的过程,要发生在我们一生的生命中。讲道者要尽一切的努力有效地宣讲天主圣言,但到最后,就如圣保禄说的:「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它生长的,却是天主。」(格前三6)讲道者在准备他的讲道时,应祈求圣神的启发,但他也应该恒常不懈地祈祷,使得天主圣言的种子落在好地里,并以那远超过他所能说的、甚或所能想象的方式,圣化自己和他的听众。
36.教宗本笃十六世在「圣言诵读」(lectiodivi-na)的四重传统进程上,加了一个结尾:「我们值得记住的是,『圣言诵读』(lectiodivina)的进程要到达行动(actio)才算结束,它使信友奉献自己为爱别人而生活。」(《上主的话》宗座劝谕,87)。从礼仪背景的角度来看,正表明了「弥撒」(missa)这一个词,就是天主派遣已经被天主圣言所教导,并借着感恩祭参与踰越奥迹而获得滋养的天主子民出发。《上主的话》宗座劝谕以在世界中的天主圣言长篇论述作结,是具有意义的;当宣讲与在信德中领受圣事滋养相结合时,礼仪聚会的信众就开始了爱德的行动。同样的,教宗方济各引用教宗若望保禄二世的教导:「共融和使命是彼此密切相连的」(「平信徒」宗座劝谕,32),来劝勉所有的信众:
为了忠于师傅的榜样,教会当下的行动就是向外伸展,在所有场合,不犹豫、不拖延、不畏惧地向所有人宣讲福音。福音的喜乐是给所有百姓的:没有人能被排除在外。(《福音的喜乐》宗座劝谕,23)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