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孩洗礼》训令(二)
第一部份
婴孩洗礼的传统道理
自古以来的做法
4. 不论在东方或西方,为婴孩施行洗礼均被视为一项自古以来的传统法则。奥利振(Origen)及其后的圣奥思定(St. Augustine),都认为婴孩洗礼是「承受自宗徒的传统」[1]。在第二世纪,已有婴孩洗礼的直接证据,且人们并不视它的出现为新事物。尤其圣依勒内(St. Irenaeus)认为受洗者理所当然地应包括「婴儿和幼童」,还有少年、青年和年长者[2]。第三世纪初的《宗徒传统》一书描述了最古老的礼节,包括以下的规矩:「先给孩童付洗。那些能表达自己的孩童应表明信德。至于其它婴孩,则应由父母或家人代他们表明信德[3]。」圣西彼廉(St. Cyprian)在非洲主教会议上声称:「不应拒绝给任何出生的人赋予天主的仁慈与恩宠」,而该主教会议重申「全人类」都是「平等的」,不论他们的「身材或年龄」,并宣称「在婴儿出生后的两三天」给他们施洗是合法的[4]。
5. 诚然,在第四世纪期间,婴孩洗礼有某程度上的衰落。当时,甚至成人也由于担心将来会再犯罪和害怕公开悔罪补赎,便拖延自己领受基督徒入门圣事,很多父母亦基于同样原因而推迟子女的洗礼。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当时的教父和圣师,如:巴西略(Basil)、额我略‧尼撒(Gregory of Nyssa)、安博(Ambrose)、金口若望(John chrysostom)、热罗尼莫(Jerome)和奥思定,本身虽受这风气影响而在成年才受洗,却强烈反对这种疏忽,并请求成人不要延迟洗礼,因为洗礼为得救是必要的[5]。他们中有人坚持应给婴孩施洗[6]。
训导当局的教导
6. 历代的教宗和大公会议亦经常介入,提醒基督徒有责任给子女施行洗礼。
第四世纪末期,教会引用为儿童及成人施洗「以得罪赦」的古老习惯,来反对帕拉奇(Pelagius)的主张。正如圣奥思定之前的奥利振和圣西彼廉指出[7],这习惯肯定了教会有关原罪的信条,反过来亦可清楚显示婴孩洗礼的必要性。教宗西留斯(Siricius)[8]和教宗依诺森一世(Innocent I)[9]也提出同样的教导。其后,迦太基会议(418年)谴责「那些认为不应给新生婴孩付洗的人」,并且就教会有关原罪的「信仰法则」训示:「即使婴孩尚未能犯本罪,却实在是为得罪赦而受洗,好能藉重生而洁净那与生俱来的罪过[10]。」
7. 在中世纪,教会再三确定和维护这训导。尤其维也纳大公会议(1312年)强调,就婴孩的情况来说,圣洗圣事本身的效果不只是赦罪,也赐予恩宠和德行[11]。翡冷翠大公会议(1442年)斥责那些企图拖延洗礼的人,宣称婴孩应「尽可能及早」(quam primum commode)领受圣洗圣事,「好使他们藉此脱离魔鬼的权势并被收纳为天主的义子[12]。」
特利腾大公会议重申迦太基会议的谴责[13],还引述耶稣对尼苛德摩的说话,宣称「自从福音颁布以来」,除非人「接受重生的洗礼或愿意领洗」,否则不能成义[14]。大公会议强烈拒绝的其中一项错谬,就是再洗的主张;再洗论者认为:「婴孩既然不是藉自己的行动而相信,那么,与其只在教会的信德中给他们施洗,倒不如取消(婴孩)洗礼[15]。」
8. 特利腾大公会议后的各个地区会议和主教会议均持着同样的坚决态度,训示婴孩洗礼的必要性。教宗保禄六世(Paul VI)亦就此郑重地重申那源远流长的教导,宣称「由于婴孩在出生时没有超性恩宠,因此,即使他们未能犯本罪,仍要给他们施洗,好能藉水和圣神而重生,参与基督耶稣内的神圣生命[16]。」
9. 以上引自训导当局的条文,主要是用来反驳种种错谬的论说。这些条文远远未能尽述新约、教父的教理讲授,以及教会圣师的教导,所表达的圣洗道理的丰富内容:圣洗展示圣父先爱我们的爱、分享圣子的逾越奥迹,并通传圣神内的新生命;圣洗带领人进入天主的产业,并让他们加入基督的身体——教会。
10. 因此,基督在圣若望福音所提出的忠告——「人除非由水和圣神而生,不能进天主的国」[17]——必须被视为向所有人的、无限之爱的邀请;是父亲的话,召唤祂的所有子女,并愿意他们获得最大的福泽。面对这迫切而永不收回的召唤,我们不能抱着漠视或冷淡的态度,因为达至生命终向的一个条件,就是接纳这召唤。
教会的使命
11. 教会必须响应基督在复活后赋予其宗徒的使命。圣玛窦福音以尤其隆重的方式记载:「天上地下的一切权柄都交给了我,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18]。按照上主的命令,传递信仰及施行洗礼是息息相关的,两者都是教会使命的组成部份,而教会的使命是恒常遍及所有人的。
12. 从起初,教会就是这样了解自己的使命,而且不限制于以成人为对象。教会常把耶稣对尼苛德摩所讲的话理解为:「不应剥夺孩子领洗的权利[19]。」耶稣的话是那样的全面(为所有人)和绝对,因此,教父们用这番话来肯定圣洗的必要性,而训导当局明确地加以应用在婴孩身上[20]:对他们来说,这圣事同时是加入天主子民团体[21]和达至个人得救的门槛。
13. 教会从而藉教导和实践,显示她自知除圣洗外,别无其它方法,能确保儿童进入永福。于是她小心翼翼,唯恐忽略主所交托的使命,就是为所有能受洗的人施行「水及圣神」的重生。如果儿童在未领洗前已夭折,教会只能把他们托付给天主的仁慈,就如在儿童殡葬礼中为他们所作的一样[22]。
14. 尽管婴孩未能宣认自己的信仰,却不妨碍教会向他们施行这圣事,因为事实上是教会在她自己的信德中给婴孩施洗。圣奥思定清楚解释这道理,他写道:「当婴孩被呈奉为获得属灵的恩宠时,与其说是那些怀抱他们的人呈奉他们——虽然,倘若这些人都是好基督徒,他们也包括在那些呈奉婴孩的人当中——不如说是全体圣人和基督的忠实信徒呈奉他们……是整个慈母教会在诸圣当中,呈奉这些婴孩,因为从整体来看,是教会诞下她的每一个子女[23]。」这教导得到圣多玛斯‧亚奎纳(St. Thomas Aquinas)及其后所有神学家重申:受洗的婴孩并非借着他个人的行动和信德,而是透过其它人,「透过教会通传给他的信德[24]」而相信。同样的教导也在新的婴孩圣洗礼仪中表达出来:主礼要求父母及代父母宣认教会的信德,而婴孩就在这信德中受洗[25]。
15. 虽然教会实在知道自己的信德在洗礼中所产生的效能,也意识到她在婴孩身上所授予的圣事的有效性,她仍承认在实践时有其限制,因此,除非婴孩处于死亡的危险中,教会必须获得父母同意和确实保证婴孩在领洗后能得到天主教的培育,才可接纳为他们施行洗礼[26]。这是因为教会同时关注父母的自然权利,亦关注培养婴孩信仰的要求。
注解
[1] 奥利振(Origen),In Romanis, V, 9 : PG 14, 1047; 参阅圣奥思定,De Genesi ad litteram ,X, 23, 39: PL 34, 426; De peccatorum meritis et remissione et de baptismo parvulorum ad Marcellinum , I, 26, 39: PL 44, 131. 事实上,宗徒大事录亦有三段章节(16:15; 16:33; 18:8)提及全家领洗。
[2] Adv. Haereses II, 22, 4: PG 7, 784; Harvey I, 330. 很多早在第二世纪出现的碑文,称小孩子为「天主的子女」,而这称呼是只保留给那些已领洗的人的,或有些碑文则明显地指出这些小孩子已领受洗礼:参阅Corpus Inscriptionum Graecarum, 9727, 9801, 9817; E. DIEHL, Inscriptiones Latinae Christianae Veteres(Berlin 1961), nn. 1523 (3), 4429 A.
[3] B. BOTTE 编译,La Tradition apostolique de saint Hippolyte, Münster, Aschendorff, 1963(Liturgiewissenschaftliche Quellen und Forschungen 39), p. 44.
[4] Epist. LXIV, Cyprianus et coeteri collegae, qui in concilio adfuerunt numero LXVI. Fido fratri: PL 3, 1013-1019; ed. HARTEL, Corpus Scriptorum Ecclesiasticorum Latimorium(Vienna, 1866-)3, pp. 717-721. 当时,尽管戴都良(Tertullian)持有不同的立场,非洲的教会仍坚持婴孩洗礼。戴都良认为婴孩年幼无知,亦恐怕他们在少年时背弃信仰,所以建议该延迟婴孩洗礼。参阅De baptismo XVIII, 3-XIX, 1: PL 1, 1220-1222; De anima , 39-41: PL 2, 719 ff.
[5] 参阅圣巴西略,Homilia XIII exhortatoria ad sanctum baptisma:PG 424-436; 圣额我略‧尼撒,Adversus eos qui differunt baptismum oratio : PG 46, 424; 圣奥思定,In Ioannem Tractatus XIII, 7: PL 35, 1496; Corpus Christianorum, Series latina(Turnhout, Belgium, 1953-)36, p.134.
[6] 圣安博,De Abraham, II, 11, 81-84: PL 14, 495-497: CSEL 32, 1, pp.632-635; 金口圣若望,Catechesis III, 5-6, ed. A.WENGER, SC 50, pp. 153-154; 圣热罗尼莫,Epist. 107, 6: PL 22, 873, ed. J. LABOURT (Budé), vol.5, pp.151-152. 虽然额我略‧纳齐安(Gregory of Nazianzus)敦促母亲尽早给子女施洗,但他赞成把年龄规定为三岁;参阅Oratio XL in sanctum baptisma 17 及 28: PL 380, 399.
[7] 奥利振,In Leviticum hom. VIII, 3: PG 12, 496; (In Lucam hom. XIV, 5: PG 13, 1835; 圣西彼廉,Epist. 64, 5: PL 3, 1018; ed. HARTEL, CSEL, p.720; 圣奥思定,De peccatorum meritis et remissione et de baptismo parvulorum, I, XVII-XIX, 22-24: PL 44, 121-122; De gratia Christi et de peccato originali, I, XXXII, 35: 同上, 377; De praedestinatione sanctorum , XIII, 25: 同上, 978; Opus imperfectum contra Iulianum , V, 9: PL 45, 1439.
[8] Epist. “Directa ad decessorem” ad Himerium episc. Tarraconensem(385年2月10日)2: DS 184.
[9] Epist. “Inter ceteras Ecclesiae Romanae” ad Silvanum et ceteros Synodi Milevitanae Patres(417年1月27日)5: DS 219.
[10] 典章二: MANSI, III, 811-814; IV, 327 A-B: DS 223.
[11] 维也纳大公会议: MANSI, XXV, 411 C-D: DS 903-904.
[12] 翡冷翠大公会议,第十一期会议:DS 1349.
[13] 第五期会议,典章四:DS 1514; 参阅迦太基会议 (418年):上述注11。
[14] 第六期会议,第四章:DS 1524.
[15] 第七期会议,典章十三:DS 1626.
[16] 《天主子民信经》(Sollemnis Professio Fidei)18: AAS 60 (1968), p.440.
[17] 若3:5。
[18] 玛28:19; 参阅谷16:15-16。
[19] 「婴孩圣洗礼典导言」OrBp, p.15, no. 2, 见本书225页。
[20] 参阅注8引述的教父著作,注9引述的大公会议文献。另参阅耶路撒冷宗主教杜斯迪奥(Dositheus)的信仰宣誓(1672): MANSI XXXIV, 1746.
[21] 圣奥思定写道:「给儿童施洗,就是让他们加入教会,即使他们与基督的身体和肢体结合。 (De peccatorum meritis et remissione et de baptismo parvulorum , III, 4, 7: PL 44, 189; 参阅I, 26, 39: 同上,131).
[22] 《殡葬礼典》,罗马,1969年8月15日,nn. 82, 231-237.
[23] Epist. 98, 5: PL 33, 362; 参阅Sermo 176, 2, 2: PL 38, 950.
[24] 《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IIIa, q. 69, a. 6, ad 3; cf. q. 68, a. 9, ad 3.
[25] 「婴孩圣洗礼典导言」OrBp, no. 2, 见本书225页;也参阅同上礼典no. 56.
[26] 这是一项悠久的传统,正如圣多玛斯‧亚奎纳(《神学大全》IIa-IIae q. 10, a. 12, in c.) 和教宗本笃十四世(Benedict XIV)Postremo Mense训令〔1747年2月28日〕4-5: DS 2552-2553)所要求的,对于没有信仰或犹太人的子女,除非孩子处于死亡的危险中(CIC1 750 § 2),否则教会要在不违反父母意愿的原则下,即须父母要求并作出保证,才可为他们施行洗礼。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