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培育门徒
圣史马尔谷在福音的第二部分,讲述耶稣培育门徒的过程,耶稣设法塑造门徒的心态。祂三次重复即将临到的受难、死亡和复活,但是那时,每一次,门徒都不理解,并且做出消极的反应。在第八章,第一次预言受难,我们看到了伯多禄的反应,他把耶稣拉到一边,开始谏责祂,因为伯多禄认为,耶稣的话有点奇怪、有悖常理,是错误的。
让我们留意对比这两个场景。伯多禄刚刚宣示了对耶稣的信仰:“祢是基督”,随即,因为认为耶稣说了不正确的话,开始谏责耶稣……这是信德吗?伯多禄真信耶稣吗?他谏责耶稣,因为他以为,他比耶稣更清楚事情该怎样。耶稣刚刚说,祂将在耶路撒冷被杀害,伯多禄觉得这件事太荒唐,他认为耶稣看待事情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他想纠正耶稣。还算受过一点教育,他至少把老师拉到一边,当面、细声跟耶稣说话,不让别人看见。然而,耶稣的反应很强烈:“耶稣却转过身来,注视着自己的门徒,责斥伯多禄说:’撒殚,退到我后面去!因为你所体会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 ’”撒殚是希伯来语,表示控诉者的角色;是指障碍,绊脚石,破坏车轮的人。我们详细说一点。这是不可原谅的,他成了障碍,挡住道路并让人跌倒。
耶稣称伯多禄为“撒殚”,你是一个障碍,你这是在阻挠……不是忠信的门徒,不是相信耶稣是默西亚的人。他是撒殚。这是一个常用的词。门徒不可能是魔鬼,因为魔鬼(demon)指的是超自然的、反抗的天使,是不洁的精神体,反抗天主,与人为敌。门徒是人,不是天使。不是纯粹的精神体。
“撒殚”一词翻译成希腊语是“diabolos”=魔鬼是一个通俗的说法。那些反对者、抵制、反对潮流的人,通常被称为“撒殚”。“你不是一个忠信的门徒,而是放置障碍的人。”“你所体会的是人的事,不是天主的事。”
这是复杂的问题。伯多禄和他代表的其他门徒,都具有人性、非常人性、太人性、世俗的想法。他们不能理解耶稣说的,他们也不尝试去理解。他们接纳祂为默西亚,他们爱他这个人,但是他们反对牺牲性命这一危险的做法。
第一次宣告和第一次误解之后,紧接着是第一次教理讲授。耶稣召集群众,告诉他们,如果想跟随祂,就该弃绝自己的想法,甚至舍弃性命,也就是,死在十字架上,跟随祂,跟祂学习,做祂做的事,接受祂的道路。耶稣藉着随后的几件事,肯定了祂的做法。在山上,祂变了容貌,显示出荣耀的面容。天父的声音对门徒们说:“听从祂”,“祂说的对。祂对你们说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确的”。
他们从山上下来时,发现门徒们参与了一次驱魔,但是他们无法把魔鬼赶走。耶稣亲自释放了那个孩子。与孩子父亲之间的对话非常精彩。他向耶稣说:“祢若能做什么”,根据马尔谷的叙述风格,耶稣皱着眉说到:“我若能?为信的人,一切都是可能的。”那人说:“我信;请补助我的不信吧。”
这是马尔谷的基本目的,培育慕道者。有些人相信了、接受了、他们说愿意,像宗徒们一样。但是,他们的特点仍然是不信,他们仍然需要帮助,才能真正成熟并相信。
现在,第九章31节,第二次预言受难。随后我们立即看到第二个误解的场景。耶稣在谈论即将临到的死亡的命运,门徒们却彼此争论优先次序,如何分配光荣的地位。耶稣问他们在路上讨论什么时,他们自知羞愧,默不作声,因为他们在路上彼此争论谁最大。他们还不了解耶稣的作法。
他们实际上还不了解,因此随后是第二次教导,关于服务:“谁若想做第一个,他就得做众人中最末的一个,并要做众人的仆役”。这一部分,马尔谷汇集了耶稣给门徒的一系列教导:不要轻视小孩子;婚姻是生命的礼物;接纳弱者,即那些没有重要社会地位的人、被忽视的人;选择耶稣,而不是财富……富贵少年忧郁地走了,不能舍弃他的财产。
我们在第十章32节,读到第三次预言受难;这次耶稣关于受难描述得最清楚、最明确:“看,我们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于司祭长和经师;他们要定祂的死罪,要把祂交给外邦人;这些人要戏弄祂,唾污祂,鞭打祂,杀死祂;但三天后,祂必要复活”。
在这里,我们看到即将来临的受难的整个轮廓:逮捕,在司祭和经师面前受审,判决,交给罗马人,然后是戏弄,鞭打和死刑;但最后一句话是复活。门徒们第三次清楚地表现出,他们仍然没有理解。
实际上,马尔谷马上说,两位门徒,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稣跟前提出了一个要求:载伯德的儿子雅各伯和若望走到耶稣跟前,对祂说:“老师!我们愿意你允许我们的要求!”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愿意我给你们做什么?”他们回答说:“赐我们在你的光荣中,一个坐在你的右边,一个坐在你的左边。”他们期望的是什么样的荣耀?想得到管理权。他们希望耶稣在耶路撒冷为王时,组建管理层,可能祂需要两名首席大臣,一个在右边,一个在左边。新王国的头两把交椅。雅各伯和若望负责管理。 “我们想要前两个位置”。
耶稣刚刚详细描述了在耶路撒冷即将发生在祂身上的事,祂欣赏的两位门徒竟什么都没有听进去,他们不认同祂的想法,继续考虑自己的计划。耶稣回答说“不”。祂没有让他们满意。 如果他们知道他们要求的是什么,耶稣右边和左边的位置,将被两个与祂同钉在一起的强盗占据,这将是祂的荣耀。但是,如果他们真的接受了耶稣讲的话,并意识到两个与祂同死的人将占据这两个地方,他们就不会这么要求了。
耶稣问他们,能否饮祂饮的爵。这是闪族的说法,表示他们共同面对困难。他们说:能。“你们能受我受的洗吗?”这里受洗指的是浸入水中,就是问他们,准备好完全投入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中吗?他们说:是。“那么,我给你们与我同受苦难的光荣。”
此后不久,他们到了耶里哥,这是从加里肋亚到耶路撒冷旅程的最后一站。耶稣在耶里哥治了一个瞎子。另一个盲人。伯多禄的信仰宣示之前,贝特赛达盲人的治愈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耶里哥的瞎子一次就被治好了。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门徒被恩宠转变的神学性标记。
为了让耶稣的门徒理解发生的这些事,并接受祂的想法,需要一个奇迹。人不能凭自己的力量,靠着简单的推理就能认识。需要来自上天的干预,基督开了他们的眼睛,这是惊人的工作。这是洗礼的图景,是恩宠的礼物。
当一个人接受耶稣时,即使不理解,也随时准备接受圣事的恩宠。通过圣事,主真正转变他的心灵和思想。好像打开门徒的头,把新的想法、看待事物的新方式放进他们的头脑里。这个盲人的眼睛就这样开了。我们要注意一个重要的细节;盲人巴尔提买听到耶稣的召唤,扔下外衣,跑向耶稣时,耶稣对他说:“你愿意我给你做什么?”
要注意,不久前祂问雅各伯和若望两位门徒同样的问题。祂对他们说:不。然而,巴尔提买说:“主,叫我看见”。耶稣说“好。”耶稣继续问:你愿意我给你做什么?准备领受洗礼恩宠的慕道者,会要求什么呢?光明。能看见。“打开我的眼、我的心、我的头脑。让我了解你所做的”。“瞎子立刻看见了,就在路上跟着耶稣去了”。
这是重要的事件;被治好的盲人一路跟随着耶稣,耶稣从耶里哥走向耶路撒冷,30公里,海拔上升一千米。这是一天的路程。路上艰难的一天。走进旷野,直到进入耶路撒冷,在那里等待耶稣的,是悲剧性的结局。这一位门徒——代表每一位门徒——这位盲人门徒,刚刚被治愈,就跟随耶稣走十字架的路,这条路走向十字架。
第十一章,开始讲述耶稣在耶路撒冷的传教工作。光荣的默西亚骑着驴驹进城,根据匝加利亚先知的说法,驴驹是柔和、软弱的形象。祂没有率领军队,骑着高头大马,以首领的形象进城。而是像农民一样,骑着驴驹。这几乎是反对军事战争的形象,默西亚的先知性标记:柔和、软弱。祂手无寸铁,解除了战车和战马。群众好评如潮,但这是肤浅的好评。
我们看到门徒的信仰多么肤浅!他们与祂生活在一起,爱慕祂,但是不能坚持祂的心态。更不用说群众了。群众接纳这位来自加里肋亚的先知,因为祂行奇迹,因为他们期待祂能拥有权力,每个人都在梦想个人的利益,他们欢迎耶稣,因为他们喜欢这样,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耶稣在做什么。随后的几天,马尔谷记述的是,在圣殿对耶路撒冷的权威教导的时刻、培育的时刻,正是这场冲突,导致了悲惨的结局和耶稣的死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