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比喻

圣史马尔谷的叙述从葛法翁特殊的一天开始,向人们展示了耶稣与祂的门徒、群众以及其他人的紧张又惊人的活动,和耶稣独处的祈祷

马尔谷福音的正文分为两个重要部分,两个部分都以信仰的宣示为高峰。记述的第一部分在伯多禄的信仰宣示中结束。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时刻。每一个时刻都以拒绝和斗争的争议性纪录结尾。因此,叙述的第一部分在第三章6节结束,法利塞人立即出去,与黑落德党人商议陷害耶稣,为除掉祂。

从一开始,对手就意识到耶稣是危险的。祂的宣讲很特别,并且与传统大相径庭。之后紧接着是第二部分,通常在每一部分的开头,马尔谷都会有一个总结,和关于召叫的记述。

我们在第3章看到的总结是概括性,没有描述具体的事件,但是作为总结,马尔谷呈现了耶稣习惯性的行为。祂大概做什么。最重要的是,我们能看到,周围地区的许多人来到耶稣这里,听祂宣讲,但最重要的是,因为祂治愈人。

回到历史上看,耶稣的治愈行为无疑是吸引人群的原因。也就是说,优美的宣讲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支持,有必要提出这样的假设,即必要的历史事实,就是耶稣为那些纯朴的人做了一些非凡的事。正是耶稣治愈行动,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总结之后,马尔谷立即记述了召叫十二位宗徒。这里用了动词“创造”,好像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介入。在第一部分的开头,他叙述了四个门徒蒙召:西满,他的哥哥安德肋,雅各伯和他的弟弟若望。

现在他说,耶稣郑重地建立了一个由12人组成的团体。祂“上了山,把自己想要的人召来,他们便来到祂面前。”祂召叫了十二个人=祂“创造”了十二个人,让我们留意一下细节:耶稣上了山,召叫了祂想要的人,祂按照自己的心意自由拣选。他们回应了,他们跟着祂去了。从一大群热情跟随祂的人中,耶稣选择了一个团体,有清楚而确定的人数。

数字十二有象征意义,指向新以色列。正如雅各伯的儿子、十二位圣祖开始了十二支派,现在,新以色列有了十二位族长,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耶稣创建了这个团体,圣史指出,有两个重要目的。祂首先召叫他们同祂在一起。然后,派遣他们。“Apostle”(宗徒)意思是“派遣”、“委托”。耶稣拣选他们,是为派遣他们去做祂明确指派的工作。但是在派遣他们之前,耶稣的目的是,先让他们同祂在一起,拣选他们同祂在一起。

在希腊原文中,他使用动词“make”(ὦσιν=ósin),比动词“tobe”强烈。耶稣的目的是,让被选的人与祂在一起。与主在一起是高峰,这是每个门徒追求的目标。重要的是和祂在一起。在这种生命的共融中,使命诞生了。

如果他们与耶稣在一起,他们只能由耶稣派遣,做耶稣的代言人。宗徒的特点就是与主同在。这是使命的来源,这使命有两个目标:第一,宣讲;第二,驱魔。在会堂里,耶稣开始宣讲,并解救了附魔的人。现在将同样的工作委托给祂的宗徒。他们的任务是宣讲福音;这里的“话”是有效的“话”,不仅是讲故事,而是提升人性,对马尔谷来说,最基本的行动,是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宗徒的任务是驱魔,战胜仇敌,让人获得释放。福音的话具有治疗性、拯救性的功能,使人摆脱邪恶的压迫。

因此,根据其他圣史和传统的名单,他列出了十二个名字。伴随着耶稣亲属的不理解,福音第二部分的叙述从这里开始了。中心是来自耶路撒冷的经师们恶劣的反对和诽谤。

显然,他们是由首都的权威人物派来的,寻找这个来自加里肋亚的奇怪的宣讲者。引起这些经师注意是,耶稣解救了一些附魔的人。经师的解释是奇怪的,令人气愤。他们说,耶稣是魔鬼的盟友,魔鬼是祂的信使,祂是撒殚的合作者,仗赖着魔王,祂打击魔鬼,明显是为统治和奴役。

这是一种悲剧性的姿态,因为这意味着不接受光明,不想看事情本来的样子。而且,这是一种强烈的反对,颠倒黑白,耶稣称这种态度为“亵渎圣神”,也就是说,这种态度,是对耶稣带来的启示,固执地、有意识地、顽固地封闭自己。

把解救人、带来救恩和生命的行动,说成来自魔鬼的,意味着不愿看到现实。执拗地封闭,断然拒绝。这种态度不可原谅,因为他们不请求宽恕。唯一不能宽恕的罪是骄傲,否认罪,相信自己没有罪。并且他们没有认出耶稣是引导人进入天主慈悲地那一位。

持同样消极态度的,还有耶稣的家人,他们的亲属,兄弟姊妹。在犹太文化中,通常把亲戚统称为兄弟姊妹。堂兄弟、表兄弟,姐夫、叔伯等,都被统称为兄弟。我们可以翻译为“亲戚”,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而且,只要保留原文,我们就能理解其含义。祂的亲属从纳匝肋来到葛法翁,因为他们也听说了耶稣的非凡事迹,也不理解。

圣史说,即使耶稣的母亲与其他亲戚一起来了,耶稣被人群团团围住,亲戚都无法接触到祂。人们口头传来讯息,最接近老师的人告诉祂:“祢的母亲和祢的兄弟在外边找祢。”耶稣的回应看起来有点奇怪。祂问道:“谁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遂环视祂周围坐着的人,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因为谁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姐妹和母亲。耶稣的目光“环视”是马尔谷典型的描写手法。他描述道,讲话之前,祂转过头,看着那些聆听的人。说:“你们就是我的母亲和我的亲属。谁聆听我的话,就是我的家人。”要成为我的亲属,你必须实行天主的旨意。

对祂的母亲玛利亚来说,这些话没有任何轻视的意思。耶稣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祂的母亲何等伟大。她遵行了天主的旨意。她做耶稣的母亲,不是因为特殊的功绩,而是因为她接受了上主向她启示的道。她已经完成了上主要她做的事。

耶稣的亲属关系超越家庭。要成为耶稣建立的新家庭的一份子,不必通过血缘关系,而必须通过服从,与祂连接在一起;像祂一样,随时服从天父的旨意。

“耶稣又在海边开始施教。”这是第四章的开头。马尔谷经常突出使用“又”或“又一次”开始叙述,是想说,祂已经这样做过了,但在另一个情况下,祂又重复做。耶稣在加里肋亚湖旁边的村庄里,略为夸张的说法将其称为“海”,耶稣经常在岸边把人聚在一起。

岸边是宽敞又空旷的地方,可以聚集人群,同时要记住,村庄很小,没有宽敞的广场或街道可以容纳人群。农田种植了庄稼,因此,海边是一个开放又空旷的地方,可以聚集很多人。为了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被围在中间,耶稣坐在船上教训人,在离岸几米的地方,可以观察聚集的人,与他们平静地交谈。

这样,比喻的章节开始了。这是马尔谷有选择地搜集的不寻常的讲道之一。这里是比喻的合集。耶稣用比喻教导人。希腊文παραβολαῖς=围绕着现实,抛到另一面。比喻是对生活故事的生动叙述,有助于人们大体上理解人类的生活和人类的历史。似乎与特定的情况无关,由于叙述者的技巧,故事让听众自己得出结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做出判断,作出承诺。

耶稣的比喻试图与听众对话,引起对话。通常以说“你们认为怎样”开始,或“你们中间哪一位”提出问题,等待听众的答案。

马尔谷福音中的第一个比喻是撒种者的比喻,或更好说,叫不同田地的比喻,不同的田地同样接受了撒种者的种子。这个比喻以象征性的人物开始:“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不是随便哪个人,而是撒种者。起初,这个比喻指向撒种的人,生命的源头,撒下的种子代表启示。“有个撒种的出去撒种。”

这个动词可能没用…您在屋里撒种吗?讲这个比喻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出去”呢?这是天主的形象,祂走出自己,与世界相遇,到处撒满祂的“话”。这个比喻的前提,是古代巴勒斯坦农民的耕作方式,他们不翻耕土地,翻耕是中世纪产生的。他们直接把种子撒在田间,然后用一些工具搅动土壤,覆盖种子。因此,种子不免会落在路边、石头间、荆棘丛,但是也有很多落在好土地里。

耶稣在比喻中说,落在好地里的种子,结了30倍、60倍、100倍的果实。我们对农业和粮食产量了解不多,但是那个时代的农民听了这种叙述,肯定明确地告诉祂“不”,这是不可能的。一担小麦,大约45公斤,如果产量是7倍,就已经很多了。如今,有了更先进的耕作方法,我们达到了15倍……从未达到20倍。耶稣说的是30倍、60倍、100倍。

这是比喻的核心。是为引发思考。有一种特殊的种子,有一种特殊的种子,生产巨大又壮观的果实,超出任何人的预期。马尔谷福音前边记载,祂的亲戚不理解祂,认为祂疯了,想把祂带回家。而且,固执又心怀敌意的经师们认为祂是魔鬼的盟友。门徒们以为他们在浪费时间,“我们能走到哪儿呢?…不会有什么结果。”

这个比喻是令人欣慰的教导。会有成果,可能当初看起来什么也没有,结果将不同寻常。这四种道德类型的解释,可能是第一个基督图团体加上的,他们试图改编这个比喻,并在道德上劝戒大家,不要像路旁一样肤浅,不要像石头地那样容易干枯,不要被挂虑窒息,让我们成为接受圣言的种子、并结出许多果实的好田地。目的是宣布,种子正在生长,不要成为不结果实的土地。

目的是激发聆听者接受天主的话。那些接受圣言,并实行天主旨意的人,就是结出果实的人。他们可以成为耶稣的兄弟、姊妹和母亲。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