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年主受洗日

祂从深渊将人救出

圣经中的地貌通常有其神学意义。海、山、旷野、外邦人的加里肋亚、撒玛黎雅、约但河,革乃撒勒湖边,这些不仅是简单的地理环境。

路加没有记载耶稣受洗的地方,若望却指明了:「这些事发生于约但河对岸的伯达尼,若翰施洗的地方」若1:28)。传统上认为这一事件具体发生在贝特赛达,也是若苏厄带领以色列子民,经过约但河而进入福地的地方。

耶稣的行动清晰地表达了从奴役走向自由的过程,是新出谷开始,要走向真正的预许之地的过程。虽不太明显,但贝特赛达也有另外一个意义,依然很重要:地理学家们认为,这里是地平面最低的地方,海平面以下400米。

耶稣选择从这里开始自己的公开生活并不是偶然。耶稣从天降来是为了拯救人类,祂降到深渊深处是要向人表达,天主愿意每一个人都获得救恩。祂甚至也要拯救那些最可怜的人,那些被罪恶牵扯到深渊,没有可能走出的人。天主不会忘记或舍弃自己的任何子女。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讯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天主的救恩已经显示出来了,他要带给所有的人救恩。

读经一 依 40:1-5,9-11

​以色列在巴比伦流亡的前几年,生活充满了艰辛与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环境,有的甚至获得了显赫的社会地位。

​四十年后出现了一位先知,他是一位智者、洞察敏锐的诗人和神学家。他仔细留意当时代的政治事件,意识到巴比伦正在走向崩溃,而同时波斯国王居鲁士正在快速壮大。如今正需要在充军者心中唤起他们结束奴役生活而返回故土的希望。于是,先知开始在流亡者中间宣讲他的见解、预言和希望。为了避免引起巴比伦的猜疑,将他视为鼓动造反的人,先知就运用了只有以色列人民才明白的图像和语言。先知告诉他们,即将结束的巴比伦流亡生活就象是出离埃及的奇迹,甚至将要看到更伟大的事迹。

​只有为数不多的一些人接纳了先知的见解;大多数的人因为外邦生活的影响与引诱,已经成了新的社会和宗教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忘记了光辉的过去,并且认为天主对亚巴郎的许诺只是故事传说,没有任何意义。这些信德薄弱的充军者无法接受天主的召唤,他们既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这样他们分散在外邦人中间,与天主的救恩史没有任何关联。对这些充军者来说,他们面对的危险不是生活的艰辛,而是外邦生活的影响与诱惑。

​这些充军者的经验为那些类似这样生活的人们来说是一个警告,他们生活平庸乏味,没有目标;即使生活舒适,却拒绝了上主的邀请,不愿获得上主所赐的自由,也不以天主的眼光来看待未来。

​因此,先知的这一讯息也是对我们所说的。

​先知以急切的邀请开始:「你们安慰,安慰我的百姓罢!」你们的天主说。你们应向耶路撒冷说宽心的话,并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满期,她的罪债已清偿,因为她为了自己的一切罪过,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双倍的惩罚(1-2节)。正如盗贼要赔偿所偷盗之物的双倍一样(出22:3),以色列子民也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了十分沉重的代价,那些远离天主道路的人也常常会付出这样的代价。

​按照通常的理解,「安慰」相当于向人说安慰的话,使忧伤的人获得一丝心灵的宁静,但却无法改变引起痛苦的原因。天主的安慰并不只是让人重新振作的温柔抚摸,更能使处在窘迫中的人得到支持,从尘土中高举贫苦的人(依2:8),将人的悲哀变为舞蹈,脱去人的苦衣而披上喜乐的衣服(咏30:12)。

​耶稣称呼圣神为「护慰者」(若14:15),因为圣神的来临可以更新了大地的面容(咏104:30)。

​ 天主安慰人,就是天主通过祂的话语,将人从所有奴役中释放出来。天主的话语并不像枯萎的草或凋谢的花那样脆弱,而是生活的、永恒的(依40:6-8);并且一旦发出,不能空空地回到天主那里去,必要实行天主的旨意,完成它的使命(依55:10-11)。

​在读经的第二部分(3-5节),一个声音呼喊说:你们要在旷野中预备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为我们的天主修平一条大路!一切深谷要填满,一切山陵要铲平,隆起的要削为平地,崎岖的要辟成坦途!

​准备一条道路是因为天主要来安慰自己的百姓。巴勒斯坦与美索不达米亚之间有一个大荒漠,古时,从巴比伦通往地中海沿岸城市的道路并不经过这里,而是一直向北延伸,绕了几乎一千公里。这个神秘的声音邀请充军流亡的人要走一条新的、宽阔笔直的道路,这条路可以使他们很容易且迅速地到达上主要带领他们去的地方。

​先知用了一系列的图像来强调,人们必须付出努力,好让天主来引导自己的生命。他要求人们为上主准备道路,不是将人带向天主的道路,而是使天主可以亲近人的道路。

​准备这条新的道路意味着内心的转变,放弃旧的道路,即不合天主旨意的道路:因为我的思念不是你们的思念,你们的行径也不是我的行径(依55:8)。需要被铲平的丘陵和被填平的山谷代表着阻碍不同文化、民族与宗教之间相互交流、共融与彼此尊重的各种因素。只有将这些障碍除掉,我们才能准备上主的道路,就是接纳、宽恕与修和的道路。

​在读经的第三部分(9-11节),先知在宏大的神视中描述流亡者返回圣城。与出离埃及时不同的是,他们不是由人带领,而是由上主亲自带领他们,就像牧人引领羊群一样,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温良地领导哺乳的母羊(11节)。

​这一图像令人感动,显示了天主对待软弱者的护与抚慰:慈爱、温柔、耐心、并尊重每个人的时间与灵性节奏。祂珍视那些快步前行的人,关注那些走路吃力的人,也助佑那些步履蹒跚的人。

​当流亡者的队伍接近圣城时,有一些人向前快步跑去,向人宣布获得自由的「好消息」。先知邀请熙雍成为宣布好消息的使者,她所宣布的福音——好消息就是:天主永不会舍弃任何人,将会常常寻找身处各种奴役之下的人,将他们抱在怀中,并将陪伴他们到达自由的境界。

读经二 铎 2:11-14,3:4-7

​「天主救人的恩宠已经出现」,这是基督徒团体在圣诞子时弥撒中所唱充满喜乐的诗歌。这是不可抑制的喜乐,因为天主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来到了世界上。

​「恩宠」不是天主对那些身处困境而呼求祂的人所赐予的帮助和助佑。恩宠是一个富有意义的圣经用语,指的是天主对人的温柔、无条件的慈爱、无限的美善。读经告诉我们,天主对人的慈爱在耶稣身上已显示出来,就是祂向全人类宣布的救恩喜讯(铎2:11)。

​ 这是为所有的人准备的恩宠。如果天主子从天降来,只向那些忠诚地遵守上主诫命的人,宣布救恩的喜讯,那我们就没有喜乐的理由了,我们也就不会被新光照耀了。因为以色列的精神领袖已经教导了多个世纪,这也只不过是多一个人重复:那些遵守梅瑟法律法规的人,就被上主所爱;而其他人都应受诅咒。

​ 只有当我们知道,天主子是来拯救所有人的时候,喜悦才会变得不可抑制。救恩是为所有人而准备的,因为这是恩宠,是天主白白的恩赐,并不取决于我们的忠信与善功,而完全是天主的恩赐。

​ 读经还向我们阐述了天主的恩宠为人带来的伦理要求(12-14节)。基督徒的新生活不是要人去挣得天主的爱,而是对天主之爱的回应。很长时间以来,人们认为害怕天主是躲避犯罪的最好方法,并能促使人行善。实际上这是一种下等的教育方式。这种害怕从没有产生出善良,反而可能促成人的病态心理或失掉信德。

​只有那些发现并体会到天主大爱的人,才能学会「弃绝不虔敬的生活和世俗的贪欲,有节制地、公正地、虔敬地在今世生活」(12节);只有体会到被爱的人才能去爱人。

​天主的恩宠也能赋予希望,使人确信期待所希望的幸福,和我们伟大的天主及救主耶稣基督光荣的显现(13节)。因为天主愿意为每一个人带来救恩。迫在眉睫的危险就是放弃与天主亲近的宝贵时间,并且不再花时间去接受天主爱的邀请。

​作者在读经的最后一部分(4-7节)再次提到「天主的恩宠已经显示出来」的主题,以此来对比人领受洗礼之前的状况;洗礼使人进入一个新世界中,并得到天主的祝福。

​作者形象地描述了人类罪恶的分裂和败坏:因为我们从前也是昏愚的,悖逆的,迷途的,受各种贪欲和逸乐所奴役,在邪恶和嫉妒中度日,自己是可憎恶的,又彼此仇恨(铎3:3)。这些恶习影响着人的宗教、社会与个人生活。

​这样的状况真的令人感到失望,按照我们人的判断标准,人除了等待惩罚以外,没有任何的希望了。

​然而,这就是惊喜:我们的救主向人类显示了祂的良善和祂对人的慈爱,祂拯救了我们,不是由于我们所立的功劳,而是出于祂的怜悯(4-5节)。爱是天主给罪恶的人类的回应。

福音 路 3:15-16,21-22

​今日福音的开端具有深刻的意义:百姓都在期待(默西亚)。很容易想象出人们的期待:奴隶渴望自由,穷人渴望新的生活境遇,被剥削的工人渴望得到正义,病人渴望获得痊愈,受到侮辱的女人渴望重新获得尊严。所有的人在都等待新的世界,他们渴望暴力、不公、压迫与仇恨在人间消失,和平得以建立。

​人们都希望有所改变,尤其在宗教信仰方面,也许还没有完全意识到,但这种等待的心却非常强烈。

​已经有三百年没有听到先知的宣讲了。天也关闭了,天主的沉默被人视为对人罪恶的惩罚。天主是忠信盟友、慈父、以及温柔新郎的形象已被遗忘了;而精神领袖开始把天主形容成是严厉且刚正不阿的判官。宗教带给人的不是喜悦,而是忧虑、担心、害怕。这一难以忍受的生活需要改变,这就是洗者若翰对人们的等待必须要给予答覆的原因。

​当处在不可忍受的境遇中,并且殷切期望有所改变的时候,人们就会相信可以带来希望的任何人。然而人也容易因此而认错能够帮助自己的人。正如耶稣所说的,以色列子民就象是一群没有牧人的羊群(谷6:34),渴望上主派遣一位首领,他们认为若翰就是默西亚。若翰纠正他们说:我不是要来的那位,在我之后有一位比我能力强的要来,祂要以火及圣神为众人施洗。木锨已放在他手中,祂要扬净自己的禾场,把麦粒收在仓内;至于糠秕,却要用不灭的火焚烧(路3:17)。在这之前,若翰曾经说过斧头已经放在树根上了(路3:9)。天主的审判已经近在咫尺并且是严厉的。

​若翰洗者说话生硬,充满威胁,与有些先知的宣讲相符合。玛拉基亚先知也曾经宣讲说:看,那日子来临,势必如冒火焰的火炉,所有骄傲的人和作恶的人都要成为禾稭;那一天来到,必要将他们烧尽(拉3:19)。依撒意亚也威胁说:因为托斐特已准备好多时,还是为君王而设的,又深又广,堆满了许多柴火;上主的气息有如一条硫磺河流,把它点燃起来(依30:33)。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形象的鲜明对比,这种令人害怕的景象以及读经一中「上主仆人」的那种温柔和喜悦的图像对比。读经一中没有谈到暴力、不容忍、报复、毁灭的火焰,而是提到容忍和对每一个人的尊重,帮助处于困难中的人,修复被折断的芦苇,使那些恶贯满盈的人恢复希望。

​若翰的话反映的是那些认为天主是严厉判官因而害怕天主的人们的心理。与所有的人一样,若翰也以为罪恶与不义已经达到了顶峰,天主对邪恶者的审判随即来到。

​他说的对:随着基督的到来,邪恶再也没有可逃之地。但是天主如何洁净这个罪恶的世界,将会用何种火焰,若翰洗者也许不清楚。我们不知道若翰的想法,但我们却很清楚耶稣是怎样行动的:耶稣没有攻击罪人,而是与他们一起坐下来吃饭;耶稣没有远离麻疯病人,而是抚摸了他们;耶稣没有判断那个罪妇,而是保护她免受攻击和唾弃;耶稣没有赶走那个罪妇,而是允许她抚摸并亲吻祂的脚。

​耶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天主在人心中的那种令人害怕、严厉且刚正不阿的判官。祂向人显示了天主真正的面容:天主只是施予救援,而不是审判人。同时,耶稣的生命也光照了先知和若翰所形容的天主形象,使人能更深刻地理解。天主将在地上降下祂的火焰,不是为了毁灭祂的子女(即使他们邪恶),而是要燃烧起来,消灭人内心的各种邪恶。

​现在我们来看福音的第二部分(21-22节)。

​耶稣受洗的叙述看似与其他圣史的记载一样。实际上,路加记载了一些不同且有意义的细节。首先,与其他福音不同的是,路加并没有描写耶稣受洗,只是叙述这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件(21节)。很明显,为路加来说,记载的重点不是耶稣受洗这个事件本身,而是之后所发生的事情:天开了,圣神从天降下,还有来自天上的声音。

​ 这是耶稣公开生活的开始,路加希望他的基督徒团体和所有已经领了洗的人,能设身处地阅读福音。路加邀请他们要开始这一信仰的旅程,迈着仍不坚定的步伐,跟在耶稣的后面,因为耶稣也像他们一样接受了洗礼,耶稣在与他们同行。

​另外,也只有路加叙述了耶稣与众人一起浸到约但河中。耶稣和众人一样,就在人群中间。路加特殊强调这一点,因为耶稣在公开生活的开始,就一直和罪人在一起。衪不判断、不责斥、不轻视他们。耶稣分享了奴役的状况,与他们一起走上自由之路。

​第三个细节就是只有路加强调耶稣在祈祷。耶稣在祈祷时领受了圣神。强调祈祷的重要性是路加福音的一个重要特征。这是路加第一次记载耶稣与天父的对话,随后还要记载耶稣的多次祈祷。

​耶稣祈祷不是为了给我们立榜样,祂和我们一样,也需要通过祈祷来发现天父的旨意,需要在祈祷中获得光照与力量,好能完成中悦天父的使命。在祂生命中的重要时刻,耶稣都是先祈祷。在祂公开传教使命的开始,在拣选门徒之前(路6:12),在受难的前夕(路22:41),尤其是在祂最大的考验中,在十字架上时(路23:34,46),耶稣都在祈祷。祂需要通过祈祷来保持对天父的忠信。

​在这些独特的记载之后,路加与玛窦和玛尔谷一样,用三个图像叙述了随后所发生的:天开了、鸽子、来自天上的声音。路加不是在叙述真实发生的神奇事件,而是用读者容易理解的图像来传递讯息。即使为今日的读者来说,这些意义也不难理解。

​我们首先来看「天开了」。

​这里不是描写一种气象信息(在厚而阴暗的云彩中间,出现了一道意想不到的亮光)。如果是这样,路加的确就是在叙述一个没有意义的细节,而与我们的信德并没有关联。但是,他想表达的意义绝非如此,他清楚地指向了人们熟悉的一段旧约圣经。

​在基督来临前的几个世纪,以色列子民认为天空关闭了。天主因着人的罪过与不忠而关闭了天门,不再给他们派遣先知,似乎与人断绝了任何往来。虔诚的以色列人询问说:这种令人不安的沉默何时结束?是不是天主不再像古时一样,不再和我们谈话,不再向我们显示祂那慈爱的面容?他们向天主祈祷说:上主啊! 祢是我们的父亲;我们只是泥土,祢

是的我们的陶工,我们都是祢手中的作品。上主啊!不要严加忿怒,不要时常纪念我们的罪恶。啊!望祢冲破诸天降下(依63:19;64:7-8)。

​在耶稣公开生活的开始,「天开了」。路加给他的读者宣布了一个伟大的好消息:天主俯听了祂子民的祈求,打开了天门,再也不会关闭了,天人之间的敌对永远结束了。天父之家的大门将会永远打开,接纳每一位想进入的子女;也许有人会迟到,但是没有人被排斥在外。

​第二个图像就是「圣神如同鸽子降下」。

​路加没有说一只鸽子从天降下(如果是这样,这将是琐碎多余的细节),而是说「圣神如同鸽子降下」。

​若翰一定记得从天上降下的不只是 「玛纳」,还有毁灭世界的洪水(创7:12),以及毁灭索多玛与哈摩辣的火与硫磺(创19:24)。也许他正在等待圣神的降临可以如同吞噬恶人的火焰。然而,降在耶稣身上的圣神却像一只「鸽子」,充满了温柔、感情与仁慈。受圣神的感动,耶稣将要接近罪人,并时常怀着鸽子的温柔和慈善与他们往来。

​鸽子也是寻找自己窝巢的象征,如果路加想到这些意思,那么他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圣神寻找耶稣就像鸽子寻找自己的窝巢一样。耶稣是圣殿,圣神在耶稣身上找到了永久的居所。

​ 第三个图像是「来自天上的声音」。

​当经师们想要宣告一个来自天主的讯息时,他们经常会用这个图像来表达。在这一章节中,是要以天主之名来公开显示耶稣的身份。

​若要理解这个声音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一事件是在耶稣的逾越奥迹事件之后所写,是为了回答门徒们心中因耶稣的羞辱而死引起的不解。在门徒们的眼中,耶稣是一个失败者,好像天主也舍弃了祂。祂的仇人,就是以色列那些纯正信德的护守者与保卫者,将祂视为亵渎者而处死。天主是否也是这样认为的呢?

​作者用这一声音指示了三处旧约中的话来表达耶稣的身份。

​「你是我的儿子」出自咏2:7。在闪族文化中,「儿子」并不只是指生物上的延续,还肯定一种相似性,像自己父亲一样行动。天父说耶稣是「祂的儿子」,意味着天主在耶稣身上、在耶稣的语言中、行动中、工作中,以及在祂爱的最高奉献与生命的自我奉献中看到了天父自己。若想认识父,人只需注视并认识子就可以了。

​「钟爱之子」指的是亚巴郎所受的考验。天主要求亚巴郎把他心爱的独生子依撒格祭献给天主(创22:2,12,16)。说耶稣是钟爱之子,天主邀请我们不要把耶稣看作是国王或先知。和依撒格一样,耶稣是天父唯一的爱子。

​「我因祢而喜悦」。我们在今天的读经一中已经读了这一表达,天主宣称耶稣就是先知所宣讲的「上主的仆人」。天主派遣祂要在世界上建立法律和正义,为完成这一使命,耶稣奉献了自己的生命。

​因此,这来自天上的声音不同于人对耶稣的看法,并且不同于以色列子民对默西亚的期待。为当时的犹太文化来说,一位受侮辱、被打、被处决的默西亚是无法理解的。伯多禄在大司祭的庭院内发誓说不认识耶稣,他其实说的是实话;因为他不能承认耶稣就是默西亚,耶稣与经师教导的和人们期待的救主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天主就这样实现了先知们的预言,对所有的人而言,甚至为若翰来说,这是如此令人惊奇。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