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常年期第三主日

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基督徒相信默西亚已经来到了,希伯来人还在等待他的到来。那谁是正确?

毫无疑问,希伯来人是对的,我们基督徒也默认了。因为每年基督徒都奉献出四个星期,准备迎接默西亚的「来临」。

我们焦急地期待默西亚,因为我们被告知:「在他的岁月中,正义必要兴盛,到处国泰民安。他必拯救哀号的贫民,他必扶持无援的穷人。田地里所出产的五谷百果必将丰盈,山岭上的收成也要富饶有如黎巴嫩,城市的人必要昌盛有如地上的草蔓 。(咏72:7,12,16)。直到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这个预言的实现,所以我们仍然继续地期待。

默西亚仍然未来临,但是什么时候来?每一个人,包括希伯来人,都会承认祂︰这是耶稣。他在世界上的出生确实是缓慢的、逐步发展的。新时代、末世,已经开始,但是还没有圆满。

有一天人们告诉耶稣,他的母亲和兄弟来看他了,耶稣「遂环视他周围坐着的人说:『看,我的母亲和我的兄弟!』(谷3:34)」。是的,听从他的话语、信靠他、跟随他的团体,就是他的母亲,就是在产痛中每一天生育新子女的母亲,直到天主的规划完美的实现:就是依照他的措施,当时期一满,就使天上和地上的万有,总归于基督元首。」(弗1:10)

回应耶稣的召叫和委身于耶稣的规划,要求的是要实时的果断、慷慨、坚定放弃一切依靠过去的,与未来世界不相符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上主,请让我认识你的道路,给我力量跟随你。 」

读经一 (纳3:1-5,10)

这是在耶路撒冷,大约公元前四世纪末期,以色列对亚述的流放和巴比伦的痛苦经验都仍然怀恨在心。尼尼微是屠杀之城的代称,巴比伦是压迫者和偶像崇拜者的象征。

那是犹太社会重建的时期,很容易产生完美主义和对抗外族的情绪,没有能力留下慈悲和宽恕的空间。以色列愿意恢复对天主的忠诚,但是仍然执迷于自己是纯种的民族,自负而封闭;自视为上主特选的民族,而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为了服务。他们变得狂热、不宽容,认为异教国家都被上主所拒绝。

约纳书的作者就出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位知识分子拉比,头脑开放,诙谐幽默,对同胞的满腔怒火微然一笑。他在圣经的滋养下长大,意识到天主是「慈悲宽仁的天主,缓于发怒,富于慈忠诚,对万代的人保持仁爱,宽赦过犯、罪行和罪过,但是决不豁免惩罚,父亲的过犯向子孙追讨,直到三代四代」(出34:6-7)。祂爱每一个人,拣选了以色列为拯救异教徒,而不是为了与异国对抗。

作者不是采取说理的方式,因为这对于苦毒和恶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他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塑造了一位固执的先知—约纳的形象,代表以色列人狭隘的思想和情感。「约纳」,这个词义是鸽子。在圣经中温和、天真的鸽子是代表以色列(欧7:11)。

故事的背景是尼尼微,这城至少在三百年前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了,可是作者把它想象成仍然是繁华的时代,作为罪恶、骄傲、暴力的象征。以色列人恨尼尼微,认为正义的天主与他们有同样的想法,并赞同他们的怨恨、决意惩罚尼尼微,使她为罪孽付出代价,摧毁那里的人们。但真的是这样吗?

今天的读经回应了这个问题。

以色列-约纳,根本一点都没有明白自己担负的责任。「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们宣布:他们的邪恶已达到我前」(纳1:2)。约纳,失望地,一句话也不宣布,跑到约培港口上船往反方向去塔尔史士(纳1:1-3)。他宁可死,也不愿意做天主拯救异邦人的工具。

遇到如此固执的受派人,天主没有减少一点点对尼尼微人民的爱,因此祂让海面风浪大作,约纳被扔到了海里。一条大鱼吞下约纳,把他带到尼尼微岸边吐到沙滩上(纳1:4-2:11)。天主第二次派遣约纳去尼尼微(纳3:2)。这个城市很大,需要三天的行程(第3节)。

约纳开始宣讲,可是没有毫无热诚,只「步行了一天」。他懒惰,连尼尼微一半的城市都没有走到,他宣讲的信息也仅仅限于五个字,少到再也不能少,只限于惩罚和时间,与天主要他做的不一样。天主根本没有说要摧毁尼尼微,只是一个灾难性的宣告,是需要尼尼微人意识到他们的恶行,他们的邪恶生活。

尽管信息的宣讲是消极、懒惰而有限,可是尼尼微人竟然相信了天主,悔改了,这实在让人惊讶。作者藉这种嘲讽的笔法,对比以色列和尼尼微。天主派了很多先知给以色列,可是以色列人不听从先知的话;而尼尼微人只因为约纳消极缩减的五个字就悔改了,就改变了生活方式。天主曾经对厄则克耳先知说过:「若是我派遣你到言语不通的外邦民族那里,他们必肯听你的话。但是以色列家族却不肯听你,因为他们脑筋固执、心顽硬」 (则3:4-7)。

约纳不只是象征以色列人,也代表所有把天主当作审判官的人,暗地里希望恶人获得惩罚的人,也代表所有还没明白不存在要打败的敌,而只有需要关爱的兄弟,我们需要帮助一切人远离罪恶,使他们获得幸福。

读经二 (格前7:29-31)

时间是短促的。有妻子的人好像没有的,有财产的人好像没有的,享受物质财富的好像没有。这个信息给我们的印象,似乎是概括指出这真实世界的虚无和没有价值。

其实并非如此。保禄只是希望基督徒对这个世界的事物给予正确的价值观,它们是重要的,但不是永恒的。如同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婚姻、家庭、财富,都可能诱惑人把它们视为永恒。它们变成偶像,完全占据了人心,使人失去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为了提醒人注意这个世界的过渡性,基督徒因对复活的主有坚固不可动摇的信心,因而被感动,有些基督徒放弃了婚姻生活,拒绝拥有私人财产,而奉献整个人及生命,为弟兄姊妹服务。

这种选择直接见证在未来,没有妻子、丈夫,没有疾病和死亡,那时将像天主的天使一样(路20:35-36)。

福音 (谷1:14-20)

这段福音以简短的介绍作开始,耶稣正在加利肋亚一带山村宣讲福音:「时期已满,天主的国临近了,你们悔改,信从福音罢!」(14-15)

第一句话就综合了祂的全部信息。

他说「天国」,熟悉先知教导的听众很明白作者的意思。以色列人民有过五百年历史的君主制经历,尽管达味王朝根据先知的标准算是很有成绩,但是圣经对于这个时代的评价仍然非常负面。除了少数几个非常优秀的君王以外,大多数都远离天主,拒绝听从先知,把人民带向毁灭。公元前587年,末代君王和百姓一起被带到巴比伦流放。

一切都结束了吗?有些人继续梦想达味王国的复兴;有些人把目光投向未来的默西亚。总之所有的人都承认了只有天主才可能改变以色列的命运,只有靠天主的手牵引以色列才会有平安。新的君王要代替过去不称职的。

圣经最早的一些书中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承诺:「上主是你的君王」(民8:23),「上主为王、万世无彊」(出15:18)。承诺就是责任。天主通过先知一再重复:「我要以强有力的手引领你们」(则20:33),「国家是属于天主的」。

只有在明白了长久以来以色列民族的这种期待,我们才有能力理解耶稣的话内在的意义。耶稣指出— 期待的时期结束了,安慰与和平来到了,天国就要实现了,天主的承诺兑现了。

耶稣信息的内容就是福音。

现在我们谈到福音的时候会想到书,可是在耶稣的时代,福音就是单纯指好消息。一切好消息的传报都称为福音:一场战争胜利了、疾病治好了、战争结束了、一位皇帝的出生、皇帝登基、皇帝到城巡视。

马尔谷在福音书的开始,介绍耶稣好像一位信使,负责向人类宣告一个重要的好消息。这个消息如此惊奇,足以让每一个听到的人获得无限的喜乐。

为了获得这个经验,必须有两个条件:皈依和相信。

皈依,不是指下决心避免罪过,而是决定彻底改变看待天主、人、世界和历史的观点。

谈到皈依,我们常常关注的是伦理问题,很少注意到实际上首先应该改变的是天主在我们心中的肖像,我们不愿意放弃固定的形象,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塑造的,来于我们的价值判断,建立在我们自己的感觉上。我们仍然属于若翰所谴责的一类:「毒蛇的种类!结与悔改相称的果实吧!」(玛3:7);或者如路加说:「斧子已放到树根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倒,投入火中」(路3:9);马尔谷更多讲到福音:「天国来到了」。这不是逼近的可怕惩罚,而是高兴的好消息:所有的人都有希望,包括罪人,被人类社会排斥的人,因为天主对所有的人都不拒绝,都是儿女。

天主已经启示给我们这些了,不只是通过圣经,还通过受造物。因此人类一般想象天主,或者任何神祇,他们都是善的。皈依,也就是返回到对天主无限的善,因为善已经是我们DNA的一部分。

基督彻底改变了世界。 他以爱和同情为基础,首先修正了在我们内变形的天主的观念。

皈依,同时是改变我们对人和对受造物的看法,开始从天主的角度看一切。从天主的慈爱、耐心、宽容、殷勤、对万物的关心,像天主那样区分偶然和基本选择、短暂和持久。

为了获得相似于天主的眼光,我们需要持续的皈依。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像天主那样完美,但是需要持续皈依。如果谁以为自己已经皈依完成,那他就会失落天国。我们可以感到安详,但是永不能心满意足。

然后,我们需要信任,不是说接受理论,而是追随基督,超越阻碍,敢于放弃,怀着坚定的信念,走向完满的生命。信仰,是交托给祂,相信祂的话,祂的承诺:「看,我更新一切」(默21:5)。信仰,是无条件接纳祂对我们的疑问给予的回答。

今日福音的第二部分(16-20),介绍最初四位门徒被召叫,在耶稣复活后要成为福音的传报官。

章节分为平衡的两部分,对应两对兄弟被召:西满和安德肋(16-17),雅各伯和若望(19-20)。

马尔谷的讲述如果从历史观点来看,与若望的叙述差异非常大。(若1:35-51)

马尔谷的讲述不是事实细节的记录,他最关注的不是我们的好奇心。例如,他没有告诉我们这四位渔夫是不是已经遇到过耶稣,是不是见过他的几个奇迹。他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原因让他们义无反顾抛弃一切,马上跟随了耶稣。作者关心的是教理讲授,对象是所有的人,生命中的某一天感觉到被耶稣召叫。经文谈到的不是司铎或者修女的被召叫,而是每一个人被召叫成为他的门徒,也就是洗礼的召叫。

场景的发展非常快,读者差不多跟不上。主角是耶稣,行动快速,不只是走路快,讲话快,邀请人跟随他也很快。似乎在与时间赛跑,其实是着急宣告「时间到了!」不要迟疑,抓紧机会进入天国。

研究马尔谷福音书的人都注意到,在这里的记载中,耶稣从来没有停留:走过加里肋亚海边(16);召叫人却不回头望他们是否接受他的邀请,马上就转向它处(19);在那里召叫另外两个门徒,毫不停留又上了路(21)。谁要跟随他,就不要抱幻想:前路不容易行,师傅不会允许他们休息一小会儿,不会给假期,不承诺有休息,要求门徒时常一直在路上走。

然后其他人物出现了:西满和安德肋,雅各伯和若望。与耶稣相遇的时候,他们不是在祈祷,也不是在从事什么特别重要的大事情,而只是简单地进行他们的日常工作。

圣经中其他的圣召也是在类似的情况下发生的。先知厄里叟被召叫跟随厄利亚的时候,正在田地里赶着十二头牛耕地(列上19:19-21);梅瑟被召叫的时候正在给他的岳父放羊(出3 :1);基德红被召叫时正在打麦子(民6:11);玛窦被召叫的时候正在税关岗位上收税(谷2:13-14)。

天主不召叫游手好闲的人,他们没有理想、不脚踏实地的人都不是天主召叫的人。天主召叫的是完全投身在具体的社会、经济、家庭生活中的人。以信仰投身于基督,从来不是一个人在一个领域失败了,屈而求其次或者不得已的避难所,而是对于在实际生活中奋斗、努力的人指出一个生活方向。

和圣经中谈到的召叫一样,跟随基督也是无偿的。门徒认识和追随师傅是因为被召叫,被启示和赠与一个礼品。明白这一点的人不会骄傲,也不会轻视那些还没有认识耶稣的人。感谢天主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且也帮助其他人创造条件,以获得天主的恩赐。

从一开始,耶稣就表现出他与同时代的其他老师不同。那些老师停留在学校里等待学生来找他们上课,然后返回各自家里。不是老师选择门徒,而是门徒选择老师。

耶稣不要来找他听课的学生,而是与他一起在路上行走的学生,分享他的生命选择。

最初四位门徒直接回应了耶稣的召叫,他们相信耶稣,跟随他,即使目标还很不明确,被召叫的命运也是在以后才清楚。

尼尼微人有四十天的期限选择接受还是拒绝天主邀请的皈依;厄里叟被允许在跟随厄利亚之前先回去「吻别父母」(列上19:20);而跟随耶稣的人没有任何延迟:「让死人去埋葬他们的死人吧,你跟我来去宣讲天国」,「手扶着犁而往后看的,不适于天主的国」(路9:59 -62)。

回应耶稣的召叫,是要立即决定,需要全部而实时放弃一切,不能让任何事情阻挡跟随耶稣。即使是神圣的情感,包括父母和家庭、对工作和事业的热爱、经济和社会的保障、希望保留朋友等。如果遇到与耶稣召叫的新生活有冲突时,一切都要放弃。

点赞(0) 打赏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