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十三主日
生命之主,从死亡中拯救人类
尽管生活中受苦不断,而人仍然一往情深地热爱生命。希腊史诗《奥德赛》中记载,奥德修斯在阴间遇到阿喀琉斯,尝试安慰他,他却回答说:「不要向我美化死亡,啊,奥德修斯!我宁愿在人间为奴隶,也不愿意在阴间称王」。可是埃及人的看法却完全不一样,对于他们来说,死亡是进入位于西方的一个奇妙世界,被太阳神照耀,从黎明到黄昏,是永恒的生命。
所有的古代民族都相信死后有生命,希腊人特别强调的是灵魂不死。可是这种对于死后生命的信仰在以色列却曾经不存在,他们出离埃及时形成一个民族,至千多年后,才开始相信死后有生命。
他们确实宣认:「天主是生命之主」(户27:16),不过一直局限于现世。圣咏作者高唱「你是生命之泉源」,但是说到生命,指的是「健康和舒适」(德34:17),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收成,多子多孙,「长寿健康,安享天年」而终(创35:29),好像成熟的麦子从田地里收获(约5:26)。在整个希伯来文圣经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不死」这个词。
以色列人民对于永恒生命的认识是如此之晚,不过也是一个珍贵的和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让我们明白,在相信复活和未来的生命之前,先要赤诚地热爱和珍视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像天主欣赏和爱护它一样。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我从天主学会了热爱生命,包括生命的所有层面。」
读经一 (智1:13-15;2:23-24)
基督降生前几个世纪,约伯宣称:「躺卧下去,再不站起来的人,只要时日存在就再不甦醒,再也不从睡眠中甦醒」(约14:12)。约伯之后有训道篇的作者宣讲:「的确,世人的命运,同走兽的命运,都是一样:前者怎样死,后者也怎样死;气息都一样,人并不优于走兽:因为都是虚无」(训3:19)。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所有的以色列人仍然相信,人死后就进入永恒的睡眠,「在冥暗死影之地,幽黑混沌之地,那里光明也如黑暗」(约10:21-22)。
在耶稣时代,以色列人的观点发生了转折点。撒杜塞人坚持死亡就是一切的结束,可是大多数人民认同法利塞人的观点,相信死人复活。甚至流行这样一句话:「人死亡的日子比他出生的日子更重要。」事实上,我们都不是在一个旅程开始时庆祝,而是在旅程达到目的地时庆祝。
辣彼们的这句话很吸引人,但是并不能回应人们内心的不安:「请你记住:我的生命无非是一口气,我的眼再也见不到幸福」(约7:7);「火花一旦熄灭,身躯即变成灰土,魂魄即像轻风消散」(智2:4);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抓住人,把人拉回到虚无,化为灰土。天主按祂的肖像创造了我们,把我们纳入祂爱的对话中,难道最终就是为了如此残酷地欺骗我们吗?
智慧书的作者,生活在耶稣时代的埃及首府亚历山大,他拒绝这种绝望,指出:「天主并未造死亡,也不乐意生灵灭亡。他造了万物,为叫它们生存;世上的生物都有生命力,本身都没有致命的毒素,阴府在地上也没有权势」(13-14),人的生命不能与起伏跌宕而不留任何痕迹的海浪相同,天主不能像风戏水波一样拿人开玩笑。
那么,如果不是从天主,那死亡是从哪里来呢?
今天的读经告诉我们:「其实天主造了人,原是不死不灭的,使他成为自己本性的肖像。」(24)
这个宣称让人不安。也就是说,如果人没有犯罪,那就从来不会死亡吗?科学彻底否定这种说法。生物学上的死亡是肯定的。人的器官像所有的其它生物一样都会老化,会衰退,最后结束生命。
但在耶稣时代,并不是这种死亡引起虔诚的以色列人的恐慌。义人相信自己会重新获得生命,如智慧书说,义人的死亡只是「出发」,是「解放」,是「在天主内安息」,是「从奴隶到自由」,所以,这不值得害怕。向一个更好生命的过渡并不是惩罚。
那么,哪一种死亡是来于罪恶呢?
读经选文的前面几句话帮助我们明白:「不要因生活堕落而自招丧亡,也不要因你们双手的作为而自取灭亡」(智1:12)。
所以,是恶招致死亡。谁怀着仇恨,施行报复、暴力,过不道德的生活,即使身体健康,却已经摧毁了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
今天的读经在结尾部分说:「因魔鬼的嫉妒,死亡才进入了世界」(25),所以不是在谈论生物学上的死亡,这种死亡只是一个事件,而不是绝对恶。人真正的死亡是当他拒绝爱的时候,是自私、封闭,远离天主。远离天主指示的「生命之路」(箴13:14),远离「生命活泉」(箴3:18)的时候。
谁把人带入这种死亡状态,就是魔鬼,就是邪恶力量,它存在于每一个人内,使人远离天主。
智慧书的作者对圣经信息掌握很好。以色列的圣书一直肯定,谁选择犯罪,就是为自己制造死亡,如申命纪指出:「你看,我今天将生命与幸福,死亡与灾祸,都摆在你面前,如果你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上主你天主的诫命:爱慕上主你的天主,履行他的道路,谨守他的诫命、法令和规定,你必能生活繁荣,上主你的天主在你要去占领的地上,必要降福你。但是,如果你心中叛离,不愿听从,被人引去敬拜事奉其它的神,我今天警告你们:你们必要灭亡,在你渡过约但河去占领的土地上,决不能久存。我今天指着天地向你们作证:我已将生命与死亡,祝福与诅咒,都摆在你面前;你要选择生命,为叫你和你的后裔得以生存;你应爱慕上主你的天主,听从他的话,完全依赖他;因为这样你才能生活,才能久存,才能住在上主向你的祖先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誓许要给他们的土地上」(申30:15-20)。
读经二 (格后8:7,9;13-15)
克劳的时代(41-54),罗马帝国很多地方闹饥荒。本来就比较贫穷的巴勒斯坦地区也干旱很久了,许多基督徒团体面临危机。
在耶路撒冷,保禄在与宗徒们激烈的争论之后,勇敢地承担了向他建立的外邦人基督徒团体请求援助,支援巴勒斯坦基督徒团体的责任。(迦2:10)
在格林多,受到当地基督徒团体的建议,保禄首次考虑到收集募捐。
像经常发生的一样,格林多的募捐也遇到很多麻烦,开始时大家都充满热情,可是很快激情就熄灭了,对这个计划变得冷漠不感兴趣,于是拖延,最后一切进行都不顺利。
保禄写信给这个团体的基督徒,首先要求他们承担起承诺的责任,以得撒洛尼和斐里伯基督徒团体的榜样鼓励他们:「我可以作证:他们是尽了力量,甚至超过了力量,自动的捐输,再三恳求我们准他们分享供应圣徒的恩惠。他们所作的,不但如我们所盼望的,而且按照天主的旨意,把自己先奉献给主的,也献给了我们」(格后8:3-5)。
这引起一些嫉妒。但是保禄并不想强迫人们,因为那时他的不少敌人到处说他坏话。有人说,他要通过募集捐助达到自己隐蔽的目的,讨好犹太人。因此他把劝话的基础建立在两个神学理由上。
首先是基督的榜样。「你们知道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恩赐:衪本是富有的,为了你们却成了贫困的,好使你们因着他的贫困而成为富有的。」所以,捐助不只是一个慷慨的行动,而是表现出一个基督徒团体是否吸收了基督的思想和感情,是对信仰真实性的考验,因为这是无偿之爱的彰显,是基督徒生活的一部分。
第二个理由是创造平等环境的必要性。
分享财富,不是福音生活无足轻重或者可有可无的表现,而是基督徒使命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不是说为了帮助他人让自己生活陷于困顿,而是为了表示,我们对于复活的主耶稣基督的信仰,使我们对于财富有另外一种价值观。
结尾部分,保禄邀请大家回忆旧约时代,以色列人民在沙漠中收集玛纳时,如何得到天主的命令只能收集当天所用,而不能保存到第二天。有人试图藏一些留给第二天,但是到了早晨就全部发霉生虫了。这是天主教导以色列人民:生活必须的物品不能收藏,而是应该给予那些急需的人们,与他们分享。
福音 (谷5:21-43)
读经给我们介绍了两个奇迹,彼此互相穿插。前面几节出场的是雅依洛,会堂的一个负责人,他来求耶稣去家里为他快要死去的女儿覆手,治愈她。接着是治愈一位患血漏十二年的妇女的故事。后面部分又重新衔接前面中断的关于雅依洛女儿的治愈。
我们先来看看那位妇女,受苦许多年,为治病花费了一切积蓄。她已经病了十二年,越来越严重,受尽屈辱,深受伤害,那本来应该是养育生命的地方,可是却成为宗教不洁的泉源。血,是生命的象征,可是当它从身体里流出来的时候,就会引起死亡,造成恐慌和害怕。犹太法律规定,女人流血期间不能参加宗教节日,不能参加团体活动,要远离所有的人,不能触摸任何东西,像麻疯病人一样。谁如果与这样的女人接触,即使只是偶然的,也需要去奉献取洁礼,洁净自己。(肋15:25-27)
像所有生病的人、边缘化的人、被排斥和轻视的人们一样,这个不洁的妇女内心深处有一股不能遏制的冲动,要靠近耶稣,「触摸他」。「只要我触摸到他,即使是他的衣裳,我也一定会痊愈。」
但是,两个障碍阻挡她接触耶稣:冒犯宗教法律;拥挤的人群紧紧围绕着耶稣,所以她不得不暗中地而且策略地行动。她从后面靠近耶稣,努力抓到他的衣裳,这时她突然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量冲入她的身体,她知道自己痊愈了。
现在我们来看看,通过这个奇迹要告诉我们更深入的意义是什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妇女,没有名字,已经十二年不洁净了。作者强调「十二年」,我们回看前面几节,雅依洛的女儿也是「十二岁」。十二,象征以色列人民。
不洁的妇女,奄奄一息的女孩,都是作者采用的象征语言,代表以色列的悲惨状况,他们的精神领袖不仅没有能力治愈民族的虚弱,甚至加重危机,而且他们阻挠人民与能够治愈他们的救主相遇。
疾病是死亡的一个表现。圣咏作者把疾病比喻为通向另一个世界的步伐(咏30:3-4)。与病人和不洁净的人接触,会削弱生命,所以所有的人都害怕疾病。
耶稣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他从来不以任何方式躲避被认为不洁净的人或者是生病的人。他允许所有的人接近他,触摸他,并且事后也从来不去按照法律行取洁礼。他感觉到了生命力量的传递,他希望让人们知道这件事情,所以招呼这位妇女到自己身边来,不是为了羞辱她,而是为了鼓励人们的信心。
那个妇女很害怕,战战兢兢,因为自己有病,不洁净,感觉自己这样的人靠近耶稣是有罪的。
没有任何疾病,不论是生理的还是伦理的,都不是阻挡人靠近天主的理由。面对天主,所有的人都是不洁的,但是通过与耶稣的相遇,所有的人都成为洁净的。只有虚伪的人才自以为是圣人,自我设立障碍与罪人隔离。那些自以为不需要接近耶稣的人,只不过是幻想自己拥有完美的健康。
耶稣对妇人的态度是一个邀请,告诉我们面对不洁的人不要感到任何不安,不要逃跑、躲避。基督徒,不害怕因为接近别人躲避的人而丢掉自己的尊严,或者损害好名声。基督徒应该关注的事情是帮助兄弟姐妹重新获得生命,如果因此需要面对说三道四的人们和所谓好心人的挑战,也在所不惜。
耶稣流溢出生命的力量,但并不是所有触摸他的人都可以从他身上获得这种力量。今天的读经告诉我们围绕着耶稣有一大群的人,他们不是敌人,而是耶稣的弟子,靠近他的人。他们推挡他,拥挤他,但是耶稣却宣称只有一个人触摸了他。只有那个患病的妇女以信德触摸了他。「女儿,你的信德救了你」,他告诉那妇人,只有她,在拥挤的人群中,有能力接受天主的恩赐。
人群代表今天的基督徒,他们靠近基督,有机会聆听他的话语,并且在圣事中「触摸」他,尤其是在圣体圣事中。如果他们的生活没有改变,如果他们的疾病没有被治愈,恶习和罪恶没有任何改善,坏性格没有矫正,冒犯人的话没有减少,那就是说,我们只不过是那些围绕着耶稣却没有触摸他的人们。我们与耶稣的接触只不过是表面的和外在的,他的话语只不过在我们的耳朵略过,却没有进入我们的内心。
再来看看第二个故事,复活雅依洛女儿的事件。
把这个事件与前面一个联系起来的是「信德救了你。」
这里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重病,而是死亡。耶稣的生命力量可以给予生病的人,那么对于更加严重的情况,死亡,有没有能力呢?就人的常识来说,既然已经死亡,那就再没有什么办法了。可是耶稣对这位会堂负责人说:「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
这时我们听到了闻所未闻的信息:他赋予生命的能力不受任何阻碍,即使是面对人类最大的敌人 — 死亡。
耶稣把陷入死亡睡眠中的女孩唤醒,告诉我们,即使是死亡,只要我们对他有信德,就同样可以战胜。并不是说延长在这个世界的生命就战胜了死亡。如果对耶稣的信德只是这个成果,那并不能说我们获得最后的胜利,因为最后死亡仍然会抓住我们。耶稣战胜死亡,因为他给予我们一次新生,使我们进入永恒生命。
另外还要告诉我们,对于相信他的人,不存在任何不能医治的情况。那些只有小毛病的人、犯小罪的人、脆弱的人,他们接近耶稣没有任何困难,可以获得很好的效果;而对于那些破坏了自己的生活,陷于大罪,实际上已经死亡的人,一般人们都没有勇气抱希望,像雅依洛的朋友们那样,只有重复:「算了吧,不值得再努力了,为什么还要打扰耶稣呢?」
对这些不抱希望可能产生变化的人们,耶稣重复:「不要害怕,只要保持信德!」。谁相信他,就会看到,即使在今天,所有的人都肯定已经死亡,没有希望的人,仍然会有新生命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