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二主日
嘴唇的宗教和心灵的宗教
在古埃及从来没有一部法典,也不存在「法律」这个词汇;因为法老是拉神转世,他以自己的话语为法律,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埃及文献记载:「他从自己的心里想出建议,便向文书讲述,写下卓越的话语」,并命令法院强制执行「他的言论」。
这与以色列完全不同。在以色列,法律不是来自君王,而是来自天主。君王的权力和义务是执行天主的法律,根据天主的法律进行审判,他的任务是在国家中建立正义与和平(咏72:1-2);同时他自己也必须服从天主的法律,一切按照天主的法律行事。君王登基那一天,他会获赠一本法律书,为了让他每一天阅读、默想(申17:18-20),而避免按照他自己的意思修改,或者加减,以致被政治或者人的狡智利用,偏离天主的智慧。
谁如果像法老那样,幻想自己像神一样充满智慧(创3:5),并决定以这个世界的智慧来管理自己的生活,这被谴责为失败。决定这些人,尽管聪明,有文化,圣经却从来不承认他们智慧(咏14:1),因为真正的智慧只出现在「敬畏上主」的地方(箴1:7)。嘴唇的法律是人的狡诈,是掩饰对天主的不忠;只有心灵的法律是真诚的,因为是来自天主的话语,是出于爱。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样的信息,现在让我们重复以下的话:
「纯洁无瑕的宗教是这样的:帮助孤儿和寡妇,不让自己受物质世界的束缚。」
读经一 (申4:1-2;6-8)
这篇读经选自申命纪中第一篇讲话,是梅瑟在摩阿布宣布的。那时以色列人正在结束四十年沙漠流浪的时期,而梅瑟也临近生命的终结(申1:1-5)。作为他最后的话语,如同遗嘱,他回忆过去的事件,劝告以色列人民忠诚于上主的法律,以便在即将进入的土地上建设一个幸福的生活。
然而把法律书的作者视作为梅瑟,是为了获得权威,得到认可,实际上,法律书在公元前五世纪才有了固定的结构。
今天读经的选文,是在巴比伦时期编辑而成的,很可能是出自一位耶路撒冷的司祭,是向面对悲惨的命运失望和颓丧的以色列人民所说的。作者邀请他们振作起来,并不是一切都失去,因为即使他们失败了,受到屈辱,即使他们远离故土,再也没有圣殿向上主奉献初熟的果和全燔祭,但是他们一直拥有天主最珍贵的礼品,那就是法律书,这使他们声名远播在全世界各民族中。
读经的第一部分(1-2),陈述绝对价值,法律的不可侵犯,它不可以被篡改,因为它不是人的创造,而是天主的规定。有两项诱惑必须避免:删去其中严格、困难、沉重的部分;或增加新的规条,补充那些来自人的智慧的条款。
上述第二项诱惑,最危险,因为常常藉着天主意旨的名号,而实际上它是完全来自人为。由此误解产生对法律的偶像崇拜,而忽略对人和人的良知的尊敬。那些增加条文的人们,常常自以为是解读天主的思想,把自己的想法放在天主身上(则28:1),把自创的规条加上天主的名字,而有意无意忘记这只是他们自己的臆想。
针对这些不当的添加,耶稣请他的门徒保持自由和安祥的态度,卸下沉重的负担,不必担心批评,甚至来自藉主名而负责的人的不公正的威胁。(玛11:28-30)
读经的第二部分(6-8),表示虔诚的以色列人对天主赠与他们的法律感到自豪,对纯粹的法律的热爱,它们没有被增加人为的严格苛刻阐释。
即使今天,以色列人民仍然保持了对法律的敬爱和礼仪,让人感动。法律书卷一旦被损坏或者太陈旧,不再适合使用,他们从来不会把它毁掉,而是小心翼翼放在一个陶罐里,然后藏起来,如同对于珍爱的人下葬一样。在会堂读经前,负责礼仪的人会先举起打开的法律书,庄严宣告:「这是法律书,梅瑟受天主的命令颁发给以色列儿女的。为遵行的人,它是生命树;谁按照法律作为,将会获得喜乐。」
读经二 (雅1:17-18;21-22;27)
从今天起,雅各伯书将陪伴我们五个主日。这被视为对福音伦理的默想,是由耶路撒冷一位基督徒在公元六十年左右完成。「耶稣」的名字在当中只出现了一次(2:1),但是反省的全部都是耶稣的讲话,尤其是山中圣训(玛5-7)。作者假托雅各伯的名字,「天主和耶稣基督的仆人」(1:1)。今天的读经,题目是「天主的话语」。
第一部分(17-18),回答一些人认为恶是来于天主的问题。雅各伯肯定,从天主来的只有善,因为天主是光,在祂内没有黑暗。「真理之言」也就是耶稣完成的救恩,是来于天主的恩赐,来于光明的天主圣父。
但是为了获得救恩,只聆听圣言是不够的。为了产生更大的效果,我们需要「温顺的态度接受」(21),也就是,以开放的心灵。如果心灵不向真理打开,圣言,像种子一样就会跌落在岩石上、干枯的土地上,枯死。
若只聆听圣言而不改变生活,仍是是没有用的,必须做出最后一步,即决定性的一步:将话语付诸实践。好比一个人照镜子,看到里面的自己有瑕疵,除非去修改它,否则镜子没有用。(23-24)天主圣言是镜子,照出我们的形象,反映出天主肖像的成分;但是也告诉我们那些让我们不安的缺点,它们阻挡我们在天主和人面前变得更加可爱。
最后,对那些把「心灵的宗教」与「礼仪形式」细致执行混为一谈的人,雅各伯提出辨别实践真宗教的标准是:「帮助困难的孤儿和寡妇,不受世俗玷污。」
圣经中,寡妇和孤儿代表所有贫困的、需要帮助的人。聆听天主的话,要求人效仿天主对穷人的感觉和照顾。为了把心灵的宗教付诸实践,雅各伯继续告诉我们,必须要保持「纯洁」,「不受这个世界的沾污」。谁自私地为自己聚集财富,而不与穷人分享,就不是真正的基督门徒。天主喜欢的真正祭献是「财富的施与和分享」(希13:16)
福音 (谷7:1-8,14-15,21-23)
我们用了五个主日连续反省耶稣关于生命食粮的讲话,现在我们重新阅读玛尔谷福音,直到礼仪年结束。
今天读经突出的一个问题是「洁净」,这涉及到犹太教的一个核心元素。
古时人看世界分为对立的两部分:纯洁的世界里生命的力量运行,不纯洁的世界里,死亡的种子潜伏。
以色列人认为任何与无生命的偶像接触的东西都是不纯洁的,这是与「真实生活的天主」无法支持的生活(得前1:9)。他们对拜偶像世界的本能反感表现为极端的分离形式。 例如,当他们进入陌生的新土地时,五年之内不会吃当地的出产,直到所有的不洁净都消除完毕。(肋19:23),
不洁净的外邦人被称呼为「狗」,甚至耶稣也这么用过(谷7:27)。以色列人民是圣洁的(申7:6),首先因为他们有上主居住的圣殿。
任何与异邦人的接触,以及接触异邦人接触过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不洁净的,都要求严格的取洁礼仪。辣彼们关于取洁礼的规定非常繁琐细致,几乎不放过任何细节;详细区分不洁净的程度,应该以什么样的沐浴取洁,使用哪一种水;从市场买来的东西在使用前应该如何清洁等等。如果不知道这些条文,那是不能被宽恕的,甚至会受到诅咒(若7:49)。对违背这些规条的都被认为是对天主的不忠诚和对圣洁传统的背叛。
读经的第一部分(1-8),介绍耶稣和一些来自耶路撒冷的法利塞人及经师之间的辩论。他们指责耶稣的罪名是耶稣的门徒们没有区分洁净和不洁净:「用不洁净的手取食物」,这种错误举动肯定来于耶稣的影响。
指责涉及到的不是关于卫生规条,而是没有按照礼仪规范行事。因为任何方便之后,或者与异邦人接触之后,都需要清洁,否则就是不洁的。
这些条文是从哪里传下来的呢?「古代传统」,这是常用的借口,也就是辣彼教导,他们甚至把这些规条看得与圣经一样重要。
圣经指出,在圣殿里吃祭肉之前,司祭需要洗手和脚(出30:17-21),可是有一些老百姓,特别是非常虔诚的人,他们把司祭在圣殿的规矩移到家里,久而久之,这个习惯就普及到社会上,后来甚至以为这种规定是天主的要求。洗洁礼仪的经文一般是:「主,上主,我们的君王,您应受赞美,您以您的法律祝圣了我们,您命令我们把手洗净」。
精神领袖们非常欣赏这个条规,比拟为天主的法律,如我们在第一篇读经中听到的(申4:2),成为不可以以任何借口违背,不能增减,不能修改。
如果这个规条被放在适当的位置,那就不会有任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基本的需要。根据现代心理学研究,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被伤害,它变得不正常,是因为被放在与天主圣言同等的位置,模糊天主的容貌,混淆人与天主的关系。当这种模糊和牵强被无意识或者潜意识地执行后,其后果在今天一样存在。
有一点很严重,也就是把洁净与不洁净、义人与不义的人之间的分离归罪给天主。这种歧视和避免与不洁接触的条文,制造了孤立主义,促生不宽容和暴力侵犯。这不是天主所愿意的。对天主来说,一切人都是洁净的(宗10),在不同的种族、性别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不存在区分(迦3:28),同样在洁净的造物和不洁净的造物之间,在圣洁的地方和不洁净的地方,彼此的区分,都不是来于天主,而是来于人。天主「爱一切造物,不轻视任何一种」(智11:24)。
辣彼教导说,「在天主的审判中,人要为眼睛所享受而却没有感恩的一切美善交帐。」这里表达的是圣经作者健康的思维方式,应该为造物的美丽感谢天主,为食物、葡萄酒、健康、性喜乐等等,为一切恩赐,感谢天主。(申8:10)
把所谓的「古代传统」放在与天主圣言同等位置导致另一个错误,就是把礼仪方式绝对化。如果它们被认为是来于天主的命令,那就需要一丝不苟地遵行,而这样做了之后就自以为尽了对神和兄弟姐妹应该尽的义务。
在辣彼中最有智慧的意识到了这种危险,指出只遵行礼仪规条是不够的,还需要心的皈依。谷木兰隐修士实践很多礼仪规范,可是也教导说:「地方和河流不会圣洁我们,任何水洗也都不会清洁我们。只要我们不按照天主的法律生活,不洁就一直存在。」
耶稣在先知和同时代虔诚辣彼教导的精神下,更加强调生活更新的重要性,严厉反对把宗教信仰缩减到遵守规条。他宣告,天主对外在的清洁不感兴趣,不喜欢形式主义和圣殿礼仪外在的隆重。先知们也曾经这样谴责假宗教(亚5:21-27;依1:11-20;58:1-14),如耶稣引用依撒意亚先知的宣告:「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们的心却远离我。他们恭敬我,也是虚假的,因为他们所讲授的教义,是人的规律」(6-7)。
玛窦参考了另一句先知宣告,可能是耶稣常常用来批评传统礼仪守护者的话:「你们去研究一下:『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玛9:13;12:7)。
今天的读经中,把礼仪传统神化的人们被认为是伪善者,如同戏剧演员用面具掩盖真实的容貌,他们用礼仪形式掩盖宗教的真实容貌,强调忠诚、顺服,而忽略对兄弟姐妹的爱,只是用言语和嘴唇敬拜天主,而心却是封闭自私的。(申6:5)
如果不是意识到可能经常会有礼仪伪君子,把人的传统强加于天主的话语同等层次上,福音书作者可能就不会给我们讲这些严厉的话。
严格遵守规条,让人觉得自己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该尽的义务,面对天主心安理得,因为守了信用。
可是建设天主儿女自由的生活,保持对兄弟姐妹持续不断的照顾才是更加困难的。人的需要会发生变化,谁真的爱,就应该询问到底需要什么,在每一个时刻需要做什么,兄弟姐妹需要什么。爱不是法律规定的,而是时时刻刻的发现,要求想象力、关注、完全的投入,毫无条件的。
心灵的宗教,只有成熟的信仰才能够达到。这样的人对天主圣神的推动和天主的光照是自由的、肯定的和开放的。「基督内的新生儿」(格前3:1)比较担心犯错误,喜欢具体、细致的规条,尽管他们内心知道这样的宗教信仰不能给予自由、喜乐,而只会带来紧张和焦虑,可是他们还需要时间走向自由的成熟。
读经的第二部分(14-23),耶稣确定纯洁和不纯洁行为的标准。指出污染人的不是来于外在,而是来于内在,来自人的内心。
列举的十二条产生不洁的恶习,(六个单数,六个复数),这是负责宗教的人应该检视自己。善行与恶行区分不是在于有没有遵守规条,而是在于有利于人还是伤害人。 对于从「古老的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所有其他戒律,所说的是有益的。
在耶路撒冷圣殿南门台阶的中间,准备了很多坛子,用于给前来圣殿献祭的司祭和朝圣者取洁。对于基督徒,这些坛子再也没有用了,因为耶稣只要求心灵的洁净。如圣咏作者提问:「谁能来到天主的圣殿?谁能来到圣洁的地方?」,回答是:「是那手洁心清,不慕虚幻的人,是那不发假誓,不行欺骗的人」(咏24:2)。可能还需要加上:「你若在祭坛前,要献你的礼物时,在那里想起你的弟兄有什么怨你的事,就把你的礼物留在那里,留在祭坛前,先去与你的弟兄和好,然后再来献你的礼物」(玛5:23-24)。只有与兄弟姐妹和平友好的人才可能靠近天主。